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好每一节课是一线教师真实、朴素的愿望,可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是教学活动的精彩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顺利流畅,抑或是教师的精彩演绎?……好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好的课堂总还有些共同的特征,好课对学生来说是鼓舞的、唤醒的、有促进的,是多样的、个性的、有选择的,好课往往以适性的方式打开并不断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
通读本期文章,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以儿童视角做好教材分析,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儿童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希望教师从教学活动的准备、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等角度在文章中找到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以儿童的方式促进儿童学力成长,让儿童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一、以儿童视角做好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出教材的结构,即找出构成教材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形成关系,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服务,我们称这样的操作为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准确分析教材,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促进儿童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一)结构化视角下的教材分析
金海波老师在《结构化视角下的教材解读策略——以“小数除法”为例》一文中提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教材,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的呈现方式,考虑情境的合理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打破教材的课时局限,对教材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使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金老师的研究比较深入,也许一线教师很难像他一样对教材进行跨年级、跨单元的分析,但立足学生立场,从小处着手审视教材,值得教师借鉴。如教科书中关于构建乘法口诀的习题,多是以“排队和动物比赛”一类的场景为选材背景,是虚拟的动画形象;关于行程问题的教学常常以“甲地、乙地,送货”等场景为习题的选材背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这时教师可以从情境是否契合的角度思考,适当改编情境,将数学与生活融合,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二)整体把握下的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中的单元是把同类内容相对独立地编排在一起的组织方式。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往往将关注点更多地落在某课时内容的分析上,较少关注以单元内容为单位进行的整体构建、整体谋划、整体思考。
陈娟梅老师《寻求联系
通读本期文章,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以儿童视角做好教材分析,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儿童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希望教师从教学活动的准备、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等角度在文章中找到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以儿童的方式促进儿童学力成长,让儿童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一、以儿童视角做好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出教材的结构,即找出构成教材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形成关系,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服务,我们称这样的操作为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准确分析教材,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促进儿童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一)结构化视角下的教材分析
金海波老师在《结构化视角下的教材解读策略——以“小数除法”为例》一文中提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教材,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的呈现方式,考虑情境的合理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打破教材的课时局限,对教材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使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金老师的研究比较深入,也许一线教师很难像他一样对教材进行跨年级、跨单元的分析,但立足学生立场,从小处着手审视教材,值得教师借鉴。如教科书中关于构建乘法口诀的习题,多是以“排队和动物比赛”一类的场景为选材背景,是虚拟的动画形象;关于行程问题的教学常常以“甲地、乙地,送货”等场景为习题的选材背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这时教师可以从情境是否契合的角度思考,适当改编情境,将数学与生活融合,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二)整体把握下的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中的单元是把同类内容相对独立地编排在一起的组织方式。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往往将关注点更多地落在某课时内容的分析上,较少关注以单元内容为单位进行的整体构建、整体谋划、整体思考。
陈娟梅老师《寻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