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夫妇:白首同归爱长在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20世纪翻译界泰斗,名声响彻海内外,是世人眼中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绝无仅有的天作之合。他们便是杨宪益和戴乃迭。
  杨宪益自幼便是个富家少爷,父亲担任当时中国银行的行长。可生得好不代表就是吉兆。据说,杨宪益母亲生他之前曾梦见一只老虎跳进肚子里,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不得了,这是个凶兆。不承想,杨宪益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可能这只是偶然,也可能刚好就是预言的验证。
  但不得不说,杨宪益确实是个可造之才。他11岁时,已经阅读了大量古代笔记小说、明清通俗传奇等,后来还开始阅读胡适、鲁迅等人的作品。他对书的欲望到了贪婪的地步,高中期间几乎每天或几天内读完一到两部欧美文学作品。
  因才能卓越,杨宪益妥妥通过了燕京大学的考试,甚至还因为成绩太过优秀,直接升大二。结果,杨宪益被自己的中学英国老师带去了伦敦,只因那个时候,家里人觉得杨宪益喜欢他的家庭女教师,为了避免出丑闻,决定让杨宪益出国求学。
  比起留在国内读书,杨宪益在国外更加勤奋用功,只用了两年时间,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牛津莫顿学院,那一年他21岁。也正是在这所学校,他结识了英国女孩戴乃迭。
  杨宪益当时是牛津大学中国学生会的主席,主席秘书是戴乃迭,两人几乎抬头不见低头见。杨宪益了解到,戴乃迭出生于传教士家庭,她的父母特别热爱中国,在他们的影响下,戴乃迭也很喜欢中国,她甚至是在北京出生的,直到七岁才回英国。
  在戴乃迭眼里,杨宪益是典型的中国文艺青年,举止斯文,待人彬彬有礼,和善好相处。当然,戴乃迭对杨宪益心生爱慕的原因并非只有这些,还因为杨宪益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革命热血打动了戴乃迭的心。对此,晚年的戴乃迭开玩笑说自己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心有好感,一个明显倾慕,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杨宪益曾立志要做学者,可因为戴乃迭喜欢翻译,他选择陪她一起在翻译界里双宿双飞。然而,杨宪益有着封建家庭背景,母亲坚决不同意他娶一个外国女人。另一边,戴乃迭的家人也不同意她嫁给中国人。
  为了不耽误戴乃迭,杨宪益毕业回国前,本想忍痛和她分手,明确说明,自己不会去美国享受,而是要回到水深火热的中国。戴乃迭却选择和他一起回国。尽管她的母亲放话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孩子会自杀的。”戴乃迭也不动摇,依旧跟着杨宪益走。
  杨宪益的母亲得知后当场病倒,但无论家里的亲戚朋友怎么反对、劝说,杨宪益坚决要娶戴乃迭。于是,1941年,这对不顾家人反对的异国情侣终于跨入了婚姻殿堂。当时两人均穿着唐装,优雅与傲气并存。
  虽然戴乃迭的父母一直反对这桩婚姻,但他们为了女儿,还是千里迢迢赶过来参加婚礼。婚礼很简单,到场的嘉宾却不容小觑。两位证婚人,一位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一位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可見这场婚礼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
  婚后,杨宪益和戴乃迭在文学家梁实秋的聘请下,开始着手把中国的经典著作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合译的中国作品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历史时期所有的文学种类。有一次,毛主席在接见杨宪益的时候问他:“《离骚》也能翻译吗?”杨宪益回答:“主席,什么都能翻译。”
  或许在杨宪益心里,翻译很简单,可这种简单是在有戴乃迭的前提下。他们翻译的速度出了名得快,最快的时候是在翻译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只用了一个礼拜就完成翻译,杨宪益一拿起书就直接口译,戴乃迭则在一旁边听边打字,过后两人再一同修改。杨宪益和戴乃迭“译界泰斗”的名号由此产生。
  然而,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两人在经历一小段和平期后就开始“受苦”了。对于戴乃迭来说,她把自己的青春甚至是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献给了杨宪益和翻译事业。可让她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会置身于一个疯狂的时代,遭到疯狂“报复”,甚至没想到,自己母亲当初的“诅咒”成真了。
  1968年,戴乃迭不惜卖掉母亲和婆婆给的所有首饰去换钱,只为给杨宪益凑足四万元买飞机,这是当时社会需求,她不介意。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经常因为自己的外国身份遭受无端的猜疑和攻击,和杨宪益同时被捕。明明被关押在同一所监狱,他们却被分开隔离无法相见。
  1972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在度过四年监狱生活后终于重见天日,他们本以为灾难会就此结束。殊不知,儿子杨烨在他们坐牢期间因为经受不住压力而患了精神分裂症。他们本想将他送到英国,可已经晚了,杨烨精神错乱,于一年后自焚身亡。
  杨烨的去世对戴乃迭和杨宪益来说,无疑是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可戴乃迭也没有因此后悔嫁给杨宪益,她曾说:“母亲的预言有的变成了悲惨现实。但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自那以后,戴乃迭和杨宪益两人形影不离,他们在经历诸多苦难后早已看淡了一切,只求后半生落个安稳。
