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色彩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它具有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力。学一点色彩知识,提高对色彩的辨别能力,能让笔下的景色彩鲜明,色调广阔,层次丰富。读懂色彩的语言,把握色彩的象征性,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运用色彩表情达意、绘景状物。写景时敷设色彩要抓住景物的个性,并能更进一步从自然色彩的再现转向心理色彩的表现。刻画人物时借助于色彩,不仅能能加强人物外形的鲜明性,而且助于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及生活经历的变化。
关键词: 散文写作 运用色彩 三个方面
色彩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它具有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力。走进美术馆展览大厅,最先进入你的视线的一定是那色彩动人的画作。黑格尔曾说:“绘画毕竟要通过颜色的运用,才能使丰富的心灵内容获得它的真正的生动的表现。”色彩本来属于绘画领域,但在中国它同样属于文学。在散文中,巧妙地运用色彩,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那么,怎样巧妙地运用色彩,让我们的散文也能如绘画般炫出迷人的色彩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辨色彩类别
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灰,这几种色彩是我们熟知的,但自然界中色彩纷呈,要准确地描绘出自然万物的色彩,仅靠这点色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应当学一点色彩知识,提高对色彩的辨别能力。这样我们笔下的景不仅色彩鲜明,而且色调广阔、层次丰富。
“世界之大,何处无色,何时无色,岂有一个民族会不懂颜色?但能待颜色如情人,相知相契之余且不嫌麻烦地想出那么多出人意料的字眼来形容它,舍中文外,恐怕不容易再找到第二种语言了吧?”[1]的确如此,所以要想丰富我们的色彩知识,不妨从中国传统色彩入手。
下面列举一些中国传统色彩,给大家提供参考。
海棠红、石榴红、樱桃色、银红、中国红、朱砂红、绛紫、胭脂、嫣红、洋红、酡红、湘妃色、鹅黄、鸭黄、樱草色、淡黄色、杏黄、橘黄、橙黄、明黄、橘红、秋香色、柳黄、嫩绿、葱绿、竹青、油绿、碧色、碧绿、青碧、翡翠色、草绿、青翠、青白、鸭卵青、蟹壳青、鸦青、豆青、石青、玉色、艾绿、松柏绿、松花绿、秋香色、靛青、碧蓝、蔚蓝、宝蓝、蓝灰色、藏青、藏蓝、黛、黛绿、黛蓝、黛紫、紫酱、紫檀、紫棠、青莲、群青、雪青、丁香色、藕荷色、精白、纯白、洁白、净白、粉白、象牙白、月白、玄青、乌色、漆黑、黧黑、黝黑……
以上列举的这么多的色彩名称,有的看名字就蕴含着的诗意,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如果能用在文中,当然会成为亮点。不妨看看下面一些例子。
例1.明净无比的蓝天白云,全成了漫山枫林的大自然舞台的衬托。满树、满坡、满山,都被浸没在色彩的海洋。粉红、洋红、橘红、朱砂红、砖红、大红、明黄、杏黄、橙、碧绿、浓绿、淡紫、玫瑰紫、葡萄紫、深紫……数不清的枫叶,没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颜色。它们重重叠叠,浓淡纷呈,是可以触摸到的诗,是可以看到的音乐。(《枫红杏黄》)
例2.整片草原一望无际,天地间除了苍空的蓝,云朵的白、青草的绿和远处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黄以及几株杂树的灰绿之处。茶褐的底色上画着横枝的菊花。枝干墨绿,花瓣原来应该是洁白的,却在画家笔下带着一层仿佛被时间慢慢染黄了的秋香色。(席慕容,《追寻梦土》)
例1中,运用了“粉红、洋红、橘红、朱砂红、砖红、大红、明黄、杏黄、橙、碧绿、浓绿、淡紫、玫瑰紫、葡萄紫、深紫”等一大串的色彩名称,才演绎出了这秋天漫山枫林的缤纷绚丽的色彩。例2中,只“绿”这种色彩,作者就用了“绿”、“灰绿”、“墨绿”,从而准确地描摹出了“青草”、“杂树”及菊花“枝干”的色彩,此外还运用了“蓝”、“白”、“褐黄”、“茶褐”、“秋香色”等色彩,唤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进而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进迷人的画卷中。
当然,仅仅掌握这些色彩名称还远远不够,要给事物的色彩以最准确的还原与保真,还需要作者有画家一般精细的眼光。
二、读懂色彩语言
