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456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言课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意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言文,多背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渐染。哪怕一时不能完全理解,也没有关系。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这些基本精神会使他们终生受用。本文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教学、注重积累、重视课外阅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兴趣 诵读 积累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34-01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比重加大。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言课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对中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 学生学文言文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觉得文言文很难,怕学;觉得文言文是过时、没用的东西,不爱学。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1 激发兴趣
  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规范的书面语言——“文言文”, 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作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财富正是用文言文的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知道学好文言文重要要,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讓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读文言成语故事,有趣味的寓言小故事。如:画蛇添足、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等,文章短小,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学生兴趣极高。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一些较长的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
  总之,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随即就调动起来。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2 强化诵读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首先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样学生才能读懂课文,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如个人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文言文中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这样学生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语言就会丰富起来。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 重视积累
  引导学生在平日的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为我们的作文添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无疑是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
  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4 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补充。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取得满意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谈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诗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4] 《文言文语感教学初探》熊俊峰.
  [5] 《文言文教学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6] 《文言文整体性阅读》李淦华.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想像力的培养是众多教育家所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想像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是处于想像力的黄金时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这个时期,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看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是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语文教学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跳不出旧的教育思路
当前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问题。之所以怕,是因为“难”。“作文难”是作文教学中最难解决却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作文难”的现象呢?  多数学生会说:“一是没东西可写,二是不知该怎么写。”许多教师也会认为学生生活阅历太浅,读书又少,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太少;且没有掌握写作的规律、技巧,自然一提作文就发愁。诚然,生活体验的丰富与否,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的高低。但是,一个中学
古人说得好:“文如其人。”欲写出有个性的文章,首先是人要有个性。透过学生的作文看生活,亮丽的生活色彩也常常顿失自己朴实的一面,存在着许多非人性色彩,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立足于教师自身,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生活。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布置题目“一言堂”;题目布置完后,教师喜欢引路,放提纲;批改作文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感受。  一.尊重学生的选择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写文章不是
语文是一门艺术,人们可以通过它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语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它表达自身的感情、思想;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人们可以通过它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还是初中阶段的必学与必考科目。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课前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