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生活教育的关键经验梳理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638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种类变得多样,然而,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缺失健康的饮食行为。生活条件好了,饮食反而不够健康了。顾荣芳在《幼儿饮食行为与健康教育》中说道:“饮食营养质量关系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饮食行为是饮食营养质量的保证。”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源于其生活经验和兴趣,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有赖于一日生活中的各类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健康领域目标第三条提到: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应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期是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他们模仿力强,接受信息快,可塑性较大。此时,关注安全生活教育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安全生活教育是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认知发展及生活经验积累等方面的特点,加强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认识,提高其预见性和保护技能,减少意外伤害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在幼儿园开展安全生活教育,能改变以往成人过度保护或消极躲避的方式,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发现,从小对生活中的危险产生认知,提高自护意识和能力,达到健康生活的目的。
   可是,哪些安全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幼儿解决呢?教师如何较为准确地定位不同年龄段幼儿安全生活教育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如何增加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并将习得经验有效运用到生活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安全生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安全生活的关键经验梳理
   (一)具有良好的安全生活与卫生习惯
   小班幼儿: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或使用其他电子产品不超过15分钟。
   中班幼儿:知道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或使用其他电子产品不超过20分钟。
   大班幼儿: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或使用其他电子产品不超过30分钟。
   (二)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小班幼儿:不擅自离开教室;在幼儿园外行走时能与伙伴手牵手一起走;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能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等简单信息,至少知道一位家长的电话号码;坐汽车时,知道应坐在后排儿童安全座椅上,不在马路上奔跑;对于一些安全规则,喜欢问“为什么”。
   中班幼儿: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不吃陌生人的东西;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知道打110找警察等求助方式;坐汽车时,能坐在后排儿童安全座椅上;不在汽车前面奔跑,遵守安全规则;对于一些安全规则,喜欢问“為什么”,并能根据回答再提问。
   大班幼儿: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主动躲避危险,并学习如何防止给他人造成安全隐患;不触碰电源插座,不玩火;不把头伸出汽车窗外;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能参与讨论有关医生、交警工作的重要性,知道配合他们的工作。
  二、安全生活教育内容的选择
   (一)源于幼儿的实际需要,能有效指导日常生活
   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必定会涉及幼儿的生活,有效指导幼儿的日常生活。《纲要》指出: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当“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幼儿安全生活教育内容的选择,最关键的要素是“幼儿”。教师应在一日生活中仔细观察每一位幼儿,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幼儿需要什么?他们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即将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同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通过活动能学到什么?
   (二)利于幼儿的学习发展,能准确把握教育时机
   安全生活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有效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开展适合的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幼儿尽早地预知危险,习得正确、安全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健康教育产生即时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班下学期的幼儿需使用筷子进餐,如何正确使用筷子、避免挥舞筷子造成安全隐患等都是孩子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因此,中班上学期临近结束时,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筷子的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练习筷,提前化解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
  三、制订安全生活教育活动目标
   在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选择与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与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与学前儿童接受能力相吻合的教育内容。为了让选择的活动内容最大化地发挥教育价值,起到指引作用的“活动目标”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关注幼儿总体发展指标
   安全生活目标的制订必须紧密围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点”这一核心问题。《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的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南京师范大学顾荣芳教授带领的教研团队对照《指南》健康教育目标,结合幼儿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细化了各年龄段幼儿健康领域的关键经验。这些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迁移,找到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让活动目标的操作性更强。
   《指南》在健康领域目标“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中提到:中班幼儿“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教师对照指标,对中班幼儿参与大型玩具活动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在大型玩具中,双人滑梯、云梯、蜘蛛网、圆桶滑梯等是最容易导致幼儿出现安全事故的器材。由此,教师设计了中班健康活动“大型玩具安全小贴士”,并将目标定为:能用图标给四个大型玩具区域制作“安全小贴士”;通过经验迁移、视频再现等发现问题,调整完善安全小贴士;积极参与讨论四个大型玩具区域中器材的安全玩法。这样的目标定位既满足了幼儿的运动需要,又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其安全地开展活动。    (二)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幼儿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找准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关键经验。在制订活动目标时,关键经验不宜过多,要聚焦幼儿的核心问题。
   例如,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小班幼儿知道尖锐的物体是危险的,但对拿着尖锐的物体奔跑所产生的危险缺乏一定的认知。因此,教师设计了健康活动“小小剪刀不可怕”,并将活动重难点放在探索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不做危险的动作、在使用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这几点上,让幼儿明白:静态下的剪刀没有危险,但要注意动态之下剪刀的安全性,避免潜在的危险。
  四、安全生活教育的策略
   如何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活动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追求活动结果,而要引发幼儿发现问题,通过一些真实有趣的活动强化幼儿的安全行为,和幼儿一同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再现真实情境,引发幼儿关注潜在危险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提到:学前儿童对危险情境的认知不足常常导致意外的发生。因此,加强幼儿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的认知,提高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有利于幼儿及时发现身边的危险。如果教师只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教育幼儿,则很难生动地再现生活事件,也不能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情境再现”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教师与幼儿就特定的生活情境加以表现,营造一个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引发幼儿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教育问题。
