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人靠什么把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源源不断的吸引到这片红土地?江西人把自己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洲紧紧捆绑在一起,主动调整发展思路寻找战略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
孟建柱:和谐兴赣 赣兴人和
  
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比较大的省份,三分之二的国土是丘陵,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建设和谐江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江西为了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也会凸现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既关系到江西的崛起大业,也关系到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提出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近两年来,江西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了多年没有的好形势。去年一年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农业可以说取得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总产、农民人均收入都增长20%以上,粮食总产360亿斤,农民人均增收495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3元,第一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早稻增产量占到了全国早稻产区增产量的三分之一。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形势是好的。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把农民增收进一步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一条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去年我们提出了 “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搞特色养殖” 发展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年我们又提出“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20字农业发展方针。
江西的省情是六山一水二分地,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在山上,进一步发展林业,实现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激发农民创造的活力,潜力很大,所以说希望在山。水面占一成,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质很好。我们要利用湖面、水库把各种特色养殖搞起来,这就叫潜力在水。第三句重点在田,江西土地的利用潜力很大,一方面要利用二分田建绿色粮仓,把粮食搞上去,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给农民增收建立了稳定的基础。还有后劲在畜,就是要大力发展山地草食动物养殖,搞产加销一体化的实体。最后一句出路在工,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发展农产品的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要利用江西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去年江西外出打工的农民就比前一年增加了一百万,总数达到了五百五十万。按照这个思路采取措施并加以落实,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就会有一个稳固的机制。
“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根据中央的精神和江西的省情,今年我们开展了“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呢?因为我们感到,江西这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和谐,江西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依然有赖于和谐,也就是说,发展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前提。这几年江西经济社会都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江西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到2004年,财政总收入由172亿元提高到349亿元,实现了四年翻一番;工业经济总量和在校的大学生也翻了一番;所有出省公路和省会南昌通往各设区市的公路全部实现了高速化,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九位。这几年我们还改造了近30000公里农村公路,这样就基本形成了全省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要实现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就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咬定的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放松。当前江西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增多。同时,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既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的时期,又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时期,既是发展的机遇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因此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好势头。我们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江西,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长
黄智权:对接长珠闽 融入全球化
  
江西省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紧紧相连,江西也是惟一一个与三个三角洲毗邻的省份。
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强动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产业化,不失时机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并响亮地提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定位——“把江西发展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把江西打造成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近三年的实践表明,江西找到一条错位发展与补位发展之路。所谓错位发展,就是避开先进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锐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所谓补位发展,就是寻找出江西自身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填平补齐,扬己之长,实现真正的对接、互动、融入。
江西在这个战略定位下,全面融入沿海经济圈,获得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江西获得出口大通道。费孝通先生曾就区域经济发展提出过一个“口腹关系论”,所谓“口”,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内的流通条件和贸易进出通道,指这个区域连接大市场的出入口;所谓“腹”,是指这个出入口所能带动和辐射的腹地。“口”的要害是四通八达,货畅其流,“腹”的要害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江西融入沿海经济圈,就使沿海发达地区有了更大的“腹”,其吞吐能力更大,而江西则有了“口”,通过香港、深圳、厦门、宁波、上海等出海口,连接沿海乃至全国大市场,连接世界大市场,使江西能货畅其流,大大拓展江西发展的空间。江西全面融入沿海经济圈,还将更多地获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与技术。江西现处在工业化初期,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和技术短缺。与沿海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协作更为紧密,江西不仅可以更多地承接沿海的传统产业的转移,还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合作,使江西与沿海的产业在更高层次形成互动和互补,使沿海资金和技术更大规模进入江西。
“中部崛起”先行一步给江西带来了丰厚的收获。2004年江西全省生产总值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500亿元;财政总收入349.2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5.1亿元,增长22%,财政总收入实现了4年翻一番。
  
江西代表
中部崛起 勿忘亲民和务实
  
3月6日至7日,江西代表团先后召开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报告。代表们认为,报告体现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和务实亲民的理念,是一个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催人奋进的报告。
陈达恒代表说,报告中对中部地区崛起提出给予多方面支持,备感振奋。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中部地区崛起势在必行,中部地区完全有条件加速崛起,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唱响“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旋律,奏好“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新乐章,江西就一定会为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傅伯言代表说,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一是要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二是要用好区位优势,三是要在国家的重大建设布局中抢占先机。建议中央建立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补偿机制,并加强对中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支持。
  
相关链接
江西省自然概况
  
地形地貌:
江西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水面占22%。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东北部有怀玉山,是本省铜储藏量最多的地区;东部有武夷山;南部有大庚岭和九连山,有“钨都”的美称;西部有罗霄山脉;西北部有暮阜山和九岭山。
  
矿产资源:
江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9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3种。黑色金属有铁、锰、钛、钒等四种;有色和贵金属有铜、铅、锌、金、银等13种,稀有、稀土有铌、钽等29种,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
  
森林资源:
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50.9%,木材蓄积量2.5亿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0亿根,均位于全国前列。
  
