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有许多方法。增加学生阅读总量,在拓宽学生阅读渠道中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的重要论断,他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又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大有必要在语文教材以外,有选择地适量地引进部分其它阅读材料,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总量,让他们在接受教材“举一”训练的同时,进行达到“反三”的训练功效,真正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特别是在当前一般农村学校学生求知欲望日益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智力投资与开发日趋重视,我们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更有必要。根据叶圣陶讲话精神和当前农村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实际,我从上学年起,在五年级一个班试验部分地把课外阅读教材引进课堂教学中,同时再注意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利用无意识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整个班级的阅读教学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现在全班43名同学,绝大多数能独立阅读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报杂志,有部分同学还迷上了看供初中学生阅读的读物。在阅读中,他们大都能较顺利地把握文章叙述的中心及要点,有的还能粗略分析出写作上的特色。在作文能力上,他们也由怕写,逐步变为爱写和写得较有质量,部分学生的作文还被有关儿童杂志录用过,有的还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适当增加学生阅读总量,拓宽学生阅读训练的渠道,确实能打开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路子,许多学生在阅读和作文能力上有所长进,均得益于在搞好正课学习以外的多读书、读好书。
适当增加学生阅读总量,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实验总的路子是——
一、严格控制正确教时
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以前,我也想到要搞课外阅读,但那时,我只是单纯地把课外阅读当作“课外”的事,而没有从根本上把它纳入整个阅读教学的总体规划中。学习了叶圣陶关于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的重要论断,我认识到,既然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那课外阅读在整个农村阅读教学中,完全有理由由课外引进课内。那些被精选出来的课外读物,在课堂教学中,也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我又分析了每周语文课课时安排和正确所需课时情况。在小学中高年级,每周语文课(包括用于语文的自习课)一共是11节,除去1节作文和2节写字,还有8节,而每周用于课文教学只需5~6节,那么如果严格控制教学时数,每周就可节省出2~3课时。这些多出的课时,往往都用于课文教学拉长延伸上,这样不仅浪费了部分的教学用时,而且不利于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分析,使我更加看到了,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不仅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
我在进行实验的第一个学期,给我班每个学生订了一份《读与写》小报,从第二学期我又给他们每人加订了《小学生语文学习》杂志。每当这两种刊物一到,我都在上面精心选择一些与当时正课教学内容和程度相接近的文章,供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课外读物时,我努力按照以语文教材举一而反三的要求,根据语文教材中规定的阅读训练的重点,恰当地设计一些阅读训练的习题,使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练,促进对单元训练重点项目的掌握,例如五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单元训练里面提出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要求,我就从课外读物中,精心选择了些适合于本年级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文章,让他们边读边思考,先练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学着把各段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正课上和课外阅读中的多次地反复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快。后来,许多学生还在课外自己找来一些文章练习分析概括,他们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后,还要适当考虑布置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业。我把组织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外读物的要求与整个阅读课训练的重点同步提出,在布置他们的课外阅读作业时,也作同步地考虑,使学生真正把读好课外读物放在搞好整个语文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如我教了《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和《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这些课文的后面部分有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训练要求。我在这一阶段布置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也要求他们从课外阅读书中寻找一些有事物和联想的段落,并把其中的事物和联想分辨清楚。我在教了《鸟的天堂》和《火烧云》等写有事物的动态与静态的课文之后,也向他们布置过一些以课外书中寻找部分写景的文章,分辨清楚其中动态与静态描写的作业。
要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严格地控制教学用时。我在每堂课堂教学前,都要注意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科学安排,往往一个教学方案写好了,还要再三修改,使之合理又合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语言简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高。从实验的第一学期,我正确的教学用时都基本上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音乐家扬科》等较长篇幅的课文,我都在3教时内完成,而像《鸟的天堂》和《“兄弟便是朱德”》等课文,教学参考资料书上注明2~3课时教完,我都尽可能2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这个明确的意识,它也促进了我整个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泛读与精读结合
让学生在博览中得到更多的益处。鲁迅先生也曾用蜜蜂酿蜜来比作读书,指出必须“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们训练学生阅读,一方面是要促使他们训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同时也是为了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这一切益处,都有待于让他们在博览中更好地得到。
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到多种读物,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从实验开始的第一学期起,我为我们班上的学生集体订阅了十多种儿童读物,其中有报纸、有杂志,有的儿童杂志还订了双份,基本上做到每四个学生有一种读物,但类型又大部分不相同。同时,我又让学生把家里适合于自己看的书带到班上,办起了班级图书角,互相传阅学生中自己的课外书籍。我还不定期地从学校图书室挑选一些较好的儿童书籍,直接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保管,互相借阅。多种渠道结合,学生的书源广泛,他们谁也不愁课外没书可读了,只盼望多读一点,读好一点。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泛读真正得到保证,教师在时间上还要舍得给予安排。我从实险开始,一般的晨读课时都不安排学生读课本上的课文。因为课本上的课文,在课堂上都反复多次读过了,再让他们在晨读课上去读,他们大部分都读不出多少兴趣。我也不安排学生在晨读课上预习新课,而把新课的预习直接列入正课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在晨读课就有了泛读的时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外书中兴味盎然地去“博览”,或读或诵,或吟或背。学生对这种自由式的阅读,人人都十分喜爱,晨读也变成对他们这些从田间走来的孩子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课。中午的午习时间,我也一改过去让学生抄几段课文或做几条其它语文练习的布置作业方式,同样把这段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不过是要求他们把晨读课时出声地读,改为无声地默读,在静默无声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吮吸知识的甘泉。
