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情感之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学习阶段的基础性科目,拥有坚实的语文基础和较高的语文涵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阅读则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本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个人情感,将个人感受融合到文章之中,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感受,在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对生活的感悟增加。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而言,其有效性也能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意义。
  一、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长期以来,语文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教师而言,其教学目标更多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而对于学生自身思维的成长和学生自身情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忽视。虽然目前伴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有了新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追求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进步。但是长此以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改变,因此导致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宽度扩展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针对作者文章中表面存在的一种感受进行学习,而没有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思考,去对更多的感情进行理解。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在教学时,一味采用说教教育,在教学时间花费的了状况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整体年龄偏小,在对待事物认知上,还没有很强的主见,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产生思考。因此在面對着,这些问题的状况下,教师要不断通过促使自身教学的提升,加强对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情感思维培养。
  二、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应对策
  (一)创造轻松自在的课堂学习气氛
  轻松自在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而也正是因为拥有轻松自在的课堂学习氛围,情感教育的有效程度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由于情感教育是将虚幻的文字可以具体幻化为某一现实存在的形象,因此针对其形象化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设定某一具体环境的教学方式来展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例如在面对《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上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先自己对文章内容进行一遍粗略的阅读,从而通过学生第一遍的自我阅读,能够使文章中的大概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为接下来教师教学的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基础。接着在教师开始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于“草船借箭”的影视化作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老师相信大家都有认真完成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作业,对文章的大概内容已经有着一定的了解。那么在我们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大家要注意仔细看哦,在视频播放完后,老师会有问题问大家哦。”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为教师之后教学的展开埋下伏笔。接着在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教师可以以周瑜所说的一句话,来进一步加深教学的深度,即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大家听过这么一句话吗?“既生瑜何生亮”,为什么周瑜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关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大家又有着什么样的了解呢?”接着教师可以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同时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对舒缓的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所营造的环境,思维能够更加地放松,从而讨论能够更加具有深度。在观察到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可以再次邀请一些学生来分享,自己通过讨论所得出的看法,进而在学生分享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的人物形象,有着更为客观的认知,即明白两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明确两人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好、坏之分。最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更为完整地了解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二)对教材进行深刻的了解,充分感知作者的情感情绪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整体年纪偏小,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大多依靠是在课堂内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自身的讲述,对学生而言,教师有着极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基于此,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仔细研究文章内容,充分感知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将文章内容的内核了然于心,并依据文章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有序的引导。例如当教师在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首先自己要对有关圆明园的建立以及其被毁灭的背景、原因、过程等有着充分的了解。接着在开始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选择一些特别能表达圆明园景色绝妙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同时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进行良性竞争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进行阅读。如“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通过这些句子的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圆明园的景色有着认知。接着在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圆明园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文章题目叫作圆明园的毁灭,但是当我们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所能更多了解到的是,作者描写有关圆明园景色的片段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一番设想,作者产生一种思想感情背后的原因。同时针对相对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先带领学生对这种感情有着一定的认知,从而避免出现因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而出现对感情无法感同身受的状况。同时教师可以将当时有关的背景条件,向学生进行一番简单的介绍。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学生充分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心理感受。努力实现枯燥的课本内容与现实环境之间的链接桥梁,使学生充分领会到学习情感的魅力,从而也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三)保护学生自身感知的独立性,升华和延展情感感知
  教师自身要明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占据主体地位的,无论教师自身多么优秀,但是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自身的优秀只能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层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只要当学生自身愿意主动学习时,学习才拥有了更加正面的意义。例如在教师在面对《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基于前期对学生的了解,继而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接着在小组划分完成后,对每一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课文段落,而要对学生进行段落的分配,就要求教师要首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接着在教师划分好文章结构,以及分配好段落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对文章中的段落提出问题。紧接着在观察到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从小组进行挑选,选出合适的人,去擔当小老师,向班级中的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进行分享。在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通过眼神的交流,和激励性的动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讲解。在学生进行讲解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带领学生去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进行回忆,看看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让自己感到难忘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即让学生去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难忘的故事,并通过自己的记录,用笔将其记录下来。紧着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享。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对相应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感知与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学生成长。
  三、 结语
  总之,对学生的培养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且短暂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时间,且伴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成了人们所重视的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良好提升,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自身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对待事物能够有着正确的认知。且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覆盖面广,涉及内容繁多的概念,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采用多种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进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使得学生个人的素质得到良好的提升,能够在未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属于自身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83.
  [2]高学霞.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育和兴趣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15):69.
  [3]李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24.
  [4]徐嘉仪.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途径探究:基于新课标背景[J].新西部:理论版,2016(21):166 27.
  [5]陈小娥.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122.
  [6]范凤运.浅谈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赤子,2014(4):238.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日常课堂的實际情况,小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读题目、背法则、套公式的层面。这就需要用一种追本溯源的思维逻辑去探寻小学生数学阅读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初步推测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与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方法有关。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分析  一、调查目的  本问卷调查采用一种简单易懂的语言对小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源式的挖掘,试图通过对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通过细致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品读人物,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一个基本把握,在此基础上,换位思考、辩证分析人物行为的合理性,认识人性的弱点,并引导学生能对人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正确看待社会中的冷暖,能够在知己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人格,更理解通过小说叙述视角的安排意图,在于给人希望。  关键词:人物形象;换位思考;合理;叙述视角  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时期,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得到进一步重视,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则成为主要教学任务。本文将从初中英语教学入手,探讨如何通过情感教育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推动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情感教育;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改革  一、 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项内容的编排体现知识体系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体现方法意识,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中须明确教学任务,可从“学习表达方法,在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和“仿写练写,由读到写,读写结合”两大方面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要
摘要:方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课堂教学只是把方程作为一种知识或技能来开展教学,以概念学习来掌握方程形式和特征,以方程求解来掌握运算法则,以应用题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实际上,方程是一种蕴含着丰富思想的载体,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方程思想,此外,还有字母表示数、化归、类比、模型等思想,有助于形成数学观念,提升自身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方程教学;数学思想;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是初中数学
摘要: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结晶,对于现代社会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仍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依据,通过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够提升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出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及核心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思考;渗透;探究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承千
摘 要: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必备要求,它不只局限在某一个特定情境或环境中,而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最关键、最重要的能力。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要求较高。教师通过核心素养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会促进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动起来,理解化学现象,明确化学原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探究了核心素养下如
摘 要:小学生的作文,通常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一是题材从无到有,二是内容从笼统到具体。目前的作文教学大多停滞于第二阶段。笔者认为,如果在此基础上,对所写的材料进行提炼,即从具体形象描摹到赋予思想灵魂,那么习作的价值一定大大提升。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点题的重要性;二要善于借鉴因点题而成“金”的典型课文;三要引导学生认识素材内涵的丰富性,即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写可以表达不同
摘要:文章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标点等,对《黄河颂》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而品读意象特点、把握诗歌意脉、感受精神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悟诗情。并基于抒情方式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对《黄河颂》和《天上的街市》进行比较阅读。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方法。  关键词:意脉;抒情方式;语言形式;逆向  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五·四学制),这是初
摘要:以“浮力”为例,阐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时,通过贴近生活“引”概念,温故知新“建”概念,实验探究“示”概念,理论推导“析”概念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物质世界,正确认识物理概念,提升物理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构建;物理观念;浮力  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过程中“浮力”的概念教学,阐释如何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有趣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