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吧,自行车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之所以买下兰斯·阿姆斯特朗的传记《Seize the Day》,是因为它被《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站和《时代周刊》推荐为“第一体育类畅销书”,也因为作者的名字总让我想起同样是美国人的1969年的登月者尼尔·阿姆斯特朗,骑着自行车能奔向月亮吗?《E·T》中的小男孩艾里奥特做到了,我想知道兰斯·阿姆斯特朗能不能做到。
  不过,买下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想了解自行车为什么会“Seize”人们的心?
  一位美国人曾说:“自行车在中国就像美国人心目中的汽车后排座一样值得怀念一生。”但它在我的心目中却并非如此,我不喜欢它,不喜欢它的车把,至今我的脚上还留有一处被它重砸的疤痕;不喜欢它的后座,曾经坐着一位矮个男孩的自行车沿街而过,结果被一群男生哄笑;还不喜欢它叮当作响的车铃,曾与秀君一起坐在楼下等她妈妈回家,等了很久等来了噩耗:骑车上下班的妈妈,在回家的途中出了事,当场身亡,从那以后,每当自行车铃在身后骤然响起,我都仿佛听到秀君尖利绝望的哭叫声……
  正当我准备以“永远学不会”的方式一辈子远离自行车时,一身黄衫的兰斯·阿姆斯特朗骑着“Trek”牌自行车冲了过来——34岁的他,曾22次拥有分赛段冠军、83次穿上黄色领骑衫、7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并安然度过患有被医生诊断为只有20%存活可能的睾丸癌的第十年。如果说登月意味着征服不可能,那兰斯真的做到了——“我骑车是为了证实,虽然我们身处这样一个高科技和高度机械化的时代,但人类的身体依然是种奇迹”。
  兰斯从小就喜欢骑快车,“我在自行车上找到自己的乐趣,那就是高速向前骑”。1999年,25岁的他成为自行车手世界排名第一,然而就在这一年,癌症几乎使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晚期绒膜癌向他的腹部、肺和大脑蔓延,在接受了两次手术和4个疗程的化疗后,他才痊愈。“一旦你领悟到自己的生命将会继续存在于世,你肯定会作出应有的决定”,痊愈后的兰斯做出了挑战生命的决定:“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世上最让人精疲力竭的运动项目”。
  以车手的勇气和毅力著称的环法大赛,令所有的参加者刻骨铭心:骑着自行车环绕整个法国,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沿着海岸,穿过桥梁,翻越山顶,迎着逆风,跋涉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地,“环法赛是人类苦难的一个平常节日”。曾经的癌症患者兰斯·阿姆斯特朗,连续7次赢得了这项世界上最艰难的自行车赛的胜利,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精神的一曲颂歌。
  尽管兰斯的第一本传记名为《与自行车无关》,但他的一切,早已被安置在自行车轮上。自行车给了他身为父亲的自豪感:因为身患癌症不能生育,所以儿子卢克是试管婴儿。这本书中每处出现“卢克”的地方,都充满了浓浓的疼爱之情:“这个傻乎乎的壮小子,就是在屋里都要一定戴着自行车头盔,好说歹说都不肯摘下,卢克如此死心眼的原因,是以为这样他就可以和我一起骑车上路”。儿子的到来让阿姆斯特朗充满了斗志,他想拥有黄色领骑衫,因为儿子想看;想要骑在最前面,因为儿子正在终点等着他。
  环法自行车赛并不是一场和平的战争,200名车手飞驰在狭窄的公路上,每个人都竭力冲向前,竭力挡住他人的去路,所以,要想赢得比赛就要具有团队精神:8名车手组成一个团队,协助并陪伴其中的一个赢得胜利。自行车让兰斯学会了感恩:“当我穿上黄色领骑衫时,我认为我只值那根拉链,衣服的其余部分,袖子、前片、后片,都属于我的同伴们。”
  自行车还让兰斯找到帮助更多人的方法:“9·11”之后,兰斯来到曼哈顿下东区的一家消防队慰问,在救灾过程中,这个小队共损失了11名消防队员,面对灾难和死亡,消防队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中有一位队员的精神濒临崩溃,当得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行车爱好者时,兰斯找来自行车,和那位消防队员一起,骑车离开伤心之地,他们穿过受重创的纽约市区,穿过杂乱的行人和汽车,那个队员“拼命蹬着踏板,力气大得好像要把踏板都压碎了”,转了一圈回来之后,那个消防队员变得神采奕奕,笑得合不拢嘴……
  自行车为什么会“Seize”人们的心?这本《Seize the Day》好像给出了所有的答案,又好像什么也没回答,但这已不重要。
  那个周日,我破天荒地陪儿子到操场骑自行车。飞驰了几圈之后,“骑车小子”将车停在我身前:“妈妈,太爽了,你也来骑一骑。”而笨拙的我在儿子的帮助下,居然,将车骑走了!