色彩有着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表达情绪的功能。“色彩是情感的载体,人的情感是丰富的,自然界中的色彩有千万种,不同的色彩或是色彩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2]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证明:人类长期地将色相与某种物象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相对较为稳定的认识感情。当见到某种色彩时便引起对某种具体物象的联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抽象的联想,色彩的象征意义由此积淀而成,并具有了引起人们大致共鸣的感情与象征性。所以读懂色彩的语言,把握色彩的象征性,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运用色彩表情达意、绘景状物。
关于色彩的象征意义,版本很多,这里采用辛华泉教授对色彩的象征意义的归纳,大致为:
红色——热情、喜悦、革命、爱情、野蛮、幼稚、危險
橙色——明媚、快乐、妒忌、疑惑
黄色——希望、光明、发展、快活、轻薄、猜疑、优柔
绿色——和平、成长、理想、永久、抑制
蓝色——沉着、冷静、悠久、寂寥、冷酷
紫色——高贵、神秘、优雅、严谨、消沉、不幸
白色——洁白、纯真、素朴、神圣、警觉、冷清
以上列举的这些是单色,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配合起来,效果又各有不同。还需注意的是,色彩的情感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许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写作时要注意考虑到描写对象的特点、画面的和谐、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色彩情感表现的影响。
三、舞动色彩风情
法国印象画派艺术大师莫奈曾经对青年画家们说:“写生的时候,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只是色彩的关系。”绘画是这样,写作亦如此。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敷彩设色。
写景时色彩的运用有一定章法,务必要抓住景物的个性,或冲淡轻远或流金泛彩,并能更进一步从自然色彩的再现转向心理色彩的表现,使读者在欣赏到景物自然层次的同时,领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
例1.沿河两岸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沈从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例2.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例3.且让我们看这些贝,诗诗,这些空洞的躯壳多么像一畦春花,明艳而闪烁。看那碎红,看那皎白,看那沉紫,看那腻黄,诗诗,看那悲剧性的生命。(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例1中作者运用“深碧”、“白”“如玉”这些清冷的色调,不仅抓住了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而且为笔下的人物设置了田园牧歌般的活动环境。例2展现的是主人公小英子和明海划进芦苇荡后的情景,新吐穗的“紫灰色的芦穗”、“通红的”蒲棒、“青浮萍”、“紫浮萍”,以及“开着四瓣的小白花”为整个画面涂抹上了迷人的色彩,为主人公的活动创设了一个恬淡而诗意的氛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快乐。例3中作者用了“碎红”、“皎白”、“沉紫”及“腻黄”来描写海贝的色彩,外在的绚丽色彩与内在生命的消逝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读之触目惊心。
以上三个选段无一例外都抓住了景物的个性,此外,选段1还展现了作者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钟爱;选段2则传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选段3体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所以色彩的最佳调配剂应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只有融入了情感,你笔下的色彩才会有生命,有丰富的内涵,才让人百看不厌。
写景状物离不开色彩,刻画人物也常借助于色彩。色彩不仅能加强人物外形的鲜明性,而且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及生活经历的变化。
例1.琀妈穿着她深紫色的衣裳,是人们眼睛已经习惯了的那一层紫色,每天迎接日复一日的寂寞。(方方,《一唱三叹》)
