公司股东违反出资义务之责任重塑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h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司注册制改革放宽股东出资的限制,设立公司资本认缴取代实缴使得出资不实问题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股东违反出资义务引发的诉讼在注册制下发生微妙变化,公司代替出资股东成为诉讼主体,引发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责任原则的重新思考。诉讼主体的变更是注册资本由实缴向认缴变化所影响?这一迷雾应当拨开,还原股东违反出资义务之责任体系的原有之义。
  关键词 出资义务 违约责任 注册制
  作者简介:林煜轩,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323
  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方式,与民法的基本理念相比,由于违反出资义务的民事责任毕竟属于公司法领域中的问题,由公司的组织体和公司法的社团法的特点所决定,它具有自身特殊的处理规则。公司资本充实责任属于法定的责任,股东不能够通过协议或者章程的修改来免除其出资义务。公司资本注册制改革虽然取消了股东出资的最低限制,但是没有打破资本充实原则的要求,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并非取消出资,因此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责任承担仍然是公司运营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
  注冊制改革之后,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诉讼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本由股东之间的“出资违约”之诉,演变成公司诉股东的违约诉讼,这一变化是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责任承担的本质回归,虽然紧跟注册制改革而发生,但究其真正的原因,却是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违约责任长久以来被学界误读而引起的迷惑。
  一、问题的提出
  甲出资48万元、乙出资2万元共同设立了某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由甲担任执行董事并兼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经营事务。公司成立经营3年之后,未对股东进行任何利润分配,乙得知公司效益很好,一再要求公司进行利润分配,均遭拒绝。后乙发现甲出资中的价值45万元的房产并未进行房产变更手续,为此,乙以甲违约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成立无效,并且甲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其损失1万2千元(按每年利润20%计算),并返还乙的投资两万元。该案应该如何处理?
  按照我国现有《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成立是有效的,乙可以起诉甲要求其承担出资不实的违约责任,但是,该诉讼要求法理何在?甲出资不实责任对象针对的主体是谁?是股东乙,还是成立的公司?价值45万元的房产属于公司独立的财产,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就归公司所有,甲未按照章程办理房产变更手续,侵犯的是公司的合法利益,乙作为出资股东何来利益受损之说?股东甲违反的是公司章程的规定,“违约主体”针对的也是公司,起诉主体也应该是公司,为何股东会成为“违约责任”的诉讼主体。股东出资不实的“内部违约”责任分别规定于我国的《公司法》28条第2款和83条,但是这一规定的存在是否有其法理基础,在公司注册制改革下,股东从最低注册资本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上述股东之间的诉讼越来越多的被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诉讼所取代,这一变化被归为注册制改革后的公司诉讼新形式,实则不然。
  长久以来之所以出现诉讼主体不明晰的现象,就是公司法在股东出资不实责任体系上规定的漏洞所致。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变革引发的诉讼形式的变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国的股东出资责任体系。
  二、股东违反出资义务之责任形式
  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责任不能简单的以民事契约来解决,商事交易有其本身的复杂性,作为公司存在基础的股东出资,一旦没有按照要求缴纳,造成不同的损失就要承担相应不同的责任
  (一) 股东出资填补责任
  针对股东不实出资承担的此项责任也称为差额补缴责任,毫无疑问此处股东应当补足注册资本额与实缴资本额之间的差额。从现有的《公司法》来看,填补责任仅仅表现为行政责任,在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中只是提出“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并无任何责任性规定,显然这是立法在股东填补责任方面的漏洞,也是长期以来“对内违约,对外连带”责任的误解所导致的。
  (二) 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的实质是公司设立时的部分股东没有按照规定如实缴纳出资,或者出资实际价额低于公司章程所规定的价额,而由公司成立时的其他股东对公司资本充实所承担的担保责任。该责任规定于《公司法》第28、31、93款,当设立公司的股东没有按照章程或者协议的规定如实缴纳出资时,其他设立公司的股东就要承担该股东如实填补出资的连带担保责任,而此项责任的承担就是所熟知的“对外连带”,只有当公司股东不实出资给公司外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权人提出诉讼要求该股东承担补缴责任时,其他股东才会对该股东未如实出资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因此有权利选择向任意股东要求其缴纳不足出资的部分。至于设立公司的股东之间,仍然是按照设立公司的章程规定的有限责任来分别承担出资份额,因此,此连带责任并非是突破了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而是《公司法》在保护商事交易信誉与交易安全制度下作出的选择,在面对不同的责任主体所体现的不同责任情形。
  (三)“违约责任”
  此处的违约责任也就是学界俗称的“内部违约”,即股东未按公司章程约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按照《公司法》第28条的规定理解,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的所谓“违约”显然是指违反公司章程的有关约定,公司股东出资违约责任的责任方式可比照民法关于债不履行的一般原则来处理,即“支付迟延利息或赔偿损失”。但同填补责任相同,承担义务针对的主体都是公司,一旦发现股东没有如实缴纳出资,应该由公司对发起人进行追缴,而代公司履行追缴义务的则是公司的董事,而绝非所谓的股东。