  1989年,戴乃迭患阿尔兹海默症,杨宪益一直守着她,谢绝了许多聚会,悉心照料她将近十年。1999年11月,戴乃迭逝世,为了缅怀她,杨宪益专门写下一首诗:“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2004年,杨宪益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戴乃迭还没有去世,他想再活100岁,可戴乃迭已经走了,他感觉已经活到头,该告终了。五年后,杨宪益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对于和戴乃迭的这段异国恋情,杨宪益曾动情地说:“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文人的爱情总是那么委婉,又那么令人感动。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幅反映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的油画作品——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目前收藏在法国巴黎罗浮宫,也是法国人民的精神象征。它描绘的虽然是战火硝烟的场面,但图中裸露上身的“自由女神”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画面中间这位裸露上身的女子为什么被封为“自由女神”?这得从欧洲当时的文化说起。  和汉语里被滥用的“女神”二字不同,“女神”在当
《红楼梦》里,贾政一直以“严父”形象著称。他奉行专制教育,对宝玉非打即骂。虽然他有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但其教育方式遭人诟病。  第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贾政是荣国公之孙,自幼酷爱读书,曾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但他父亲去世时,皇上因恤先臣,额外赐了贾政一个官做,这就相当于他没参加高考直接保送了。  自己的一腔抱负没能施展,他便把“科举情结”寄托在宝玉身上,希望宝玉能堂堂正正考取功名,光宗
一  傅雷,1908年4月7日出生于上海,因出生时哭声洪亮,如同打雷一般,所以取名傅雷。  傅雷四岁那年,父亲因受诬陷入狱,在狱中受尽折磨,肺病已入膏肓,更因含冤未得昭雪,郁闷去世。母亲在丧夫之痛的打击下,再无精力照料膝下的四个孩子,最后只剩下长子傅雷,其余全部夭折。  此后,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唯一的儿子身上,对傅雷严格到近乎苛刻。因为傅雷不好好念书,一天深夜,母亲竟然把傅雷包裹得像个粽子
《水浒传》里,潘巧云的爸爸潘公第一次出场,是听说女婿杨雄当街被人打后,带人赶来营救——这个丈人的形象就出来了。他仗义,有人脉,消息灵通,且能迅速找来帮手,这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不过当时欺负杨雄的人已被石秀打跑,杨雄表示要和石秀结拜为兄弟。  潘公一看女婿没被打,还得了武艺高强的人相助,很高兴。闲聊中,得知石秀流落在此地卖柴为生,日子困窘,潘公立即为石秀的生计打算起来,问他愿不愿意做屠户,石秀说以前
一  韩信年轻时在淮阴走来走去,人人都不待见他,因为他又穷又骄傲。  按说骄傲是他自己的事,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你想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就意味着看不起他们身处其中的“众”。当然,如果你的骄傲与你的身份匹配,那就另当别论。可问题在于,韩信没有钱,却很会摆谱。  比如他母亲去世之后,家里穷得没钱安葬,他仍设法将母亲葬到一个又高又开阔的地方,因为他认为这个坟墓周围将来必然会成为居住着万户人家的熙攘
在成为“四川王”之前,刘湘只是当地实力最强的军阀之一,还没能力霸顶,比如他的堂叔刘文辉就常与他争夺地盘,丝毫不顾叔侄情面。两人三天一骂、五天一打,搞得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四里八乡都被他们搅得鸡飞狗跳。  为了进一步扩充地盘和人马,刘湘决定先壮声势,比如组建当时牛气哄哄的海、陆、空三军。陆军好说,拉一帮步兵撑足门面就行,海军、空军就是烧钱的项目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三条两百多吨的旧汽船,略加改造,用铁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前往杭州上任,担任通判一职。虽然任职人间天堂的杭州,但苏轼却不喜欢上班,因为州衙的屋宇已经是危房了。  杭州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都城,繁华无比,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间,官府既无力修换,又不忍拆毁,风吹雨打,很快就不行了。苏轼心情忐忑地在危墙之下当了三年通判,直到另迁他州,州衙一直未能修缮。  十几年后,苏轼升官了,这回朝廷让他当杭州一把手。苏轼又心情忐忑地回来了,发现杭
一张机·相识  她第一次遇见昭音时,正是隆冬,朔风卷雪,拍窗有声,将整座京城都笼罩在肃杀的北风里。  她偶尔路过织造坊,忽然听到一声怒斥:“偷喝偷吃跑得还挺快!看我不打死你这个兔崽子!”接着就是一阵拳脚打在身上的闷响。她讶然看去,只见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正被人从织造坊里赶出来,按在地上拳打脚踢。她来不及多想,呵斥一声就冲了上去。  彼时少年正死死蜷着身子,忍耐着那敲打肌骨的痛意,昏昏沉沉中只觉得
胡適在1910年作为“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段时间的日记亮点便是“打牌”记录……  相較于胡适处处流露出的闲情逸致,鲁迅的留学日子虽然艰苦,但偶尔也含沙射影地调侃生活……
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靳云鹏少时读过私塾,后来家里太穷实在供不起了,他便与弟弟推着小车沿街叫卖,靠做苦力挣钱养家。即便如此,他们也活不下去了,只好一起投奔天津小站的新军混口饭吃。  靳云鹏天生斜视,所以到小站后不受待见,勉强被收为备补兵,打扫马厩和厕所。  一天,袁世凯亲自检查军营卫生,看了操场、宿舍、伙房等地,感觉打扫得不够彻底,有些生气。他对卫生方面向来重视,认为一个士兵如果连卫生都搞不好就更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