三、注意利用无意识记
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总量,学生可读的东西多了,这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一度我曾也有过这样的担心。后来,我学习了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关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论述。他明确提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的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责过重、学习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他还指出:“不随意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的现象的本质。”我意识到:学生负担重还是轻,不在于他读书量的多和少,而是在于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的东西的时间的多与少,在于无意识记在他整个学习活动中所占有比例的少与多。我们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的正课以外,多接触课外读物,他们读的东西多了,但是供他们在规定的学习之外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无意识记在他们学习活动的份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增加了。他们完全是出于一种喜爱在学习,出于一种个人的乐趣在学习。而且,他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读这些课外书,老师决不会用来考你们。书本会使你们变得聪明起来,书本会使你们得到一个比学校更大的课堂,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尽情地去读记,自由地去读吧!”学生在阅读时,不感到有一种负担,他们的整个阅读过程,也完全是一种无意识记在起作用,因而他们从来也没有感受到增加了阅读量是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相反地,他们内心深处,都经常有一种被解脱的感觉,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利用无意识记,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一定要同课堂上的正课学习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对课本上正课内容的教学,也要尽可能利用无意识记,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去阅读,在轻松活动中去感受。对课本上的内容,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当堂掌握,当堂消化,而决不能给他们课后留下一个加大心理压力的作业负担。事实上,语文课完全不同于其他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利用无意识记进行强记的内容毕竟是极少极少的;需要机械地进行作业的也是极少极少的。只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法得当,学生完全可以从不必要的作业重压下解脱出来。一旦在正课教学中,也注意发挥了无意识记的杠杆作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可读得更加轻松,更加有兴味,从而使他们在多读中学会读,在多读中不断使自己站到一个个新的领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的重要论断,他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又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大有必要在语文教材以外,有选择地适量地引进部分其它阅读材料,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总量,让他们在接受教材“举一”训练的同时,进行达到“反三”的训练功效,真正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特别是在当前一般农村学校学生求知欲望日益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智力投资与开发日趋重视,我们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更有必要。根据叶圣陶讲话精神和当前农村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实际,我从上学年起,在五年级一个班试验部分地把课外阅读教材引进课堂教学中,同时再注意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利用无意识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整个班级的阅读教学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现在全班43名同学,绝大多数能独立阅读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报杂志,有部分同学还迷上了看供初中学生阅读的读物。在阅读中,他们大都能较顺利地把握文章叙述的中心及要点,有的还能粗略分析出写作上的特色。在作文能力上,他们也由怕写,逐步变为爱写和写得较有质量,部分学生的作文还被有关儿童杂志录用过,有的还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适当增加学生阅读总量,拓宽学生阅读训练的渠道,确实能打开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路子,许多学生在阅读和作文能力上有所长进,均得益于在搞好正课学习以外的多读书、读好书。
适当增加学生阅读总量,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实验总的路子是——
一、严格控制正确教时
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以前,我也想到要搞课外阅读,但那时,我只是单纯地把课外阅读当作“课外”的事,而没有从根本上把它纳入整个阅读教学的总体规划中。学习了叶圣陶关于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的重要论断,我认识到,既然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那课外阅读在整个农村阅读教学中,完全有理由由课外引进课内。那些被精选出来的课外读物,在课堂教学中,也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我又分析了每周语文课课时安排和正确所需课时情况。在小学中高年级,每周语文课(包括用于语文的自习课)一共是11节,除去1节作文和2节写字,还有8节,而每周用于课文教学只需5~6节,那么如果严格控制教学时数,每周就可节省出2~3课时。这些多出的课时,往往都用于课文教学拉长延伸上,这样不仅浪费了部分的教学用时,而且不利于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分析,使我更加看到了,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不仅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