例2.被逐渐遗忘的琀妈便穿着她常穿的紫衣坐在楼房尽头。琀妈搬迁过渡到这儿就再也没能搬走。她知道她只能从这儿过渡到人生的彼岸了。(方方,《一唱三叹》)
例3.我知道,这个时刻的琀妈一定还坐在走廊尽头,任月光映照她满是皱纹的脸庞和她褪了色的紫衣上。那时的她或许像一尊塑像,也或许像一个幽灵。(方方,《一唱三叹》)
“物以稀为贵”,紫色在自然界中极少见,因而紫色就有了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感觉,同时又给人一种忧郁感,令人回味。《一唱三叹》中的琀妈就是用紫色来设计的。琀妈是一个有着崇高的信念的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把她的四个儿女连同自己的丈夫都奉献给社会,但社会给了她怎样的回报呢?什么也没有。文中一以贯之的“紫色”赋予了人物以鲜明的个性特点,不仅写出她灵魂的高贵、气质的优雅,而且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命运的不幸。
例4.“每当她站起来的时候,阳光就从她的白丝衬衫透射过来,现出她极为纤细的腰肢。她的鼻子和嘴巴小巧玲珑,眼睛弯而细,时时在对人微笑似的,是那种不十分漂亮却讨人喜欢的女孩子。”(黄蓓佳,《追你到天涯》)
例5.她和一群美国男女学生勾肩搭背站着,迎着阳光,笑得开朗而又欢畅。她穿了一条当时国内还算稀罕的牛仔裤,两条腿包得越发细长,上身是一件水红色带垫肩和飘带的衬衫,下摆塞进裤腰里,露出腰间宽宽的皮带,俨然是异国女郎的派头了。(黄蓓佳,《追你到天涯》)
以上两个选段刻画的都是詹小雨这个人物,例4中描写的是还没有受到美国文化影响的詹小雨,穿着“白丝衬衫”的她,清純、沉静、温顺、善解人意,没有一般教授女儿该有的傲气,体贴别人恰如其分。例5中的詹小雨已经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思想开始解放,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水红色”的衬衫暗示了詹小雨心中有着火一般的热情,男朋友迟迟去不了美国,她已经开始耐不住寂寞了。
由此可以看出,色彩在散文写作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散文通过色彩描绘艺术画面,不但可以和绘画一样给人以鲜明的审美愉悦,而且比绘画更能深层次地、立体地抒发散文家丰富多变的情感,加深作品的意境,以激起读者心灵如痴如醉的遐想”。[3]
别犹豫了,拿起你手中的画笔,让它舞动起来吧,它不仅能为你再现绚烂多彩的实景,而且能为你抒写真挚浓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晓风.张晓风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苗雨青.论色彩的象征意义[J].艺术广角,2007,(3):44-45.
[3]杜福磊.散文美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183.
关键词: 散文写作 运用色彩 三个方面
色彩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它具有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力。走进美术馆展览大厅,最先进入你的视线的一定是那色彩动人的画作。黑格尔曾说:“绘画毕竟要通过颜色的运用,才能使丰富的心灵内容获得它的真正的生动的表现。”色彩本来属于绘画领域,但在中国它同样属于文学。在散文中,巧妙地运用色彩,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那么,怎样巧妙地运用色彩,让我们的散文也能如绘画般炫出迷人的色彩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辨色彩类别
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灰,这几种色彩是我们熟知的,但自然界中色彩纷呈,要准确地描绘出自然万物的色彩,仅靠这点色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应当学一点色彩知识,提高对色彩的辨别能力。这样我们笔下的景不仅色彩鲜明,而且色调广阔、层次丰富。
“世界之大,何处无色,何时无色,岂有一个民族会不懂颜色?但能待颜色如情人,相知相契之余且不嫌麻烦地想出那么多出人意料的字眼来形容它,舍中文外,恐怕不容易再找到第二种语言了吧?”[1]的确如此,所以要想丰富我们的色彩知识,不妨从中国传统色彩入手。
下面列举一些中国传统色彩,给大家提供参考。
海棠红、石榴红、樱桃色、银红、中国红、朱砂红、绛紫、胭脂、嫣红、洋红、酡红、湘妃色、鹅黄、鸭黄、樱草色、淡黄色、杏黄、橘黄、橙黄、明黄、橘红、秋香色、柳黄、嫩绿、葱绿、竹青、油绿、碧色、碧绿、青碧、翡翠色、草绿、青翠、青白、鸭卵青、蟹壳青、鸦青、豆青、石青、玉色、艾绿、松柏绿、松花绿、秋香色、靛青、碧蓝、蔚蓝、宝蓝、蓝灰色、藏青、藏蓝、黛、黛绿、黛蓝、黛紫、紫酱、紫檀、紫棠、青莲、群青、雪青、丁香色、藕荷色、精白、纯白、洁白、净白、粉白、象牙白、月白、玄青、乌色、漆黑、黧黑、黝黑……