  三、注册资本制下股东出资民事责任体系重构
  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意义在于放宽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但是对公司股东来说,注册制改革也就意味着公司注册登记不再关注股东的出资,股东出资在公司成立过程中变得没有如前那般重要,公司资产开始弱化。
其他文献
摘 要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但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为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文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权益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能更好的保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摘 要 著作权保护期因著作权地域性原则,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并不相同。本文根据深圳中院最近处理的一起有关著作权保护期的米老鼠案例,结合“米老鼠”对美国著作权的影响,对延长著作权保护期的正当性进行了再讨论。  关键词 著作权 保护期 米老鼠 价值取向 公共领域  作者简介:吴晶博,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
摘 要 电视法治节目通过以案说法、专家评说等形式对案件进行分析,让观众能直观地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是人们获取法律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今日说法》栏目为例,通过分析其内容和传播方式,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对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传播功能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宣传功能 教育功能 舆论监督 法治节目  作者简介:袁冰冰,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娜,上海理工
摘 要 辩诉交易是美国刑事司法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刑事司法的发展。近年来要求引进辩诉交易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大,我国也开始试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而只有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辩诉交易制度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实施效果,才能根据我国的法治环境研究进一步引进问题。  关键词 辩诉交易 中美比较 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谭钰,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刑法。  中图分类号:D9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极大的优化了我国的刑罚执行结构。开展社区矫正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合理配置行刑资源,降低行行成本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矫正制度在实践层面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地方,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社区矫正 检察监督 建议  作者简介:辛绍敏、
摘 要 受益所有人制度是反避税规则的重要组成。我国于2009年建立受益所有人制度,确立了受益所有人的概念以及认定标准,但与取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受益所有人制度有较大差异。要求受益所有人从事实质性经营活动是我国判断受益所有人的特殊要求。这一特殊要求的内涵一直存在争议,其与我国一般反避税中的“经济实质”以及和部分双边税收协定利益限制条款中的“积极Q经营条款”的关系也较为模糊。因而,是否保留实质经营活动
摘 要 本文以在银川三区两县观察到的乞讨者为例,通过个案观察的实证研究方式,力图揭示真实的乞讨者的生存现状及社会处遇,以期更好地为大众所知,甚至为国家相关机构和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 乞讨者 生存现状 社会处遇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
摘 要 公安派出所是我国最基层的刑事执法单元,从实践中派出所刑事案件侦查活动中来看,违规、违法办案的情形仍然存在。其中不遵循比例原则,滥用、错用强制措施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派出所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却受制于人力、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无法全面有效监督侦查活动。为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本文建议加强立法保障检察机关
摘要 《懈释》第8条规定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具有想象竞合关系,但对其竞合范围、竞合情形语焉不详。为避免两罪适用实践混乱,本文从规范解释学角度明确《解释》第8条中“投放危险物质”仅限《刑法》第115条规定的投放危险物质罪,并结合两罪犯罪构成“四要件”不同对其进行界分,是正确适用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罪的应有理路。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 竞舍 界分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工人罢工事件频发,究其原因,或基于过低的劳动报酬,或基于恶劣的劳动条件、繁重的劳动任务等等。劳动者的诉求多种多样,不少罢工事件最终也以劳动者如愿以偿而结束。但我国立法并未赋予劳动者以罢工权,那么此类罢工事件是否合乎法律,又是否值得大力提倡而作为解决劳资冲突的一种有效途径呢?这就涉及到对罢工权的看法了。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工人罢工事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外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