我在进行实验的第一个学期,给我班每个学生订了一份《读与写》小报,从第二学期我又给他们每人加订了《小学生语文学习》杂志。每当这两种刊物一到,我都在上面精心选择一些与当时正课教学内容和程度相接近的文章,供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课外读物时,我努力按照以语文教材举一而反三的要求,根据语文教材中规定的阅读训练的重点,恰当地设计一些阅读训练的习题,使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练,促进对单元训练重点项目的掌握,例如五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单元训练里面提出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要求,我就从课外读物中,精心选择了些适合于本年级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文章,让他们边读边思考,先练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学着把各段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正课上和课外阅读中的多次地反复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快。后来,许多学生还在课外自己找来一些文章练习分析概括,他们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后,还要适当考虑布置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业。我把组织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外读物的要求与整个阅读课训练的重点同步提出,在布置他们的课外阅读作业时,也作同步地考虑,使学生真正把读好课外读物放在搞好整个语文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如我教了《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和《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这些课文的后面部分有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训练要求。我在这一阶段布置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也要求他们从课外阅读书中寻找一些有事物和联想的段落,并把其中的事物和联想分辨清楚。我在教了《鸟的天堂》和《火烧云》等写有事物的动态与静态的课文之后,也向他们布置过一些以课外书中寻找部分写景的文章,分辨清楚其中动态与静态描写的作业。
要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严格地控制教学用时。我在每堂课堂教学前,都要注意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科学安排,往往一个教学方案写好了,还要再三修改,使之合理又合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语言简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高。从实验的第一学期,我正确的教学用时都基本上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音乐家扬科》等较长篇幅的课文,我都在3教时内完成,而像《鸟的天堂》和《“兄弟便是朱德”》等课文,教学参考资料书上注明2~3课时教完,我都尽可能2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这个明确的意识,它也促进了我整个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泛读与精读结合
让学生在博览中得到更多的益处。鲁迅先生也曾用蜜蜂酿蜜来比作读书,指出必须“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们训练学生阅读,一方面是要促使他们训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同时也是为了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这一切益处,都有待于让他们在博览中更好地得到。
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到多种读物,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从实验开始的第一学期起,我为我们班上的学生集体订阅了十多种儿童读物,其中有报纸、有杂志,有的儿童杂志还订了双份,基本上做到每四个学生有一种读物,但类型又大部分不相同。同时,我又让学生把家里适合于自己看的书带到班上,办起了班级图书角,互相传阅学生中自己的课外书籍。我还不定期地从学校图书室挑选一些较好的儿童书籍,直接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保管,互相借阅。多种渠道结合,学生的书源广泛,他们谁也不愁课外没书可读了,只盼望多读一点,读好一点。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泛读真正得到保证,教师在时间上还要舍得给予安排。我从实险开始,一般的晨读课时都不安排学生读课本上的课文。因为课本上的课文,在课堂上都反复多次读过了,再让他们在晨读课上去读,他们大部分都读不出多少兴趣。我也不安排学生在晨读课上预习新课,而把新课的预习直接列入正课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在晨读课就有了泛读的时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外书中兴味盎然地去“博览”,或读或诵,或吟或背。学生对这种自由式的阅读,人人都十分喜爱,晨读也变成对他们这些从田间走来的孩子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课。中午的午习时间,我也一改过去让学生抄几段课文或做几条其它语文练习的布置作业方式,同样把这段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不过是要求他们把晨读课时出声地读,改为无声地默读,在静默无声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吮吸知识的甘泉。
三、注意利用无意识记
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总量,学生可读的东西多了,这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一度我曾也有过这样的担心。后来,我学习了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关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论述。他明确提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的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责过重、学习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他还指出:“不随意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的现象的本质。”我意识到:学生负担重还是轻,不在于他读书量的多和少,而是在于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的东西的时间的多与少,在于无意识记在他整个学习活动中所占有比例的少与多。我们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的正课以外,多接触课外读物,他们读的东西多了,但是供他们在规定的学习之外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无意识记在他们学习活动的份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增加了。他们完全是出于一种喜爱在学习,出于一种个人的乐趣在学习。而且,他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读这些课外书,老师决不会用来考你们。书本会使你们变得聪明起来,书本会使你们得到一个比学校更大的课堂,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尽情地去读记,自由地去读吧!”学生在阅读时,不感到有一种负担,他们的整个阅读过程,也完全是一种无意识记在起作用,因而他们从来也没有感受到增加了阅读量是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相反地,他们内心深处,都经常有一种被解脱的感觉,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利用无意识记,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一定要同课堂上的正课学习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对课本上正课内容的教学,也要尽可能利用无意识记,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去阅读,在轻松活动中去感受。对课本上的内容,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当堂掌握,当堂消化,而决不能给他们课后留下一个加大心理压力的作业负担。事实上,语文课完全不同于其他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利用无意识记进行强记的内容毕竟是极少极少的;需要机械地进行作业的也是极少极少的。只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法得当,学生完全可以从不必要的作业重压下解脱出来。一旦在正课教学中,也注意发挥了无意识记的杠杆作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可读得更加轻松,更加有兴味,从而使他们在多读中学会读,在多读中不断使自己站到一个个新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