以上列举的这么多的色彩名称,有的看名字就蕴含着的诗意,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如果能用在文中,当然会成为亮点。不妨看看下面一些例子。
例1.明净无比的蓝天白云,全成了漫山枫林的大自然舞台的衬托。满树、满坡、满山,都被浸没在色彩的海洋。粉红、洋红、橘红、朱砂红、砖红、大红、明黄、杏黄、橙、碧绿、浓绿、淡紫、玫瑰紫、葡萄紫、深紫……数不清的枫叶,没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颜色。它们重重叠叠,浓淡纷呈,是可以触摸到的诗,是可以看到的音乐。(《枫红杏黄》)
例2.整片草原一望无际,天地间除了苍空的蓝,云朵的白、青草的绿和远处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黄以及几株杂树的灰绿之处。茶褐的底色上画着横枝的菊花。枝干墨绿,花瓣原来应该是洁白的,却在画家笔下带着一层仿佛被时间慢慢染黄了的秋香色。(席慕容,《追寻梦土》)
例1中,运用了“粉红、洋红、橘红、朱砂红、砖红、大红、明黄、杏黄、橙、碧绿、浓绿、淡紫、玫瑰紫、葡萄紫、深紫”等一大串的色彩名称,才演绎出了这秋天漫山枫林的缤纷绚丽的色彩。例2中,只“绿”这种色彩,作者就用了“绿”、“灰绿”、“墨绿”,从而准确地描摹出了“青草”、“杂树”及菊花“枝干”的色彩,此外还运用了“蓝”、“白”、“褐黄”、“茶褐”、“秋香色”等色彩,唤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进而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进迷人的画卷中。
当然,仅仅掌握这些色彩名称还远远不够,要给事物的色彩以最准确的还原与保真,还需要作者有画家一般精细的眼光。
二、读懂色彩语言
色彩有着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表达情绪的功能。“色彩是情感的载体,人的情感是丰富的,自然界中的色彩有千万种,不同的色彩或是色彩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2]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证明:人类长期地将色相与某种物象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相对较为稳定的认识感情。当见到某种色彩时便引起对某种具体物象的联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抽象的联想,色彩的象征意义由此积淀而成,并具有了引起人们大致共鸣的感情与象征性。所以读懂色彩的语言,把握色彩的象征性,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运用色彩表情达意、绘景状物。
关于色彩的象征意义,版本很多,这里采用辛华泉教授对色彩的象征意义的归纳,大致为:
红色——热情、喜悦、革命、爱情、野蛮、幼稚、危險
橙色——明媚、快乐、妒忌、疑惑
黄色——希望、光明、发展、快活、轻薄、猜疑、优柔
绿色——和平、成长、理想、永久、抑制
蓝色——沉着、冷静、悠久、寂寥、冷酷
紫色——高贵、神秘、优雅、严谨、消沉、不幸
白色——洁白、纯真、素朴、神圣、警觉、冷清
以上列举的这些是单色,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配合起来,效果又各有不同。还需注意的是,色彩的情感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许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写作时要注意考虑到描写对象的特点、画面的和谐、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色彩情感表现的影响。
三、舞动色彩风情
法国印象画派艺术大师莫奈曾经对青年画家们说:“写生的时候,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只是色彩的关系。”绘画是这样,写作亦如此。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敷彩设色。
写景时色彩的运用有一定章法,务必要抓住景物的个性,或冲淡轻远或流金泛彩,并能更进一步从自然色彩的再现转向心理色彩的表现,使读者在欣赏到景物自然层次的同时,领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
