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情感需求尤为突出,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学生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师生之间情感得以交融,建立起教学协作关系的纽带,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
关键词:情感投入;教师;学生;需要;感化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在强调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用途作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着共同主张。而“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中心任务的确定上,现代教学思想都反对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任务观,主张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往,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要重视学生情感,讲求教的艺术性,富有情感色彩,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愉快活动。
一、教师情感投入是学生的一种需要
教师劳动具有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上。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活生生的学生。现在的职校生,多数是外地生,离开关心爱护他们的父母,来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本身就造成了爱的“空缺”,这一“空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去弥补。如果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那么,他所做的工作将徒劳无益。因此,教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加强情感交流,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教师情感投入是建立师生教学协作关系的纽带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师生之间的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些微笑、遇事要有耐心、宽容和尊重学生,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会使师生课堂关系更加融洽。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尤其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无意识地用羞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其后果是严重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失去了教育的基础和权力。事实证明,只有当师生关系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得以真正发挥,教学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符合同学中所讲的“协同效应”。协同原理告诉我们,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只有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协作、同步与互补、才会得以放大,从而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最终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在众多的协同要素中,师生之间的协调与默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便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师生关系上,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去主动接近学生,学生自然会对教师敬而远之。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亲切关怀。只在这样,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才成为可能。
三、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中包含着对学生的爱,这种期望的爱,融入了教师希望下一代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并把它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时,他们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他们就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心,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四、教师情感投入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
在道德品质教育中,情感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和工具。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交融,教育者的要求就难以变成学生的内部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德育工作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诚实意地帮助他们。
总之,教师工作的情感投入应该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自然体现,而和谐的情感相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又是推动学生学习和思想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所以说,教师要想把学生教育好,就必须主动接近学生,关爱学生,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去感化学生。
关键词:情感投入;教师;学生;需要;感化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在强调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用途作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着共同主张。而“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中心任务的确定上,现代教学思想都反对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任务观,主张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往,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要重视学生情感,讲求教的艺术性,富有情感色彩,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愉快活动。
一、教师情感投入是学生的一种需要
教师劳动具有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上。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活生生的学生。现在的职校生,多数是外地生,离开关心爱护他们的父母,来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本身就造成了爱的“空缺”,这一“空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去弥补。如果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那么,他所做的工作将徒劳无益。因此,教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加强情感交流,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教师情感投入是建立师生教学协作关系的纽带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师生之间的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些微笑、遇事要有耐心、宽容和尊重学生,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会使师生课堂关系更加融洽。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尤其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无意识地用羞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其后果是严重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失去了教育的基础和权力。事实证明,只有当师生关系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得以真正发挥,教学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符合同学中所讲的“协同效应”。协同原理告诉我们,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只有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协作、同步与互补、才会得以放大,从而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最终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在众多的协同要素中,师生之间的协调与默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便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在师生关系上,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去主动接近学生,学生自然会对教师敬而远之。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亲切关怀。只在这样,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才成为可能。
三、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中包含着对学生的爱,这种期望的爱,融入了教师希望下一代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并把它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时,他们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他们就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心,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四、教师情感投入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
在道德品质教育中,情感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和工具。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交融,教育者的要求就难以变成学生的内部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德育工作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诚实意地帮助他们。
总之,教师工作的情感投入应该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自然体现,而和谐的情感相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又是推动学生学习和思想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所以说,教师要想把学生教育好,就必须主动接近学生,关爱学生,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去感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