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东北二人转其产生、发展直至“变质”的过程。“流行性”和“无意识行”倾向导致了这一变化的产生。而当时社会的国民心态也是它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其中主要有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和冷漠化倾向三种。
【关键词】东北二人转;变迁;国民心态
提起二人转,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都是赵本山、小沈阳等艺人的演出;乡村中大街上的戏棚子里几个演员在耍宝,而真正的传统二人转是否就是那样一种形式,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而这里面所潜藏的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双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发展至今,这一地方剧种相继出现民间传统二人转,专业二人转和茶社二人转三个门类。有史料考证的二人转大约产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东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当地农民出身的艺人综合了东北民歌、秧歌、又借鉴戏曲,说唱等艺术,创造了这种“苦中作乐”的小戏,很像西方吉普赛大蓬车艺术那样,是个“游走”的艺术。也就是在“游走”中,这种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小戏又吸取了河北莲花落,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剧种进入艺术成熟期,积累了上百个剧目,形成了以“演人物又不人物扮”为艺术核心的演剧形态。而“二人转”这一称谓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
一九五三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认可,并叫得越来越响。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组建了艺术团体。他们对传统二人转的剧目进行整理,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二人转的产生,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大山以外的消息。二人转的表演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任何道具,只凭一男一女,有唱游说有舞。专业二人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演出高峰期。以一九八零年组建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为代表,该团建立二十余年,演出近万场,常常出现“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火暴场面。东北农村多年来流行一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东北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二人转红透了大江南北,“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即使没怎么看过二人转的观众,应该也能哼哼两句经典的《小拜年》。一九九七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由潘长江和闫书萍表演的戏曲小品《过河》,二人转首次在春晚上亮相,从那时起,东北小品便成为了春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人转语言亲切质朴,特别贴近观众。因此,能到了普通大众的喜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东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以城乡、市民为主体的艺术团体。由于他们主要在茶社或者小剧场演出,被称为茶社或剧场二人转。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艺术环境的变迁,二人转在民间走上了一条经济之路。许多演员属于地方文艺团体,院团转制后失去依靠,只好到市场中摸爬滚打。演员不遗余力的用脱口秀或是模仿秀来迎合观众的口味,甚至不惜越过伦理传统和道德规范。这种比较低俗的表演本来是不应该登大雅之堂,一段时间之后就应该消退下去。但是,现如今这种现象却是越演越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结合当今的社会,可以看出两种社会倾向应予以关注:第一:流行性。在某种社会条件下,“畸形现象”会变成一种“时尚”,一种流行的时髦。许多人,本来是一个心态非常健康的人,但是在不正常的群体氛围的感染下,他也会不知不觉的“患”上这种“流行病”。例如说传销赚钱很多人盲目的跟从,结果有人赔的倾家荡产。第二:无意识性。这里的“无意识性”有两个涵义:人们进入这种畸形现象中是不知不觉的;另一个是当人们进入到这种畸形现象之后,并不会感到异常,有时,反而会津津乐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反而将那些没有进入畸形怪圈的人看作是不正常的。
我认为国民心态是很多社会文化和社会现象出现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一系列与一定时代的国民心态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而在东北地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二人转现象”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担忧与思考,人们为什么会对这样低俗的东西如此追捧,人们到底怀着怎样的心态来审视这种文化。下面我们就借“二人转现象”来探讨一下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心理。那么,迄今为止,国民心态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第一,物欲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倾向”,指的是对物质过分崇拜,过分迷恋的倾向。当今社会,“重利忘义”的物质欲望,使金钱压倒一切,精神成了物质的奴隶。物质化倾向使人失去理性,使人变的贪心不足,就会不择手段去满足自己的非分的欲望,物欲化倾向也使人失去昔日的雄心壮志,失去远大的理想,失去奋斗目标。那么这样,出现“二人转现象”就可以解释了,剧场二人转的艺人们“迫不得以”说的那些“脏口”,不过也是为了挣钱而已。
第二,粗俗化倾向。即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过去的人,有点被政治化倾向所导化了,一个个都成了只知道谈政治,谈理想,谈道德的人,显然这是不正常的。但是,现在社会中有不少人却来了个极端,变成了不要理想,不要道德,不要文明的大俗人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粗俗化倾向就是人性中最为原始的,本能的东西大模大样地,不受任何约束地向社会“示威”的产物,这并不能被视为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第三,冷漠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的人际关系不如过去,人与人之间缺乏互相帮助、见义而不为,见死而不救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渐疏远。这种人的大量存在说明“冷漠化倾向”这个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言归正传,“二人转现象”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从它的产生、发展、到现在的“变质”,都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因素。要想使二人转摆脱庸俗路线,重返大雅之堂,还需要一些有识之士经过不断地努力,他们显然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人转就是东北的音乐文化符号,它从东北的田间、茶肆中走来,是一种与东北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学形式,是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地方艺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二人转艺术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把老艺人的精华发扬、继承下去。