例1.沿河两岸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沈从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例2.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例3.且让我们看这些贝,诗诗,这些空洞的躯壳多么像一畦春花,明艳而闪烁。看那碎红,看那皎白,看那沉紫,看那腻黄,诗诗,看那悲剧性的生命。(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例1中作者运用“深碧”、“白”“如玉”这些清冷的色调,不仅抓住了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而且为笔下的人物设置了田园牧歌般的活动环境。例2展现的是主人公小英子和明海划进芦苇荡后的情景,新吐穗的“紫灰色的芦穗”、“通红的”蒲棒、“青浮萍”、“紫浮萍”,以及“开着四瓣的小白花”为整个画面涂抹上了迷人的色彩,为主人公的活动创设了一个恬淡而诗意的氛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快乐。例3中作者用了“碎红”、“皎白”、“沉紫”及“腻黄”来描写海贝的色彩,外在的绚丽色彩与内在生命的消逝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读之触目惊心。
以上三个选段无一例外都抓住了景物的个性,此外,选段1还展现了作者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钟爱;选段2则传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选段3体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所以色彩的最佳调配剂应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只有融入了情感,你笔下的色彩才会有生命,有丰富的内涵,才让人百看不厌。
写景状物离不开色彩,刻画人物也常借助于色彩。色彩不仅能加强人物外形的鲜明性,而且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及生活经历的变化。
例1.琀妈穿着她深紫色的衣裳,是人们眼睛已经习惯了的那一层紫色,每天迎接日复一日的寂寞。(方方,《一唱三叹》)
例2.被逐渐遗忘的琀妈便穿着她常穿的紫衣坐在楼房尽头。琀妈搬迁过渡到这儿就再也没能搬走。她知道她只能从这儿过渡到人生的彼岸了。(方方,《一唱三叹》)
例3.我知道,这个时刻的琀妈一定还坐在走廊尽头,任月光映照她满是皱纹的脸庞和她褪了色的紫衣上。那时的她或许像一尊塑像,也或许像一个幽灵。(方方,《一唱三叹》)
“物以稀为贵”,紫色在自然界中极少见,因而紫色就有了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感觉,同时又给人一种忧郁感,令人回味。《一唱三叹》中的琀妈就是用紫色来设计的。琀妈是一个有着崇高的信念的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把她的四个儿女连同自己的丈夫都奉献给社会,但社会给了她怎样的回报呢?什么也没有。文中一以贯之的“紫色”赋予了人物以鲜明的个性特点,不仅写出她灵魂的高贵、气质的优雅,而且传达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命运的不幸。
例4.“每当她站起来的时候,阳光就从她的白丝衬衫透射过来,现出她极为纤细的腰肢。她的鼻子和嘴巴小巧玲珑,眼睛弯而细,时时在对人微笑似的,是那种不十分漂亮却讨人喜欢的女孩子。”(黄蓓佳,《追你到天涯》)
例5.她和一群美国男女学生勾肩搭背站着,迎着阳光,笑得开朗而又欢畅。她穿了一条当时国内还算稀罕的牛仔裤,两条腿包得越发细长,上身是一件水红色带垫肩和飘带的衬衫,下摆塞进裤腰里,露出腰间宽宽的皮带,俨然是异国女郎的派头了。(黄蓓佳,《追你到天涯》)
以上两个选段刻画的都是詹小雨这个人物,例4中描写的是还没有受到美国文化影响的詹小雨,穿着“白丝衬衫”的她,清純、沉静、温顺、善解人意,没有一般教授女儿该有的傲气,体贴别人恰如其分。例5中的詹小雨已经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思想开始解放,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水红色”的衬衫暗示了詹小雨心中有着火一般的热情,男朋友迟迟去不了美国,她已经开始耐不住寂寞了。
由此可以看出,色彩在散文写作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散文通过色彩描绘艺术画面,不但可以和绘画一样给人以鲜明的审美愉悦,而且比绘画更能深层次地、立体地抒发散文家丰富多变的情感,加深作品的意境,以激起读者心灵如痴如醉的遐想”。[3]
别犹豫了,拿起你手中的画笔,让它舞动起来吧,它不仅能为你再现绚烂多彩的实景,而且能为你抒写真挚浓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晓风.张晓风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苗雨青.论色彩的象征意义[J].艺术广角,2007,(3):44-45.
[3]杜福磊.散文美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