   【案例一】
   大班健康活动:保护身体的小秘密
   活动目标:知道有一些身体部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和摸的;运用情境体验、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等方式,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学会保护自己身体的“小秘密”;体验同伴互助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已初步建立“家人、熟人、陌生人”的概念;和同伴玩“碰一碰”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人手一张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图片;小花朵贴画若干;保护身体的小图示一组;男孩、女孩分类展示板一个。
   活动过程:
   1.创设生活情境,幼儿体验与同伴、老师以及陌生人握手、拥抱的感受,了解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
   2.幼兒分组操作,用小花朵贴画把身体上不能被陌生人触碰的部位标注出来,通过与同伴分享交流,进一步认知身体上不能被别人触碰的“小秘密”。
   3.分享经验,学会一些保护身体的“小秘密”的方法。
   4.归纳经验,知道身体上有一些部位不能随便给别人看与摸,就连自己都不能随便摸,要保护好自己身体的“小秘密”!当有人一定要碰我们身体的“小秘密”时,要立刻大声说出来,如果说了也没有用,就要立刻跑开寻求大人的帮助。
   5.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在外出活动时,能有效迁移经验,保护好自己身体的“小秘密”。
   (二)活用儿歌图示,帮助幼儿强化安全行为
   教师要让幼儿对已经学习的安全行为进行反复练习,更好地加深理解,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朗朗上口的儿歌、栩栩如生的图画、简单易懂的图示等,都是强化幼儿安全行为的极佳手段。教师设计的儿歌和图示要简单易懂,对幼儿的实际行为有较强的指导性,易于幼儿记忆和操作。并且,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让幼儿更乐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案例二】
   小班健康活动:小小剪刀不可怕
   活动目标:学习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不做危险动作;通过情境游戏、多媒体课件,探索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人手一把剪刀,放置剪刀的罐子,小羊造型(共5只),音乐《剪羊毛》。
   活动过程:
   1.通过对夏季炎热天气的感知,引出给小羊剪羊毛的任务。
   2.教师提出安全使用剪刀的要求后,幼儿第一次尝试使用剪刀“剪羊毛”。幼儿操作时,教师用手机记录幼儿使用剪刀易产生安全隐患的照片或视频。
   3.回顾幼儿操作的视频和照片,和幼儿一起分析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并用小儿歌加以归纳:小小剪刀不可怕,固定位置使用它,头儿朝下握住它,及时放回人人夸。
   4.鼓励幼儿用安全的方法再次使用剪刀“剪羊毛”,教师用手机记录幼儿安全使用剪刀的画面。
   5.借助照片强化安全使用剪刀的方法,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安全使用剪刀。让幼儿充分感知体验,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一个教育活动就可以完成的,应该随机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年龄小,生活阅历浅,逻辑思维水平低,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理解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帮助幼儿通过动作与技能练习,以及生活中的感知体验,进一步加深其对事物的印象。我们相信,在一次次的学习与实践中,孩子们会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增加预知危险的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时,都会看一看或想一想是否安全,怎样更安全,并用恰当的方式自主解决。让健康一直伴随孩子成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胸大肌和前臂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3月至2013年3月口腔癌患者72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6例。胸大肌皮瓣组采用胸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缺损,前臂皮瓣组采用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比较两组修复效果及手术指标。结果胸大肌皮瓣组优良率为83.3%(30/36),低于前臂游离皮瓣组的94.4%(34/36),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从小班到大班,凡凡一直是孩子们眼中的“调皮大王”——收玩具音乐响起,他充耳不闻,继续游戏;集体活动时,注意力常常分散,咬手指、摇椅子、跟旁边小朋友聊天……中班下学期,他的问题相较同班孩子更加明显,自控力弱,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经
期刊
心肌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肌细胞损伤后,再生能力有限,传统治疗方法并不能解决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缺失及心室重构的问题。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一定程度解决梗死区心肌细胞难再生,改善梗死后心脏舒缩功能受损,但存在移植干细胞成活率低等问题。如何在保证梗死区域血液供应的同时,诱导心肌细胞再生,成为人们关注热点。VEGF基因转染干细胞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期刊
手术风险预测模型是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回访临床数据库的大宗病例,根据患者围手术期信息构建的统计学模型。其一方面可在术前预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手术风险评估,判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指导临床决策;另一方面可通过风险校正,为医疗质量评估设定客观标准,在不同人群中比较手术方法的疗效。近年,胸心外科领域的手术风险预测模型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复习有关文献,初步探讨了该类模型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期刊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异甘草酸镁和熊去氧胆酸对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肿瘤患者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经病理学确诊并行化疗的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预防组(观察组)和异甘草酸镁预防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化疗前1天以及化疗后1周送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肝毒性反应
目的探讨低压气腹与标准气腹对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月普外科腹股沟疝患者162例,其中86例行低压气腹TEP手术为低压气腹组,另76例行标准气腹TEP手术为标准气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气腹前(T0)、气腹后10 min(T1)、气腹后30 min(T2)和气腹撤除后5 min(T3)的呼吸循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结果T1标准气腹组HR高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婴儿先天性气管狭窄(CTS)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1例婴儿CTS合并CHD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4例,手术年龄(6.2±2.1)个月,手术体质量(6.3±1.6) kg。长段气管狭窄8例,短段气管狭窄3例。合并血管环8例,其中肺动脉吊带6例;合并其他CHD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在幼儿园里,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孩子特爱哭鼻子。这并不都是分离焦虑惹的祸,还有各种“委屈”——教师不以为意的“小事”,但在孩子心里却是“天大的事”。这些“小事”的背后藏有什么秘密呢?本文试图在这里做出回答和解释。  在幼儿园中,经常发生孩子哭闹的现象。有些发生在同伴交往中,但更多的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战争”。没有硝烟,只有强势;没有鲜血,却有伤痛。孩子在一次次的“战争”中,在成人理所当然的“为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外科治疗ⅠA期二次原发肺癌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ⅠA期二次原发肺癌患者资料,收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男43例(63.2%),女25例(36.8%);吸烟史31例,无吸烟史37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3~76岁,平均56岁。发现二次肺癌年龄为35~79岁,平均59.6岁;肿瘤间隔2~18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