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建设高效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le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对于科学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在每一节课的一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问学生: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你能识读哪些天气图,听懂天气预报吗?激发学生思索;在讲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后面的知识就好讲多了;在讲洋流时引用二战时期英军与德军的战争故事,从而设下悬念;在讲自然地理时充分应用20元人民币,学生便被吸引,在让他们观察人民币两面,猜猜上面风景是哪个著名景点,学生便观察猜想并回答,引入喀斯特地貌,进入课堂,效果不错,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的斗志,追求美好的未来。
  二、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创设地理情境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因此,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要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地加上一些谚语、诗歌、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情境,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气候特点时,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在讲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垂直分异性规律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百花山上雪”等讲述随着海拔的升高及气温、水分的变化,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样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得到深化理解,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作用,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三、加强情感教育,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像春风雨露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在每一个课堂提问中,只要学生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我都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手时,我尽量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特别是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比较多,因此,情感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坚定的信念是胜利的保证,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使课堂素质教学达到更高境界,从而促进素质教育。
  目前,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利用越来越广,而随着家庭条件的日益富裕,家庭电脑的普及,因特网与校园网的并轨,当务之急是制作出更精美、更有趣的地理教学软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学”、有“思”、有“乐”、有美的享受,有理想、思维的启迪,也有知识的传播,品德的熏陶,以改变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地球运动的条件:(1)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2)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3)黄赤交角为零。这样可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和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五、参与小制作或社会实践,发展综合创造力
  学生参与小制作或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生动活泼、自觉积极、富有创造性,有助于较好地克服课堂上难于克服的困难。野外考察:通过对各地区的经济、人文、土壤、气候、水文、水利、交通的考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乡土地理、生态农业、生产过程和诸多地理要素;地理资料收集:通过收集各种地理图片资料,并装订成册,以便讲授地理知识时可以展示各类图片,传递信息。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思维受到启迪,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观察、联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真正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实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愿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影响。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方法。本文从情境导课能力、情境授课能力和情境结课能力三个方面叙述了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情境导课 情境授课 情境结课  德国有位学者曾经说:“将十五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十五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教材的呈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教材的呈现方式由原来的“教本”向“学本”转变,教材内容也呈现出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的特点。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的行为实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情境创设要突出生活化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
随着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全面推进,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考试说明》明确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但在当前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方面却存在一定的误区,笔者就这一现象做了探索。  一、高中生在历史材料中提取错误信息的原因分析  (一)提取信息不全面  1.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学生在考试中容易犯粗心的毛病,看到比较熟悉的题目或关键词时往往头脑发热,不能冷静思考,也不会认
摘 要: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高中历史素养,实现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全面、整体把握。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多元思维 设计启示c  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课程资源的充分结合,在学生主体思维的提示下,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探究与思维创新学习,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如何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学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是具有空心球结构的纳米材料,其熔点高、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无毒,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超大的内部空腔及纳米级别的硅壳厚度,可以封装较多的药物,因而可作为药物
摘 要: 高中历史地图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有力的辅助性教学工具,通过特定的符号将历史人物在军事、文化、政治领域充分展现,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地图中涵盖的大量信息结合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历史地图 活化策略  高中历史地图是对历史史实的原来面貌的反映,是与历史事件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域与空间分布,它涵括历史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军事、
摘 要: 课堂生成性资源主要是指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课本教材上的资源充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思想启迪、情感感知等,这些新问题及新情况的出现使得课堂变得更生动鲜活,充满灵动性与趣味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历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更要注重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历史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也是新课
摘 要: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明显,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 存在问题 培养方法  一、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事业也受到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