【关键词】东北二人转;变迁;国民心态
提起二人转,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都是赵本山、小沈阳等艺人的演出;乡村中大街上的戏棚子里几个演员在耍宝,而真正的传统二人转是否就是那样一种形式,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而这里面所潜藏的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双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发展至今,这一地方剧种相继出现民间传统二人转,专业二人转和茶社二人转三个门类。有史料考证的二人转大约产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东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当地农民出身的艺人综合了东北民歌、秧歌、又借鉴戏曲,说唱等艺术,创造了这种“苦中作乐”的小戏,很像西方吉普赛大蓬车艺术那样,是个“游走”的艺术。也就是在“游走”中,这种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小戏又吸取了河北莲花落,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剧种进入艺术成熟期,积累了上百个剧目,形成了以“演人物又不人物扮”为艺术核心的演剧形态。而“二人转”这一称谓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
一九五三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认可,并叫得越来越响。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组建了艺术团体。他们对传统二人转的剧目进行整理,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二人转的产生,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大山以外的消息。二人转的表演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任何道具,只凭一男一女,有唱游说有舞。专业二人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演出高峰期。以一九八零年组建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为代表,该团建立二十余年,演出近万场,常常出现“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火暴场面。东北农村多年来流行一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东北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二人转红透了大江南北,“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即使没怎么看过二人转的观众,应该也能哼哼两句经典的《小拜年》。一九九七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由潘长江和闫书萍表演的戏曲小品《过河》,二人转首次在春晚上亮相,从那时起,东北小品便成为了春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人转语言亲切质朴,特别贴近观众。因此,能到了普通大众的喜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东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以城乡、市民为主体的艺术团体。由于他们主要在茶社或者小剧场演出,被称为茶社或剧场二人转。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艺术环境的变迁,二人转在民间走上了一条经济之路。许多演员属于地方文艺团体,院团转制后失去依靠,只好到市场中摸爬滚打。演员不遗余力的用脱口秀或是模仿秀来迎合观众的口味,甚至不惜越过伦理传统和道德规范。这种比较低俗的表演本来是不应该登大雅之堂,一段时间之后就应该消退下去。但是,现如今这种现象却是越演越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结合当今的社会,可以看出两种社会倾向应予以关注:第一:流行性。在某种社会条件下,“畸形现象”会变成一种“时尚”,一种流行的时髦。许多人,本来是一个心态非常健康的人,但是在不正常的群体氛围的感染下,他也会不知不觉的“患”上这种“流行病”。例如说传销赚钱很多人盲目的跟从,结果有人赔的倾家荡产。第二:无意识性。这里的“无意识性”有两个涵义:人们进入这种畸形现象中是不知不觉的;另一个是当人们进入到这种畸形现象之后,并不会感到异常,有时,反而会津津乐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反而将那些没有进入畸形怪圈的人看作是不正常的。
我认为国民心态是很多社会文化和社会现象出现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一系列与一定时代的国民心态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而在东北地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二人转现象”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担忧与思考,人们为什么会对这样低俗的东西如此追捧,人们到底怀着怎样的心态来审视这种文化。下面我们就借“二人转现象”来探讨一下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心理。那么,迄今为止,国民心态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第一,物欲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倾向”,指的是对物质过分崇拜,过分迷恋的倾向。当今社会,“重利忘义”的物质欲望,使金钱压倒一切,精神成了物质的奴隶。物质化倾向使人失去理性,使人变的贪心不足,就会不择手段去满足自己的非分的欲望,物欲化倾向也使人失去昔日的雄心壮志,失去远大的理想,失去奋斗目标。那么这样,出现“二人转现象”就可以解释了,剧场二人转的艺人们“迫不得以”说的那些“脏口”,不过也是为了挣钱而已。
第二,粗俗化倾向。即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过去的人,有点被政治化倾向所导化了,一个个都成了只知道谈政治,谈理想,谈道德的人,显然这是不正常的。但是,现在社会中有不少人却来了个极端,变成了不要理想,不要道德,不要文明的大俗人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粗俗化倾向就是人性中最为原始的,本能的东西大模大样地,不受任何约束地向社会“示威”的产物,这并不能被视为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第三,冷漠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的人际关系不如过去,人与人之间缺乏互相帮助、见义而不为,见死而不救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渐疏远。这种人的大量存在说明“冷漠化倾向”这个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言归正传,“二人转现象”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从它的产生、发展、到现在的“变质”,都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因素。要想使二人转摆脱庸俗路线,重返大雅之堂,还需要一些有识之士经过不断地努力,他们显然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人转就是东北的音乐文化符号,它从东北的田间、茶肆中走来,是一种与东北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学形式,是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地方艺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二人转艺术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把老艺人的精华发扬、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