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强化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新课程理念的思想观念到实施的一场深刻而又彻底的变革,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靠学校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方能实现。在各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如今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重点,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学科教学,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控制卜进行知识的记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关系紧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我们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构建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不是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对教师、对历史学习的恐惧感,才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一、一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给学生平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最人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二是将民主带入课堂课堂上要允许有与教师的教学“不和谐的声音”,要鼓励学生对教材发表个人不同见解,提倡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做好学生发言的处理工作,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一、三是将师爱带给学生一、爱是教育水恒的主题,教育之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不能称为池塘我们要真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与微笑来对待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影视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使历史情景主体再现的形象性;声、光、形、色、视、听、触等作用于学生的多功能性,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交互性,进一步凸现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化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操作计算机,边看边听边动手,使学生看到从原始社会直到现在,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二战部分,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的,日本如何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的,日本是如何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退败并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等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再如你想翻阅一篇名著或想听某位大师或想看某位美术大师的作品,只要敲击键盘,就能达到目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可以选择、重复或跳跃教学内容。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有助于其概括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和知识水平得高低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我们也就达到了面向每个人的教学目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再者,多媒体程序中除教学内容外,还有相应的练习题、综合试题等,以确保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新学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还可以长期保存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这样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三、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新课程标准之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尤其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对德育教育更为关键。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强化对同学们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内容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才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充满新的希望和期待,我相信我们中学初中历史教师一定会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强化中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S].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兆山,姚俊.教育学原理[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新课程理念的思想观念到实施的一场深刻而又彻底的变革,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靠学校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方能实现。在各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如今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重点,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学科教学,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控制卜进行知识的记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关系紧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我们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构建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不是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对教师、对历史学习的恐惧感,才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一、一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给学生平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最人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二是将民主带入课堂课堂上要允许有与教师的教学“不和谐的声音”,要鼓励学生对教材发表个人不同见解,提倡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做好学生发言的处理工作,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一、三是将师爱带给学生一、爱是教育水恒的主题,教育之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不能称为池塘我们要真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与微笑来对待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影视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使历史情景主体再现的形象性;声、光、形、色、视、听、触等作用于学生的多功能性,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交互性,进一步凸现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化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操作计算机,边看边听边动手,使学生看到从原始社会直到现在,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二战部分,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的,日本如何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的,日本是如何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退败并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等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再如你想翻阅一篇名著或想听某位大师或想看某位美术大师的作品,只要敲击键盘,就能达到目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可以选择、重复或跳跃教学内容。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有助于其概括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和知识水平得高低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我们也就达到了面向每个人的教学目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再者,多媒体程序中除教学内容外,还有相应的练习题、综合试题等,以确保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新学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还可以长期保存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这样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三、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新课程标准之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尤其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对德育教育更为关键。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强化对同学们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内容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才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充满新的希望和期待,我相信我们中学初中历史教师一定会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强化中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S].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兆山,姚俊.教育学原理[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