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环境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ch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环境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基层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环境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用歌声带学生进入课堂
  
  有人说:“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的确,艺术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教学的环节里插入恰当的艺术内容,对人的思想、行为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音乐常常引起心灵的共鸣,“孵化”有效的课堂,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滋养液”。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拘于教案的预设路径。而是随着教学氛围和情境变化,敏锐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创造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内容充实,形式鲜活,意蕴丰厚,潜力勃发的课堂新局面。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唱唱歌可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真心英雄》等歌曲以其美妙动听的旋律和健康向上的歌词深深地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因此,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唱首歌,或集体齐唱;或个人独唱;或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来缓冲学生因课间活动所造成的过度兴奋状态,消除课前几分钟混乱、吵杂的局面,在一片旋律优美的歌声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对自我心理状态进行调节,为进入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心理准备。如教学歌剧《白毛女》时我播放了“喜儿”、“杨白劳”“穆仁智”的部分唱词,在舒缓、凄凉的歌声中,唤起学生对喜儿和杨白劳悲惨身世的同情以及对“狗腿子”的愤恨;教学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找到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放给学生听,在优美而又凄清的曲调中,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苏轼虽花好月圆却骨肉分离的悲痛情感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在学习《背影》这一内容时,我播放了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曲,首先唤起大家对父亲的敬重和爱戴的情感,再加上贴切的举例,课堂上的理解与讨论就更亲切感人,学生们在自然情感的交流中开始领悟感恩的道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似汩汩清泉,流进师生的心田;又如缕缕芳香,浸入师生的灵魂。这样以来,不仅为即将进行的教学环节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也自然影响和感染老师的课堂情绪,教师只要心情愉悦,心境处于最佳状态,上课定有超常之举。
  
  二、让幽默和欢乐感染课堂
  
  我们都知道,交际场合中需要幽默,一句诙谐的话语不仅能够带来欢乐,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而且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合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从而增进友谊,获得信任。其实,课堂上也需要幽默。讲课时,教师若能适时地穿插一些恰当的小幽默,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许多老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上课时为了维护师道尊严,于是呈现给学生的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可想而知,学生在如此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其兴趣又从何而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妨对学生进行微笑“服务”;不妨在教学中渗透人生理念;不妨讲个笑话、来点幽默,这样将有助于积极课堂教学环境的建立。记得上初中时,有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每当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准备捣乱课堂纪律时,他不是大声呵斥,而是手握粉笔,以小指为圆心,在黑板的右下角画一个圆,点上眼睛,鼻子、嘴,最后在旁边写上这个学生的名字,此时,学生们都开怀大笑,老师也会心一笑继续进行教学,师生在笑声中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并且学生又期盼着第二天数学课的到来,教学效果不言自明。数学课尚且如此,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呢?
  
  三、让尊重和宽容激励课堂
  
  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认为:“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不管学生的发言是精彩还是拙劣,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全面还是偏激,是成熟还是幼稚,或者说对于学生所有的发言,老师都要能够以宽容尊重的心态接受并欣赏学生的见解。如果学生的见解是自己希望听到的,老师要充分地予以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是拙劣、幼稚、偏激抑或错误的,老师则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开发利用。记得学校组织的一次语文观摩教学中,当授课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踊跃发言,授课教师认为问题比较简单,就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可是出乎教师意料,提问了三四个学生都回答不上,“颜面”扫地的教师大骂学生是“一教室的猴子”,之后,没有一个学生敢举手发言了,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当一个孩子一无所知、不明真情地走进教室,并愿意承认和公开自己的无知,以期获取知识时,由于教师不当的言语或方式,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以启齿自己的无知。听说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怀着满腔热情督促学生背诵课文时,偏偏个别男生背不熟练,“恨铁不成钢”的教师破口大骂:“笨蛋,超级笨蛋!”“朽木不可雕也”。长此以往这些所谓的“朽木”也就不愿意“雕”自己了!教师的语言是一把无形的刀,它扼杀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是学生一生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将爱心平均给每一个学生,让阳光温暖每一个心灵,让宽容和激励像雨露一样滋润课堂中的每一个花朵。“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个体差异显著的学生呢!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得满分。只要他们言之成理,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应该及时给予鼓励。“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每个人都是闪光的金子”、“笨鸟先飞早入林”等理论的践行,就是要让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只有做到了尊重、宽容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歌声、幽默、尊重和宽容走进课堂,以灵活多样、声情并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新奇、愉悦、宽松、自主的学习状态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承载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一些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大量非语文元素涌进语文课堂,淡化了语文的原有味道。  其实,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课回归本原,使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
以α-溴代异丁酸叔丁酯(t-BBiB)为引发剂,二乙烯苯(DVB)为支化单体,在90℃的条件下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支化聚苯乙烯。用气相色谱(GC)、核磁共振(1H-NMR)和三检测体积排除色
作文是什么?我认为作文是学生精神家园一种有生命的、鲜活的、独特的灵奇建构。成功的作文又是什么?于漪说:“学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笔端,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于漪:《我和语文教学》)   可是,当今学生的作文现状又是什么呢?90%的学生是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他们生活在“生活”当中,却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内心感受放任自流,不加品味,以至于对生活没有体验,或体验不深。为什么
不久前,我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内容是“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这堂课经过学生情况反馈以及同行改进建议而几易其稿,在几次改进的实践过程中,我对口语课程真实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节课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领会说话技巧,提高口语能力。  教学设想:创设“家”的情境,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掌握说话的原则和技巧。  教学过程:  1 学生模仿家人的语言  2 学生讲家中的故事  3 
“那里曾经是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这一地一地的荷花”  “现在又是一间一间的沼泽了”  “你是指这一池一池的楼房”  “是一池一池的楼房吗”  “非也,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这首短诗言浅意深,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寓哲思于虚拟的对话    散文化是管管诗歌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与其说这是一首诗,还不如说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这六个句子中作定语的数量短语与中心词的怪异的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