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它倡导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利用校内外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会计专业实用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近年来为了培养实用性会计人才而推出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从而培养更适应于就业的会计专业人才。本文分析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会计人才的优势,并为如何提高培养效率提出建议,为会计专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学目标以考证为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当前不论是高校的会计专业还是中职、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将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为考证,其中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证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将精力全部花费在考证上确实有利于会计专业理论能力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学生花费在会计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时间就大大的减少了,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得不到更好的实践。
(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学校内的会计专业教师大都没有在企业的会计工作经验,即使学校有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的制度,却也并没有对教师实践经验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根据教材中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对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会计问题不了解,也不能向学生讲解,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占得比例很重,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提高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丧失。众所周知,当下的企业会计管理中都有相应的会计管理软件,例如用友会计软件等,它在提高会计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变课程设置,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操作会计系统的能力才是当下会计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会计理论知识
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复杂繁多,且枯燥无味,会计自身有严谨性特点,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非常严肃的教学风格,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能够有所侧重,激发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另外,工学结合的模式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已经学得的理论知识,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适应不同企业发展模式,体验不同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会计核算问题,让学生形成会计学习的紧迫感,让他们了解到当下企业会计核算的步骤和一般性法则,提高会计工作实践水平,为将来毕业之后的工作形成缓冲,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跨国企业不断出现。同时,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式下社会更需要能够更快融入社会,更快适应工作环境,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仅停留在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上,更多的还应处于高水平的实践基础上,这样的会计人才才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中,接触复杂的会计工作,感受与学校不一样的会计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自身的会计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三、提高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效率的途径
(一)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也是培养学生会计水平的关键。校内的会计教师由于教学条例的规定,一般不准私自到企业中任职,这一条例虽然能够保障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在教学中,却也阻碍了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只能一味的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成长,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会计实践经验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该完善下企业锻炼制度,规定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合作的企业中辅助会计部门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会计实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扩充教学内容;其次,学校应该定期为会计教学进行知识讲座,分析当前的会计发展形势,补充教师不能及时到企业中实践锻炼的空白,使其能够及时跟进最新的会计发展形势;最后,鼓励教师参加“高级会计证”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在不断的学习中巩固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对取得这两个证书的教师进行奖励,从而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壮大教师队伍。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实践学习所占比重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需要更多的课时作为支持,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更大,这都不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考虑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提高实践课程在总的课程中的比例,是培养实用性教学人才的需要。首先,遵循实用性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中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按照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确定,突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建立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与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其次,转变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高校、中职、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都不应该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论与职业的沟通,将教学过程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建立先做后学和先学后做的会计教学方式,以实践工作带动会计理论教学,以高水平的理论教学提高实践工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典型的会计工作实践获得更多的会计工作技能、经验和知识,更好的理解会计理论,提高会计学习水平。
(三)加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下很多专业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对于会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来说,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还应该是选择高水平的企业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因此,如何正确选择企业成为当下会计专业教学的关键。首先,维护好与已经合作多年的企业的关系,为其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其次,选择更适合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发展的企业,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例如,高等学校应该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中职、高职学校在选择企业时就应该选择业务量稍微小一些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最后,学校不能单纯依赖与企业的合作,应该在资金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建设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找到更优秀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与企业建立更高水平的长效的合作机制,培养更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四、结论
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会计专业教学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更優秀的会计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下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企业工作经验不足等都阻碍着会计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培训和合作交流,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提高实践课程所占的教学环节比例,从而提高会计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学目标以考证为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当前不论是高校的会计专业还是中职、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将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为考证,其中考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证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将精力全部花费在考证上确实有利于会计专业理论能力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学生花费在会计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时间就大大的减少了,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得不到更好的实践。
(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学校内的会计专业教师大都没有在企业的会计工作经验,即使学校有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的制度,却也并没有对教师实践经验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根据教材中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对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会计问题不了解,也不能向学生讲解,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占得比例很重,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提高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丧失。众所周知,当下的企业会计管理中都有相应的会计管理软件,例如用友会计软件等,它在提高会计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变课程设置,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操作会计系统的能力才是当下会计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会计理论知识
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复杂繁多,且枯燥无味,会计自身有严谨性特点,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非常严肃的教学风格,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能够有所侧重,激发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另外,工学结合的模式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已经学得的理论知识,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适应不同企业发展模式,体验不同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会计核算问题,让学生形成会计学习的紧迫感,让他们了解到当下企业会计核算的步骤和一般性法则,提高会计工作实践水平,为将来毕业之后的工作形成缓冲,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跨国企业不断出现。同时,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式下社会更需要能够更快融入社会,更快适应工作环境,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仅停留在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上,更多的还应处于高水平的实践基础上,这样的会计人才才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中,接触复杂的会计工作,感受与学校不一样的会计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自身的会计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三、提高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效率的途径
(一)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也是培养学生会计水平的关键。校内的会计教师由于教学条例的规定,一般不准私自到企业中任职,这一条例虽然能够保障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在教学中,却也阻碍了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只能一味的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成长,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会计实践经验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该完善下企业锻炼制度,规定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合作的企业中辅助会计部门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会计实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扩充教学内容;其次,学校应该定期为会计教学进行知识讲座,分析当前的会计发展形势,补充教师不能及时到企业中实践锻炼的空白,使其能够及时跟进最新的会计发展形势;最后,鼓励教师参加“高级会计证”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在不断的学习中巩固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对取得这两个证书的教师进行奖励,从而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壮大教师队伍。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实践学习所占比重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需要更多的课时作为支持,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更大,这都不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考虑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提高实践课程在总的课程中的比例,是培养实用性教学人才的需要。首先,遵循实用性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中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按照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确定,突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建立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与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其次,转变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高校、中职、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都不应该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论与职业的沟通,将教学过程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建立先做后学和先学后做的会计教学方式,以实践工作带动会计理论教学,以高水平的理论教学提高实践工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典型的会计工作实践获得更多的会计工作技能、经验和知识,更好的理解会计理论,提高会计学习水平。
(三)加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下很多专业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对于会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来说,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还应该是选择高水平的企业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因此,如何正确选择企业成为当下会计专业教学的关键。首先,维护好与已经合作多年的企业的关系,为其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其次,选择更适合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发展的企业,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例如,高等学校应该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中职、高职学校在选择企业时就应该选择业务量稍微小一些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最后,学校不能单纯依赖与企业的合作,应该在资金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建设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找到更优秀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与企业建立更高水平的长效的合作机制,培养更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四、结论
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会计专业教学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更優秀的会计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下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企业工作经验不足等都阻碍着会计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培训和合作交流,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提高实践课程所占的教学环节比例,从而提高会计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