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提高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次设计作业;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趣味性作业;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实践性作业。使学生乐于作业、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学生在作业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型作业, 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
作业是提高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纵观教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已深深陷进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就越牢,能力也就越强的误区。为了巩固书本知识,特别是低年级老师,总是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抄、写、算、背,觉得低年级只能如此,必须如此,其实不然,低年级作业同样应该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一块很重要的载体。为此,我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次设计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因此学生作业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我针对学生的差异,将作业设计分成难易有别的A、B、C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做A组的一些基本练习,如生字词、词语、背诵等基础性练习。中等学生做B组练习,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成绩优秀、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C组思维量较大,且有一定难度的练习。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趣味性作业
低年级儿童厌烦呆板、生硬,他们喜欢生动有趣。低年级教材的编排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的空间,我们要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设计一些趣味性较浓的作业,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知识。
三、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实践性作业
低年级儿童可塑性较大,通过实践,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而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这一转化,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儿童情、智、知、能获得同步发展。
1.实验性作业设计
如学了《乌鸦喝水》一文后,我请同学们亲手试一试:在花瓶中放一些水,再慢慢放入小石子,看看瓶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们通过亲手做实验,进一步觉得“渐渐”一词在文中运用得是多么准确, 同时,也知道了瓶中空间被其它事物占领时,水面会自动上升这一道理。
2.续写故事性作业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演课本剧,都是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
如学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如果狐狸和乌鸦又相遇了,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从同学们续编的故事来看,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想法。有的续编的是狐狸受到惩罚,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的是乌鸦依然不知吸取教训,永远吃亏;有的是它们的子女和谐相处,生活快乐,天下太平……在汇报续编故事时,小朋友们个个兴趣盎然,教室里不时传出:“活该!” “哎!” “太棒了!”等话语,他们续编得是多么精彩,听得又是多么专注,可见,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作业,能让儿童的学习情绪高涨,想象变得极为丰富。
3.学中求广性作业设计
布置与所学有关联的作业,可使学生思维有了材料,推理就容易找到依据,促使学龄初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度。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课外阅读》、《古诗文读本》等与教材联系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学过第二册,《识字1》(春天开的花)后,我让学生向家长了解春天还有哪些花会开放,是什么颜色,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或诗句。学过《识字2》(体育运动项目)后,让学生向家长咨询:中国有哪些有名的运动明星,他们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4.愉快的绘画式作业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学完《春天来了》、《美丽的丹顶鹤》这样的课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描绘一些心目中的美丽画面,然后张贴在班内展览。他们所画的春天,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童趣十足;他们所画的丹顶鹤,有的展翅飞翔,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捕鱼捉食……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诚然,作业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应勇于突破传统的作业训练形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作业王国中自由发展,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课程,教材,教法》2001/06
[2]杜荣心《素质教育呼唤作业的开放》《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2
[3]王绍纯《语文创新作业设计浅》《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型作业, 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
作业是提高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纵观教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已深深陷进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就越牢,能力也就越强的误区。为了巩固书本知识,特别是低年级老师,总是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抄、写、算、背,觉得低年级只能如此,必须如此,其实不然,低年级作业同样应该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一块很重要的载体。为此,我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次设计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因此学生作业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我针对学生的差异,将作业设计分成难易有别的A、B、C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做A组的一些基本练习,如生字词、词语、背诵等基础性练习。中等学生做B组练习,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成绩优秀、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C组思维量较大,且有一定难度的练习。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趣味性作业
低年级儿童厌烦呆板、生硬,他们喜欢生动有趣。低年级教材的编排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的空间,我们要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设计一些趣味性较浓的作业,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知识。
三、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实践性作业
低年级儿童可塑性较大,通过实践,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而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这一转化,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儿童情、智、知、能获得同步发展。
1.实验性作业设计
如学了《乌鸦喝水》一文后,我请同学们亲手试一试:在花瓶中放一些水,再慢慢放入小石子,看看瓶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们通过亲手做实验,进一步觉得“渐渐”一词在文中运用得是多么准确, 同时,也知道了瓶中空间被其它事物占领时,水面会自动上升这一道理。
2.续写故事性作业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演课本剧,都是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
如学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如果狐狸和乌鸦又相遇了,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从同学们续编的故事来看,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想法。有的续编的是狐狸受到惩罚,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的是乌鸦依然不知吸取教训,永远吃亏;有的是它们的子女和谐相处,生活快乐,天下太平……在汇报续编故事时,小朋友们个个兴趣盎然,教室里不时传出:“活该!” “哎!” “太棒了!”等话语,他们续编得是多么精彩,听得又是多么专注,可见,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作业,能让儿童的学习情绪高涨,想象变得极为丰富。
3.学中求广性作业设计
布置与所学有关联的作业,可使学生思维有了材料,推理就容易找到依据,促使学龄初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度。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课外阅读》、《古诗文读本》等与教材联系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学过第二册,《识字1》(春天开的花)后,我让学生向家长了解春天还有哪些花会开放,是什么颜色,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或诗句。学过《识字2》(体育运动项目)后,让学生向家长咨询:中国有哪些有名的运动明星,他们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4.愉快的绘画式作业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学完《春天来了》、《美丽的丹顶鹤》这样的课后,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描绘一些心目中的美丽画面,然后张贴在班内展览。他们所画的春天,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童趣十足;他们所画的丹顶鹤,有的展翅飞翔,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捕鱼捉食……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诚然,作业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应勇于突破传统的作业训练形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作业王国中自由发展,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课程,教材,教法》2001/06
[2]杜荣心《素质教育呼唤作业的开放》《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2
[3]王绍纯《语文创新作业设计浅》《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