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提升学生语文兴趣的法宝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阅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语文教师虽然重视阅读,可是却被其中的默读、速读、边读边想、边读边记等形式弄得眼花缭乱,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朗读。朗读是语言表达的延伸,它能够让学生通过声音去感受课文,去理解课文,并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增加热爱语文学习的激情。教师如果教学得法,运用多种手段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教师范读,用热诚和热情感染学生
  文学作品倾注了作者的一腔热忱,也表达了作者思想与感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作品,在修辞手法、语句和文字之间,显现出或豪迈、或激昂、或奋进、或澎湃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出表率,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思想境界之中。那么范读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用自己的声音,融入自己的情感,品味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风采,并由此感染学生,将情感传递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优美的文章,如《长江之歌》《山海关》《七月的天山》等,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大自然的壮美,读起来让人感觉心胸豪迈、荡气回肠;《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感人,情感真挚,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无言的父爱》能够让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开始进行思考,对自己进行反思,对家人开始体谅……这些都是教师在朗读中传达给学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感受。尤其是当学生把握不好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决断的时候,教师的朗读会给学生指明方向,释疑于顷刻之间,解惑于无形之中。
  二、“以读攻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朗读作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和提倡。小学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阶段,很渴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听到自己“演绎”的课文。但是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即便有心让学生朗读课文,也不能让所有学生都一一展示。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朗读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全体学生朗读,只要学生的声音够大、够齐,就算完成任务;另一种是让那些声音条件好、喜欢朗读的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一来,只有少数学生从中受益,更多的学生未能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未能得到教师的赞扬和点拨,导致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内向、胆怯、不爱出风头,总是缩在角落里,惧怕点名当众朗读,即使是偶然被点名站起来朗读,也是磕磕巴巴,紧张万分,读得前言不搭后语。基于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赞赏性的点评,对于朗读得声情并茂、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也要鼓励那些处在边缘化、角落里的学困生。他们也是课堂中的一分子,他们也有表达的权利和欲望,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诚恳的表扬,用期盼的目光、赞许的微笑给他们鼓励,就会让那些学困生鼓起勇气,用自己最好的状态来满足教师的要求。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惧怕朗读,并从此喜欢上朗读。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展示,传达出的文章的声音、形态、韵味、揣摩出的语调与节奏,我在课堂上尽量增加朗读的环节和时间。班级里那些优等生、自信心比较强的学生总是迎着教师的目光,从不畏惧点名朗读。而每到需要朗读的时候,总有个别学生会低下头去,唯恐叫到自己。对此我了然于胸。在一次上课的期间,我讲完了需要解释的内容后,便说:“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对这一自然段进行朗读。”我将目光望下去,在这短短的停顿当中,班级的状况已经尽收眼底。这一次,我叫了一名特别胆小的学生。说她胆小,是因为她从不主动参与课堂中来,不回答问题,低着头,好像受伤的“小兔子”藏在角落里,唯恐被人发现。当她听到自己要朗读的时候,有些惊讶,因为在课堂上朗读一向是那些优等生的“专利”。她迟疑地站了起来。为了消除她的顾虑和紧张,我轻轻地加了一句:“别紧张,大声地读出来吧。”同时投以相信的眼神和微笑。别的学生也都将目光有意无意地望向她。她显得很紧张,虽然尽力稳定心神,还是有些磕磕巴巴地读完了。这时我带头鼓起掌来,说道:“这位同学今天读得非常好,虽然还有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是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都没想到你会读得这么好,真棒!再接再厉,希望你下次读得更好!”在一片掌声中,这位学生红着脸坐下了。有了第一次的鼓励,她变得自信起来,在第二次的朗读中,明显好过第一次,无论是语气、信心,都到了充分的提高,在期末的考试中,语文成绩也比上一学期提高了许多。
  三、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乐趣
  朗读可以维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对于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那些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声音响起,无论是听者还是读者,都能够从中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美感。而一些记叙文带有故事情节,如果教师别出心裁,让学生以舞台剧、广播剧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演绎,不但会带活课堂氛围,也会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听者感受无穷乐趣的同时,深入到课文所设计的情景当中,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思想。
  于是每逢课文中出现角色较多,或者出现对话的情景,我都会指派几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还有一个人进行旁白。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也会安排他们对课文进行再加工,运用合理的想象,增加冲突性,使人物性格更加丰盈饱满。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妙趣横生,高潮迭起,而且学生也很容易融入其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饱满热情。课堂中时时会有学生根据角色的对白高兴得哈哈大笑,也有对角色的憎恶和咬牙切齿。这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更加喜欢了,即便是让人昏昏欲睡的午后,语文课堂依然是学生精神高涨、充满期待的“乐园”。
  课堂中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重视语文教学的朗读环节,好处还有很多。它能够帮助学生战胜胆怯,树立自信心;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入到文章意境当中。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口才,让学生变得口齿伶俐,出口成章。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朗读的重点和朗读的方法应有区别,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读书,聚精会神思考,开开心心阅读,用声音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让悦耳的读书声在课堂上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加强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培养良好的思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长期存在高能低效的现状。要想优化试卷讲评课,提高讲评的效果,首先,要端正认识,激发兴趣;其次,要总结方法,找到幽径;再次,要合作学习,探究洞天;最后,要改
寓教于乐是广大教师工作不懈的追求目标。初中生活泼好动、天性爱玩,这与繁重的学习任务、枯燥的学习氛围不相符,在学生眼中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实现学生苦学到乐学的转变,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用了三个典故,本文探讨了用典的缘由,用典的寓意,用典的效果,进而体悟作者用典的精妙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我们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情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时代,科技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一系列变革,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因此,课堂教学要顺应教育的发展形势,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契机,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语文教学新局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助推器。笔者现对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简要论述如
数学是高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是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采取的多是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记住就好,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这样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永远只是处于机械运用阶段
【摘 要】感悟启发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由教师的预设代替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改变了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课堂上走进生活,语文的阅读才会更富有诗意和生命力,中华文化的传统才有可能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启发式 走进生活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没有真正走进师生的视野,语文阅读教学很少受到
在经历了几年没有听力的英语高考试题后,2012年河北省高考又启用了听力部分的试卷。可以说,这是教师学生都盼望的事情,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在与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得知,目前师生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快速而平稳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摆脱那种听完一段材料只抓住几个词的状态。就这一点我有一些建议和看法同大家分享。  一、影响因素  广大师生先要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听力水平的发挥。  第一,语言知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