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英语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83-01
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信息。所以英语教学有必要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一、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意识
当前,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就等于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于是,那些与书本、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常常被弃之一旁,结果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导致了“学不致用”的尴尬。如何让英语教学走向生活?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这些思维的枷锁和认识上的局限,让学生走向社会,让英语走向生活,让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意识。当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运用英语的习惯时,就会随时随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会细心辨别英语与汉语的区别。
例如,在教学《My family》一课后,笔者及时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家里,让学生根据家庭成员的各自真实喜好,运用“My father like…,My mother like…,My brother like…,I like…”等句式。由于学生有了真实的表达对象,也感到所学的英语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大都兴高采烈地练习。又如,学生学习《My body》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针对同学的真实五官特征开展游戏:“Your head is small.Your eye is ugly.Your air is…”由于学生意识到自己能自如地用英语参加游戏,心里充满了自豪与自信,从而在内心深处深化了“说英语”的意识。可见,当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意识,他们就会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激情。
二、帮助学生分清教材与生活的区别
目前,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上是由教材编撰者根据人们的知识水平现状、认知特点以及英语语言自身体系的特点等因素编排而成的。或许正是因为编撰者要照顾大多数人的立场,使得教材中的句式呈现程式化、严谨化的倾向,从而使得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不小的距离,再加上英语语言的思维逻辑与学生的日常用语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样的现状常常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颇感陌生,也颇感吃力。为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分清教材与生活的区别、英语逻辑与汉语习惯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明白,学得更有劲头。
例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弄清教材中的句式特点与日常汉语表达的区别。由于英语具有“重结构”的特点,使得英语教材中的英语句式中规中距,也常常超出学生想象的“长”,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转换成汉语是:“桌上有本书。”这种“一长一短”的区别与学生固有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同时,英语教材中的句式是多重句,而汉语则是多分句,这样的情况也常常使得学生摸不着头脑,如“It doesnt rain tomorrow to see the film.”转换成汉语是:“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看电影。”正因为英汉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好好辨别,也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建构基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
语言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言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摆脱“应试”的束缚,摒弃“教教材”的落后思想,建构起基于学生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当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激活 “最近发展区”,将英语与生活连成一体。
例如,教学“Happy birthday”,教师可以“Whens your birthday?”为教学的切入口,将教材中的句式融入到学生真实的“过生日”的情境中,让学生用英语为过生日的人送上祝福的话语。由于学生有了真实的语境,他们在用英语表达之前,脑海里就已形成了语言的图谱,这为学生运用英语提供了便利。这样教学,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唯有将英语教学放置于生活当中,才能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雷 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83-01
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信息。所以英语教学有必要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一、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意识
当前,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就等于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于是,那些与书本、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常常被弃之一旁,结果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导致了“学不致用”的尴尬。如何让英语教学走向生活?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这些思维的枷锁和认识上的局限,让学生走向社会,让英语走向生活,让学生树立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意识。当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运用英语的习惯时,就会随时随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会细心辨别英语与汉语的区别。
例如,在教学《My family》一课后,笔者及时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家里,让学生根据家庭成员的各自真实喜好,运用“My father like…,My mother like…,My brother like…,I like…”等句式。由于学生有了真实的表达对象,也感到所学的英语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大都兴高采烈地练习。又如,学生学习《My body》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针对同学的真实五官特征开展游戏:“Your head is small.Your eye is ugly.Your air is…”由于学生意识到自己能自如地用英语参加游戏,心里充满了自豪与自信,从而在内心深处深化了“说英语”的意识。可见,当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意识,他们就会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激情。
二、帮助学生分清教材与生活的区别
目前,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上是由教材编撰者根据人们的知识水平现状、认知特点以及英语语言自身体系的特点等因素编排而成的。或许正是因为编撰者要照顾大多数人的立场,使得教材中的句式呈现程式化、严谨化的倾向,从而使得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不小的距离,再加上英语语言的思维逻辑与学生的日常用语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样的现状常常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颇感陌生,也颇感吃力。为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分清教材与生活的区别、英语逻辑与汉语习惯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明白,学得更有劲头。
例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弄清教材中的句式特点与日常汉语表达的区别。由于英语具有“重结构”的特点,使得英语教材中的英语句式中规中距,也常常超出学生想象的“长”,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转换成汉语是:“桌上有本书。”这种“一长一短”的区别与学生固有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同时,英语教材中的句式是多重句,而汉语则是多分句,这样的情况也常常使得学生摸不着头脑,如“It doesnt rain tomorrow to see the film.”转换成汉语是:“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看电影。”正因为英汉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好好辨别,也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建构基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
语言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言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摆脱“应试”的束缚,摒弃“教教材”的落后思想,建构起基于学生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当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激活 “最近发展区”,将英语与生活连成一体。
例如,教学“Happy birthday”,教师可以“Whens your birthday?”为教学的切入口,将教材中的句式融入到学生真实的“过生日”的情境中,让学生用英语为过生日的人送上祝福的话语。由于学生有了真实的语境,他们在用英语表达之前,脑海里就已形成了语言的图谱,这为学生运用英语提供了便利。这样教学,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唯有将英语教学放置于生活当中,才能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