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语言:撬动语文教学的支点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0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语文新课改实施多年,课堂教学结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整体感知—问题探究—语言品味。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这种模式却遇到“瓶颈”:整体感知流于形式,问題探究不得要领,语言品味方法单一。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新课改理念的错误,也不是这种新型课堂结构本身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难以适应这种课型变化。
   究竟怎样的语文课才是语文教学该有的样态呢?我们还是应该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探寻语文教学呈现的艺术。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注重四个维度的能力训练,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思维和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涵,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驱动语文教学发展。因此,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所在。而思维和语言同步训练,正是我这些年探索“新经验语文”的核心内涵。
  (作者系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23日版
其他文献
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新课标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正确、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丰富精神世界,提高阅读品味和文化素养。而小说阅读作为阅读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及学生都给予重点关注,教师要能够突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在完成课内阅读任务之后还能做到知识迁移,进行一些课外小说的阅读,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提升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整个单元主要以小说为主。本专题设计主要以“异化”的视角,分别从“社会、人与人、个体自我”等几个方面去剖析小说背后扭曲的社会以及在这种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旨在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去挖掘文学作品的新形态,探索文学作品解读的新思路,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探究以“思维导图”为支架,以散文的“象”“意”为思维抓手解读散文意蕴的方法。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综合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散文意蕴的能力。笔者总结了绘图三步法:初读文本,圈画众“象”;提炼文“意”,构建分支;分析关系,整合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