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朗读教学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教学,魅力无穷,能量巨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以朗读为本,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目的不够明确。男生读了女生读,甲读了乙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指导不得要领。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朗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中的“多”与“少”。
  1.多领悟体验,少技巧指导。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注意到读的训练,并形成一些常规的朗读技巧指导方法:给课文或语段加上许多标记,如重读、停顿等,这对于低年级或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所以,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主悟、自赏,读中领悟文意,读中体验文情。
  2.多灵活变化,少整齐划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如自读、指读、仿读、小组读、引读、问读、疑读、表演读、齐读等,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读书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指名读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益。
  3.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等;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只好摇头断语“你读得不好”,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有效的朗读训练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调动,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无损安装是目前汽车电子产品取电的主流方式,也是被很多车主和施工店家公认的安全用电方式。据不少施工店介绍,现在更多的车主也在购买或安装时,明确提出需要无损安装,而车内取电,除ACC控制的点烟器外,从车内保险盒取电正在成为主流。本期技术讲堂,由番禺尚格汇汽车音响改装旗舰店有10年以上施工经验的老师傅“主刀”。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现在车主到店施工前,多都会通过“度娘”等搜寻相关帖子,即使他们不知道具
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旧唯物主义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科学实践观从此建立起来,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特性、人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有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集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下面就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机会,震撼心灵,转化学生  对于问题学生,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尽管我们说,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但事实上,我们给予“问题学生”的展示、表扬机会很少。我们班有一个学生,非常害怕上数学课,数学每次都考不好,被老師批评时他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近14年主题为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主题的演进依次是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认知研究、土壤碳
教育是爱,是发现、唤醒、点燃,是生命和人性自然而快乐的生长。回归到人的本质上(回归到信息技术学科),每一个教育人都该深入反思,我们耗费毕生心力所走的道路,是想要带领一代又一代孩子到底走向何方,去追寻什么?我们所有的努力与付出,给予了孩子们哪些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基于此,本学期我对信息技术活力课堂的思考和努力方向是: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电脑习惯,以加强学生专注观察和探索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广泛普及应用的今天,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学会识字,不必学会写字。”因为计算机技术会让文字艺术展现得更加快捷、方便、美观。所以,只重视识字教学,而轻视写字教学。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可能时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写错别字,尽管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可一次作业批改下来,一次习作修改之后,不同班级的学生写出的错别字竟然相同。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