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教学,魅力无穷,能量巨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以朗读为本,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目的不够明确。男生读了女生读,甲读了乙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指导不得要领。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朗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中的“多”与“少”。
1.多领悟体验,少技巧指导。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注意到读的训练,并形成一些常规的朗读技巧指导方法:给课文或语段加上许多标记,如重读、停顿等,这对于低年级或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所以,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主悟、自赏,读中领悟文意,读中体验文情。
2.多灵活变化,少整齐划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如自读、指读、仿读、小组读、引读、问读、疑读、表演读、齐读等,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读书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指名读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益。
3.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等;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只好摇头断语“你读得不好”,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有效的朗读训练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调动,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目的不够明确。男生读了女生读,甲读了乙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指导不得要领。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朗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中的“多”与“少”。
1.多领悟体验,少技巧指导。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注意到读的训练,并形成一些常规的朗读技巧指导方法:给课文或语段加上许多标记,如重读、停顿等,这对于低年级或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所以,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主悟、自赏,读中领悟文意,读中体验文情。
2.多灵活变化,少整齐划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如自读、指读、仿读、小组读、引读、问读、疑读、表演读、齐读等,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读书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指名读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益。
3.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等;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只好摇头断语“你读得不好”,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有效的朗读训练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调动,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