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教育技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融为一体,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与物理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现以《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初中物理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创设情景,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计算计网络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动画、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阅读教学内容,可以观察实验动画,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视频。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本节引入新课部分,我制作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再现了当时的实验场景,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点击动画,学生边看动画,边听解说,深深地被“马德堡半球实验”所吸引,惊奇与兴奋写在学生的脸上。在学习时,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四个用以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动画,学生不仅被四个实验所吸引,同时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课件中我还依照物理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网络链接,让学生上网浏览,也使学生从小小的窗口实现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大量的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但搜集到了和书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搜集到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
二、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实验物理学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实验的教学,在信息技术时代也不例外,要求做的试验都要做,不能做的实验创造条件也要做。托里拆利实验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气压强的测量常常是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听起来抽象,理解起来很吃力,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差。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自主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大气压强的值相当于76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从而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
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班内交流,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兴趣盎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现分层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这一矛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解决。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网络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就为学生分层次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已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积极去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设计的网络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学习资源,如“动感课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实验动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画进行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理解了实验现象的实质。又如,在学生观看完托里拆利实验后,我设计了多个思考题,供学生自由选择、讨论学习。在网络课件中,我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料库”,学生可以有选择的查阅有关大气压的知识。
这种形式的学习,发挥了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了基础。
四、适时效果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传递信息的形式,很难做到一一沟通,及时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就可使之大有改观。老师可以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使所有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在线练习”中,学生做完题后,点击“提交”按钮,就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并且在答对的题号前,就会出现一个笑容可掬的卡通人物的笑脸,在答错的题号前会提供提示。这样,就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一目了然,学生有困难时可以通过网络举手,教师看到网络上的小手标志,可立即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对某个同学的练习情况进行广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所长。我们在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更新物理教学手段时,并不等于是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舍弃传统的物理教学手段,而是合理选择和应用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最终实现物理教学方式和目标的共同多元化。
我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与物理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现以《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初中物理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创设情景,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计算计网络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动画、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阅读教学内容,可以观察实验动画,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视频。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本节引入新课部分,我制作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再现了当时的实验场景,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点击动画,学生边看动画,边听解说,深深地被“马德堡半球实验”所吸引,惊奇与兴奋写在学生的脸上。在学习时,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四个用以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动画,学生不仅被四个实验所吸引,同时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课件中我还依照物理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网络链接,让学生上网浏览,也使学生从小小的窗口实现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大量的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但搜集到了和书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搜集到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
二、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实验物理学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实验的教学,在信息技术时代也不例外,要求做的试验都要做,不能做的实验创造条件也要做。托里拆利实验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气压强的测量常常是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听起来抽象,理解起来很吃力,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差。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自主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大气压强的值相当于76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从而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
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班内交流,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兴趣盎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现分层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这一矛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解决。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网络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就为学生分层次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已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积极去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设计的网络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学习资源,如“动感课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实验动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画进行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理解了实验现象的实质。又如,在学生观看完托里拆利实验后,我设计了多个思考题,供学生自由选择、讨论学习。在网络课件中,我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料库”,学生可以有选择的查阅有关大气压的知识。
这种形式的学习,发挥了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了基础。
四、适时效果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传递信息的形式,很难做到一一沟通,及时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就可使之大有改观。老师可以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使所有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在线练习”中,学生做完题后,点击“提交”按钮,就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并且在答对的题号前,就会出现一个笑容可掬的卡通人物的笑脸,在答错的题号前会提供提示。这样,就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一目了然,学生有困难时可以通过网络举手,教师看到网络上的小手标志,可立即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对某个同学的练习情况进行广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所长。我们在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更新物理教学手段时,并不等于是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舍弃传统的物理教学手段,而是合理选择和应用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最终实现物理教学方式和目标的共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