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新技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具有高级信息读写能力的人才,即能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传播信息,在信息技术所创的全新环境中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快速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遵守网络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做一名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沟通,互相理解和关心更为重要
教师首先要用“心”,要把每一位学生的所需记在心里,并且付诸于行动,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其次,要和学生成为共同遭遇者,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教师的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这要求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展开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每位学生,达到因材施教。
第三,要用“情”。要做一名感情充沛的教师,进行智慧型教学。它包括教学的个性化、艺术性、启发性、主动性、趣味性。
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学科特点,将常用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于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并进行重组和延伸,最终达到 “教到不需要教”的境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善于引导并提高学生的兴趣。
要教好信息技术课,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和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例如,让学生主动上网获取所需信息,在校园网上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flash动画等共享,并开展第二课堂,使这门学科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跳板。
第三,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和网络远程学习。
随着“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实施,以前“一支粉笔一本书,讲完课堂40分钟”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远程教学设备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模式和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最新、最快、内容丰富的知识。
第四,设计以研究学习为主体的研究性课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写“纳米技术”和“机器人”等论文,学生能主动上网获取资料,进行节选和编排,最后以展板形式展出,还可以请专家作报告。
三、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1. 任務驱动法。目前,信息技术课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把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如讲计算机硬件时,可拆开一台计算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并让其动手拆装计算机,把原先认为拆装计算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现实。
2. 启发式教学
3. 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要“比较”。不进行比较很难发现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本质,从而建立更准确的概念。例如:学生经常会把“复制”和“移动”混为一谈。教师可让学生首先进行复制操作,观察其结果;然后进行移动操作,观察其结果。经过比较,学生发现复制将会导致目标和原来的位置都会有相同的内容,而移动只是交换了位置。
4. 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具有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和教法。例如:Windows的文件结构,这种结构叫做“树型结构”,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课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树根”就像计算机中的磁盘C、D、E;“树枝”就像文件夹;“树叶”就像文件,并且让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点击图标前面的加、减号,让其感受文件结构就像树发的很多枝,这种方式很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
5. 演示与实践法
教师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并更容易接受。在一个内容演示完后,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习内容得到巩固。
四、信息技术课教法遵循的规律
1.遵循实践与技能之间的客观规律,强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把课程设计编织成模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课堂设计做成实践过程的一个个组成环节,并进行模拟实践作业式的教学。
2.强调教学就是实践,尊重技能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启发式、指导式、对话式教学思想。
3.遵循练习仿效性的客观规律,要特别强调示范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主要运用好示范、讲解、练习、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灵活组合的教学模式。
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做一名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沟通,互相理解和关心更为重要
教师首先要用“心”,要把每一位学生的所需记在心里,并且付诸于行动,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其次,要和学生成为共同遭遇者,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教师的备课,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这要求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展开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每位学生,达到因材施教。
第三,要用“情”。要做一名感情充沛的教师,进行智慧型教学。它包括教学的个性化、艺术性、启发性、主动性、趣味性。
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学科特点,将常用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于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并进行重组和延伸,最终达到 “教到不需要教”的境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善于引导并提高学生的兴趣。
要教好信息技术课,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和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例如,让学生主动上网获取所需信息,在校园网上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flash动画等共享,并开展第二课堂,使这门学科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跳板。
第三,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和网络远程学习。
随着“校校通”网络工程的实施,以前“一支粉笔一本书,讲完课堂40分钟”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卫星远程教学设备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模式和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最新、最快、内容丰富的知识。
第四,设计以研究学习为主体的研究性课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写“纳米技术”和“机器人”等论文,学生能主动上网获取资料,进行节选和编排,最后以展板形式展出,还可以请专家作报告。
三、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1. 任務驱动法。目前,信息技术课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把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如讲计算机硬件时,可拆开一台计算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并让其动手拆装计算机,把原先认为拆装计算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现实。
2. 启发式教学
3. 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要“比较”。不进行比较很难发现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本质,从而建立更准确的概念。例如:学生经常会把“复制”和“移动”混为一谈。教师可让学生首先进行复制操作,观察其结果;然后进行移动操作,观察其结果。经过比较,学生发现复制将会导致目标和原来的位置都会有相同的内容,而移动只是交换了位置。
4. 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具有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和教法。例如:Windows的文件结构,这种结构叫做“树型结构”,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课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树根”就像计算机中的磁盘C、D、E;“树枝”就像文件夹;“树叶”就像文件,并且让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点击图标前面的加、减号,让其感受文件结构就像树发的很多枝,这种方式很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
5. 演示与实践法
教师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并更容易接受。在一个内容演示完后,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习内容得到巩固。
四、信息技术课教法遵循的规律
1.遵循实践与技能之间的客观规律,强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把课程设计编织成模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课堂设计做成实践过程的一个个组成环节,并进行模拟实践作业式的教学。
2.强调教学就是实践,尊重技能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启发式、指导式、对话式教学思想。
3.遵循练习仿效性的客观规律,要特别强调示范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主要运用好示范、讲解、练习、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灵活组合的教学模式。
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