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囊型包虫病18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儿脾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1957~1996年的临床资料,小儿腹腔囊型包虫病手术总数575例,其中18例为小儿脾包虫病.包囊肿位于脾脏5例,脾脏及其他脏器13例.术前明确诊断3例,行腹腔包虫及阑尾炎手术时发现13例,B超检查12例,免疫血清测定11例.结果:18例行手术治疗,死亡1例,脾切除术1例,保留脾脏行包囊摘除术16例.随访5年,13例未见脾包虫复发.结论:脾包虫的发生是经动脉、播散种植、门静脉逆行感染三种途径.B超、CT、免疫血清测定是诊断的主要方法.行保留脾脏、内囊摘除术是治疗小儿脾包虫安全可靠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总结对法乐四联症伴肺动脉闭锁(TOF/PA)的外科治疗经验,着重讨论手术适应证.方法:根据患儿肺动脉闭锁范围及分支发育情况,左右肺动脉与降主动脉直径比、左右肺动脉截面积与体表面积比、术后24小时测定右室与左室压力来选择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分根治术和姑息术.结果:28例患儿中,18例行根治术,3例死亡,均是Ⅱ型(肺血管发育较Ⅰ型差).姑息手术10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低心排、严重低氧血症
目的:介绍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在诊断及手术处理方面的特殊性.方法:总结我院1986~1997年11年间,共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2例,除1例合并主动脉缩窄采取分期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无手术死亡.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前漏诊率9.4%,合并肺动脉高压者较多见,女性病例是男性的2倍.结论:对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宜采取一期手术.并存的动脉导管常较小,手术时不必深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方法.方法:本组16例,1985年1月前腹腔引流治疗5例,此后11例以坏死组织清除或胰体尾切除加腹腔灌洗引流治疗,其中6例在发病后5~9天手术,并尽早给予TPN治疗.7例胰体尾切除术中,5例保留了脾脏.结果:1985年以前及之后的病死率分别是60%和9.09%,发病5天后手术者无1例死亡,胰体尾切除7例均成活.结论:根据病情适时延迟手术,尽早给予营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