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的城镇化情结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8月31日,张云川从北京到河北走马上任,一到石家庄,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比较差的省会城市, “城市像县城,县城像村庄”,城市缺乏特色,天空难见蓝天,正如有的领导同志所说,“省会人民的忍耐度还真够高的”。这种状况,不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而且与6900多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不相匹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张云川下定决心,大干三年,使河北城镇“三年大变样”,干出一个红彤彤的城市变化新局面。
  


  2008年6月11日至12日,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对城建部门来说,会议的高规格前所未有。张云川强调,完善举措,提升水平,确保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他说,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推进城镇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定信心、完善举措、提升水平,确保完成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任务。
  张云川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河北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积极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是省委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结合河北实际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推进全省城镇化、打造新的增长极、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各级各部门要从全省发展大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张云川提出了三年大变样的基本目标:一是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搬迁和改造重污染企业,使各市的大气质量和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二是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根据城市的长远发展趋势和要求,切实加强交通、供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园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政公共工程的承载能力。三是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中村、危旧房拆迁改造基本完成,一般建筑的改造率达到10%左右,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四是城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形成一批展示现代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建筑,推出若干精品和亮点工程,打造亮丽的城市名片。五是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实现精细化,体现便捷高效和以人为本;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的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三年大变样”由省会扩展到其他设区市,成为推进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成为城市化带动工业化进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起始阶段,不少人对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有疑虑,认为河北的城市能变样就不错了,哪里能搞大变样。为此张云川提出,“城市改造建设的关键是思路问题、胆略问题、气魄问题,必须有超常的气魄,敢于突破‘不可能’的思维局限,勇于创造奇迹”;针对有些人对三年大变样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搞城市建设花这么大气力不值得,张云川批评道,“一些同志缺乏思考,意识不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引擎的巨大作用”,“我们搞城市改造和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绝不是说简单地种种花、栽栽树、盖几栋新楼、修几条街道的问题,而是要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聚集产业、聚集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打造新的增长极,增强发展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加快河北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在推进城镇化方面迈出突破性步伐”。
  在工作进行过程中,针对有些人对拆迁减法效应的困惑,张云川强调,“城市要搞活,一定要下决心拆迁。不拆迁城市面貌怎么可能变呢,哪来的活力和人气!”“拆房子就是要所向披靡,让一些消极因素还没有积聚起来,房子就已经拆掉了”。对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张云川都提出具体要求,他指出,“一个城市,如果只是建筑物的堆集,就是一个无序的城市,是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城市,而不是宜居城市”,“城市的树,要多大,选什么树种、树型、树龄,都要有讲究”。针对人们对拆危拆旧的疑虑,明确提出,“那么多土地都被危旧低矮房子占用了,却说用地指标紧张”,“其实,只要搞好改造开发,大片大片的土地就会腾出来,第三产业就会很快发展起来的”,等等。
  三年大变样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后,有些人有了新的疑惑,认为三年大变样拆了房,拆了赖以生活的经营门店,给就业与生活造成了困难和不便。针对这种不全面认识,省委提出,三年大变样不是一拆了之,2009年将从“以拆为主”向“以建为重”转变,建设将成为新的一年的主题。为有效破解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难题,张云川提出:“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开放的理念,彻底放开城市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破解难题。”张云川非常重视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城镇建设一定要科学规划,规划不要太刻板,不要千人一面,规划要合理,不要像排队,全市向右看齐”。针对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张云川提出,“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黄金定律。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建得再好也不能算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以推行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为核心,以建设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为举措。”
  为有效保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的落实,张云川指出,“从实际来看,拆迁工作的难度不在于工程量的大小,而在于思想的统一、计划的周密、作风的转变、工作的落实”,“如果把这项任务仅仅作为一般性的工作来抓,不推不动,形不成气候,就很难见到成效。”河北省委、省政府认为,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力量,使其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有机对接,让全社会齐心协力参与到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张云川指出:“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反映着当地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是老百姓对政府是否有作为的最直接的评价。”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为此,张云川强调,“工作推动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减少利益阻力”,“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对实现城镇化的目标要求,张云川提出,“现代城市发展的终极追求,核心是两条,一是经济的繁荣,一是居住的舒适。”张云川认为,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变一千,变一万,就是变美变好,就要体现到以人为本上。他指出:“城市建设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必须落脚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和心情舒畅上。对这个问题,我们决不能有半点含糊。”
  目前,在省委书记的推动下,城镇化浪潮正在河北全省蓬勃兴起,一座座城市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变脸”。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研究室;河北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于亚博)
其他文献
近年来,秦皇岛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特别是2008年以来,结合迎奥运,扎实开展了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双十工程”,狠抓城市拆迁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大幅度提升了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出色地完成了奥运和暑期任务,得到中央和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历史上城镇面貌整体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但与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秦皇岛城镇化建设
石家庄矗立起的幢幢高楼,亮丽的夜景,梳妆打扮的楼房,见证了省会一年的变化。  张家口城区西部连绵的赐儿山,目睹了这座空间局促的山城通过扩城上山,使城市筋骨得以舒展的变迁。  秦皇岛沙软潮平的黄金海岸,感知着一座新城市梦想的诞生,一座具有中国北方人文生态特色,山、海、城、林共生共融的滨海新城正在崛起。   …………  三年大变样,以其少有的气魄,在燕赵大地不断催生一幅幅城市新图景,显现出城市发展的非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气候变暖,最根本的措施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最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途径是在减少工业直接排放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不仅可以改善环境、固碳抵排、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可以增加林产品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党的十七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奇迹,那时的党群关系真正达到了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程度。党领导人民向着既定的革命目标奋勇前进,引领中国社会走向光明,人民群众也发自内心地支持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在感情上也非常融洽,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情意。那么,这种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