  哦,在自行车上打量这个世界,与在平地上是多么不同:风笑着迎来,树笑着退去,草地流成河,阳光舞成带……骑在自行车上,才感觉到脉搏是跳动的,地球是转动的,生命是跃动的……
  原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奔跑着一辆自行车。
  (编辑·俞大振)
其他文献
在这个草木枯槁的季节,校园里的冬樱悄然绽放。虽然花朵娇小,花瓣单薄,但那一抹清丽的粉,却足以染醉整个冬天。她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樱花淡淡的芬芳在空气中荡漾,沐浴着大地馈赠的馨香,她深深地吸了一口,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之所以千里迢迢从北方来到这个号称“彩云之南”的地方,就是冲着四季都有鲜花开的。她常想,在这个花朵簇拥的城市,时时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那么,发生在这里的爱情,也应该如童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J城本身有很强的容纳力,我在生活的小区里,去图书馆的路上,或者乘坐的公交里,常会碰到许多智障的孩子、夫妻或是女人。他们行走在J城的喧嚣里,与我们一样离不开俗世烟火的味道,却又与这个世界,有着鲜明的疏离和隔膜。他们永远不会理解我们的匆忙、狂躁、欲望、暗斗明争,而我们,也同样不明白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除去吃饭穿衣睡觉,会不会听到花开花落的咔嗒脆响,赏到冬去春来的葱茏绿意,抑或看到霓虹闪
2009年2月6日,由中国伦理学会等单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影视界有着“母亲专业户”美誉的蒙古族演员萨日娜光荣当选,成为令人敬佩的孝女。评委会给出的入选理由是:银幕上的她是亲切和蔼的慈母,银幕外的她也是令人称道的孝女。无论戏里戏外,慈母孝女,萨日娜都将孝道两个字演绎得精彩绝伦。    沐浴着父母的亲情从落寂中走出    萨日娜,蒙语为“山丹丹的花”,1968年出生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嘛?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那天,环视书房一周,突发奇想:如果将书架上的每本书都变成有声书,也就是说将每本书的文字都配上音,加上音效,那我的房间里会充斥着私语声、吟咏声、长啸声、赞叹声、苛责声、风声、雨声、哭泣声……真是声声入耳啊!咦?好像
我站在天桥下面等车,天桥上面在施工,许多勤劳的农民工兄弟,在用他们的辛劳编织着这个城市崭新的梦。  等车的人冷漠且无助,焦躁不安,时而举起手机看表,时而嘴里面在嘟嘟囔囔。  妈妈你看,那是一朵什么花?我听见一个小姑娘真情的声音。循头向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从天桥上面探出的一朵奇异的花,它不停地蠕动着。舞蹈着,好像是风带动了它的蛰伏,或许是这个城市的孤单凸显了它的灵性,几乎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那朵花上,它
有一群书呆子,聚在一起,交流爱书心得,有人问大家:“拿到一本书,你们都在扉页上写上什么?”有人说盖上红印章,有人说签上名及购书日期、地点,有人说印上一个吻,有人说抄上书中的一句话,比如说在《麦田守望者》的扉页上抄上塞林格的一句话——“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个人来。”还有人说,在扉页上什么也不写,就清水芙蓉,素年锦时,原汁原味地封存起来。  我也爱书,也是个呆
假戒指骗我上了他的婚床    1998年,跟他结婚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结婚那天,来了很多的宾客,鲜花、喜宴、笑脸,我穿着洁白的婚纱跟在他身后,给来宾敬酒,接受着许许多多来自亲人和朋友美好的祝愿。有人戏谑地称他,傻小子,艳福不浅,娶了这样一个漂亮的新娘子。他听了,当真露出一脸傻傻的没有城府的笑容。我听了,低下羞红的脸,只顾看着脚尖,抿着嘴唇偷偷的乐。  新婚之夜,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美
她说她的愿望是想看遍这世上没有看过的风景,他没能做到和她一起去周游世界,那他便把这世界摊开到她眼前看……  白阿白从没有见过如此美的大鸟,翅膀在余晖下像是要烧起来似的。她伫立在距离浅滩极近的地方,脸侧扑闪而过的翅膀,带起一股羽类的腥臊。  “小心上面!”  白阿白反应迅速地抬头向上,而后一坨鸟粪不偏不倚落在了她的额头。  这就是她和那个人第一次相遇时的情景,狼狈、可笑,充满鸟粪的味道。可他站在那里
不是感动  是你眼底隐忍的疼痛  唤醒了我沉潜而僵直的爱  谢谢你  亲爱的    卓玛28岁,还不曾在爱情中找到自己。每一次,卓玛都像为祖国奔赴边疆,不讲任何条件,爱得深,就会在某一天跌得重。可是卓玛身先士卒,一次又一次,直到一干死党好友都说,你要死要活,都离我们远点儿,你舍得死,我们就舍得埋。从18岁,开始第一场初恋,10年,卓玛颗粒无收。直到28岁生日,卓玛捧着酒瓶子跌坐在自家门口,妈妈开门
换了新的住处之后,一下子喜欢上那里静谧安逸的环境,小区里有很多花草树木,那些树,不是很老,但也不年轻,把房子覆盖在其中,让人觉得时光的幽远和深邃。  我喜欢散步。晚饭后,一个人在那些树下流连,看夕阳最后一抹余晖,听鸟儿婉转的叫声,远远地望着邻家女孩作小广场的树下读书,一会儿蹙眉,一会儿微笑。我走过去和她打招呼,她抬起头,扬了扬手里的手机,对我说:“嘿,想不到我们老师跟我道歉了。”  女孩16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