水资源:
江西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常年有水的16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全省五大江河。江西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1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丰富的水资源是江西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
江西山清水碧,景色诱人,名胜古迹遍布全省各地。主要旅游景区:庐山、井岗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区、南昌市和景德镇市。其中,庐山已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
孟建柱:和谐兴赣 赣兴人和
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比较大的省份,三分之二的国土是丘陵,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建设和谐江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江西为了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也会凸现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既关系到江西的崛起大业,也关系到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提出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近两年来,江西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了多年没有的好形势。去年一年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农业可以说取得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总产、农民人均收入都增长20%以上,粮食总产360亿斤,农民人均增收495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3元,第一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早稻增产量占到了全国早稻产区增产量的三分之一。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形势是好的。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把农民增收进一步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一条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去年我们提出了 “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搞特色养殖” 发展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年我们又提出“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20字农业发展方针。
江西的省情是六山一水二分地,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在山上,进一步发展林业,实现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激发农民创造的活力,潜力很大,所以说希望在山。水面占一成,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质很好。我们要利用湖面、水库把各种特色养殖搞起来,这就叫潜力在水。第三句重点在田,江西土地的利用潜力很大,一方面要利用二分田建绿色粮仓,把粮食搞上去,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给农民增收建立了稳定的基础。还有后劲在畜,就是要大力发展山地草食动物养殖,搞产加销一体化的实体。最后一句出路在工,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发展农产品的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要利用江西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去年江西外出打工的农民就比前一年增加了一百万,总数达到了五百五十万。按照这个思路采取措施并加以落实,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就会有一个稳固的机制。
“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根据中央的精神和江西的省情,今年我们开展了“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呢?因为我们感到,江西这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和谐,江西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依然有赖于和谐,也就是说,发展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前提。这几年江西经济社会都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江西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到2004年,财政总收入由172亿元提高到349亿元,实现了四年翻一番;工业经济总量和在校的大学生也翻了一番;所有出省公路和省会南昌通往各设区市的公路全部实现了高速化,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九位。这几年我们还改造了近30000公里农村公路,这样就基本形成了全省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要实现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就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咬定的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放松。当前江西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增多。同时,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既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的时期,又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时期,既是发展的机遇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因此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好势头。我们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江西,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长
黄智权:对接长珠闽 融入全球化
江西省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紧紧相连,江西也是惟一一个与三个三角洲毗邻的省份。
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强动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产业化,不失时机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并响亮地提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定位——“把江西发展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把江西打造成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近三年的实践表明,江西找到一条错位发展与补位发展之路。所谓错位发展,就是避开先进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锐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所谓补位发展,就是寻找出江西自身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填平补齐,扬己之长,实现真正的对接、互动、融入。
江西在这个战略定位下,全面融入沿海经济圈,获得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江西获得出口大通道。费孝通先生曾就区域经济发展提出过一个“口腹关系论”,所谓“口”,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内的流通条件和贸易进出通道,指这个区域连接大市场的出入口;所谓“腹”,是指这个出入口所能带动和辐射的腹地。“口”的要害是四通八达,货畅其流,“腹”的要害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江西融入沿海经济圈,就使沿海发达地区有了更大的“腹”,其吞吐能力更大,而江西则有了“口”,通过香港、深圳、厦门、宁波、上海等出海口,连接沿海乃至全国大市场,连接世界大市场,使江西能货畅其流,大大拓展江西发展的空间。江西全面融入沿海经济圈,还将更多地获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与技术。江西现处在工业化初期,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和技术短缺。与沿海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协作更为紧密,江西不仅可以更多地承接沿海的传统产业的转移,还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合作,使江西与沿海的产业在更高层次形成互动和互补,使沿海资金和技术更大规模进入江西。
“中部崛起”先行一步给江西带来了丰厚的收获。2004年江西全省生产总值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500亿元;财政总收入349.2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5.1亿元,增长22%,财政总收入实现了4年翻一番。
江西代表
中部崛起 勿忘亲民和务实
3月6日至7日,江西代表团先后召开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报告。代表们认为,报告体现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和务实亲民的理念,是一个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催人奋进的报告。
陈达恒代表说,报告中对中部地区崛起提出给予多方面支持,备感振奋。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中部地区崛起势在必行,中部地区完全有条件加速崛起,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唱响“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旋律,奏好“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新乐章,江西就一定会为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傅伯言代表说,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一是要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二是要用好区位优势,三是要在国家的重大建设布局中抢占先机。建议中央建立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补偿机制,并加强对中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支持。
相关链接
江西省自然概况
地形地貌:
江西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水面占22%。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东北部有怀玉山,是本省铜储藏量最多的地区;东部有武夷山;南部有大庚岭和九连山,有“钨都”的美称;西部有罗霄山脉;西北部有暮阜山和九岭山。
矿产资源:
江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9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3种。黑色金属有铁、锰、钛、钒等四种;有色和贵金属有铜、铅、锌、金、银等13种,稀有、稀土有铌、钽等29种,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
森林资源:
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50.9%,木材蓄积量2.5亿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0亿根,均位于全国前列。
水资源:
江西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常年有水的16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全省五大江河。江西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1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丰富的水资源是江西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
江西山清水碧,景色诱人,名胜古迹遍布全省各地。主要旅游景区:庐山、井岗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区、南昌市和景德镇市。其中,庐山已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