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新课标下的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
一、删繁就简,留给生成空间
以往的课堂由于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不敢越“案”半步。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而生成的课堂是灵活而有生命活力的。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自己学习、师生互动创造的空间就越小。因此,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有一位老师的交际作文《沟通》的预设教案是这样的:
教学理念:作文来源于生活,作文服务于生活。
教学意图: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沟通的欲望,注重沟通的艺术,体验沟通的快乐。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沟通的技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会在生活中主动与人沟通,在相互沟通中懂得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流程:生活引入,激发沟通的欲望;尝试沟通,懂得沟通的方法;倾听心声,领悟沟通的艺术;倾吐心语,体会沟通的成功;诗歌激情,回味沟通的快乐。
粗看这个教案,似乎无从着手,但是这位老师却从学生喜爱的动画入手,引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何与家长沟通。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说说、写写、演演的过程中动态性地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与家长进行了语言沟通,在演的过程中与家长进行了形式沟通,由此开放了沟通的对象。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激发学生沟通的欲望,注重沟通的艺术,让学生体验到沟通的快乐。
二、调动机智,捕捉生成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学生随时会生成出一些新的信息,甚至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时的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性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暂时让“教案”搁浅,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我在上《坐井观天》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之后,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我先是一愣,继而表扬他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讨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小手如林,一张张小脸因激动而涨红了。
生1:他以为井是他的家,所以不愿意离开井里。
生2:青蛙在井里住惯了,就不想再出去了。
生3:也许是井里原来有水,小蝌蚪在井里渐渐长大成了青蛙,觉得井里很宽敞。
生4:也许是青蛙妈妈怕小青蛙遇到危险(师:可能是什么危险?),可能遇到蛇,就叮嘱小青蛙:“孩子,外面很危险,你在井里待着,我去捉虫。”
师:是呀,或者是青蛙觉得井里舒服,或许是怕遇上危险,有妈妈的精心照料,小青蛙才天天坐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生齐:井口那么大。)你们说,青蛙怎么做,才不会出错呢?
生:青蛙应该跳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生:我如果是青蛙,就跟着妈妈一起去井外捉虫,这样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师: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当青蛙第二次碰到小鸟时又会怎么说?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生再一次兴味盎然地讨论、交流。)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说得可真好。其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多彩。俗话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只要大家多读书,勤观察,多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就能使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开阔,见识越来越丰富,才不致于闹出像“井底之蛙”的笑话来。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提问和丰富想象而鼓掌吧!
面对这稍纵即逝的动态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并以此为载体,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描绘广阔的世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三、搭建平台,促进全面生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给足每一个学生同样大的舞台,让他们都能跳出不同的但同样精彩的舞蹈。
如一位优秀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一个平时胆小的学生怯生生地举手。这位老师敏锐地发现了,他轻轻地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鼓励他说:“今天,老师终于发现你举手了,真让人高兴啊!说说吧,你有什么问题?”这位学生小声地说:“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老师赞许地说:“真是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哪!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请你再大声说一遍,好吗?”这位学生充满自信地大声地说了自己的疑问,学生们一听,立刻议论纷纷。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甩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探讨。
生:有桃花、李花、还有水仙花……
师:读读诗句,想一想诗中可能有水仙花吗?
生:没有。因为诗中所写的花是“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
师:好,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花?
生(小声说):老师,可以出去看看学校的花园吗?
师:当然啦,也可以仔细观察学校的花园对照着来理解这首诗。
学生听这么一说,便来劲了。于是这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把他们分成四个学习大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查寻相关资料,一组外出观察,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组织各个小组学习。在这个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创设最大限度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索。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学习平台中展示自我,收获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把尽可能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节外生枝”,再适时地来点“和风细雨”,使之“枝繁叶茂”,这样的课堂才能是一派生机盎然。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删繁就简,留给生成空间
以往的课堂由于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不敢越“案”半步。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而生成的课堂是灵活而有生命活力的。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自己学习、师生互动创造的空间就越小。因此,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有一位老师的交际作文《沟通》的预设教案是这样的:
教学理念:作文来源于生活,作文服务于生活。
教学意图: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沟通的欲望,注重沟通的艺术,体验沟通的快乐。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沟通的技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会在生活中主动与人沟通,在相互沟通中懂得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流程:生活引入,激发沟通的欲望;尝试沟通,懂得沟通的方法;倾听心声,领悟沟通的艺术;倾吐心语,体会沟通的成功;诗歌激情,回味沟通的快乐。
粗看这个教案,似乎无从着手,但是这位老师却从学生喜爱的动画入手,引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何与家长沟通。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说说、写写、演演的过程中动态性地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与家长进行了语言沟通,在演的过程中与家长进行了形式沟通,由此开放了沟通的对象。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激发学生沟通的欲望,注重沟通的艺术,让学生体验到沟通的快乐。
二、调动机智,捕捉生成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学生随时会生成出一些新的信息,甚至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时的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性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暂时让“教案”搁浅,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我在上《坐井观天》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之后,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我先是一愣,继而表扬他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讨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小手如林,一张张小脸因激动而涨红了。
生1:他以为井是他的家,所以不愿意离开井里。
生2:青蛙在井里住惯了,就不想再出去了。
生3:也许是井里原来有水,小蝌蚪在井里渐渐长大成了青蛙,觉得井里很宽敞。
生4:也许是青蛙妈妈怕小青蛙遇到危险(师:可能是什么危险?),可能遇到蛇,就叮嘱小青蛙:“孩子,外面很危险,你在井里待着,我去捉虫。”
师:是呀,或者是青蛙觉得井里舒服,或许是怕遇上危险,有妈妈的精心照料,小青蛙才天天坐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生齐:井口那么大。)你们说,青蛙怎么做,才不会出错呢?
生:青蛙应该跳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生:我如果是青蛙,就跟着妈妈一起去井外捉虫,这样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师: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当青蛙第二次碰到小鸟时又会怎么说?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生再一次兴味盎然地讨论、交流。)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说得可真好。其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多彩。俗话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只要大家多读书,勤观察,多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就能使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开阔,见识越来越丰富,才不致于闹出像“井底之蛙”的笑话来。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提问和丰富想象而鼓掌吧!
面对这稍纵即逝的动态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并以此为载体,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描绘广阔的世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三、搭建平台,促进全面生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给足每一个学生同样大的舞台,让他们都能跳出不同的但同样精彩的舞蹈。
如一位优秀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一个平时胆小的学生怯生生地举手。这位老师敏锐地发现了,他轻轻地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鼓励他说:“今天,老师终于发现你举手了,真让人高兴啊!说说吧,你有什么问题?”这位学生小声地说:“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老师赞许地说:“真是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哪!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请你再大声说一遍,好吗?”这位学生充满自信地大声地说了自己的疑问,学生们一听,立刻议论纷纷。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甩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探讨。
生:有桃花、李花、还有水仙花……
师:读读诗句,想一想诗中可能有水仙花吗?
生:没有。因为诗中所写的花是“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
师:好,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花?
生(小声说):老师,可以出去看看学校的花园吗?
师:当然啦,也可以仔细观察学校的花园对照着来理解这首诗。
学生听这么一说,便来劲了。于是这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把他们分成四个学习大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查寻相关资料,一组外出观察,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组织各个小组学习。在这个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创设最大限度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索。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学习平台中展示自我,收获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把尽可能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节外生枝”,再适时地来点“和风细雨”,使之“枝繁叶茂”,这样的课堂才能是一派生机盎然。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