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2年7月发生的什邡事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必须及时、彻底地披露信息,与群众进行充分有效的溝通;严格责任划分,健全考核体系,做到层层落实;转换管理思路,改善管理手段,实施柔性管理。
〔关键词〕 社会管理,什邡事件,沟通渠道,考核体系,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86-04
被誉为“川西明珠”的四川省什邡市不仅在经济建设上走在中国西部的前列,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也勇于创新。早在2009年市委市政府就开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什邡市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政府职能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上下连接、横向连通,做到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下沉和前移,并通过“费随事转、权随责走、责随事定”机制的建立,充分强化处于最基层的村组、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什邡市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曾多次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创新的县级城市却发生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2012年7月1日至3日,因担心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什邡市部分市民聚集在市委、市政府门口,反对项目建设,并最终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时称“什邡事件”。 什邡事件的发生启示我们,当社会管理步入深水区时,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管理深化发展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及时、彻底地披露信息,畅通同群众的沟通渠道
政府作为国家公器在信息获取和掌握上相对于民众具有天然的优势,政府所拥有的信息不仅是政府活动的重要资源,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公开政府掌握的信息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现代行政的主要特征,又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互动权的保障,有助于现代法治政府的建立,有助于减少由于暗箱操作、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的腐败现象。早在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时至今日,政府信息不公开、老百姓的知情权被剥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由此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信息不公开是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什邡事件就是源于信息不公开:一个投资数百亿元、利税数十亿元、环保设施需花费9亿元的超大型项目在一个县级市落地运转,竟然事先不给民众通报、沟通,让民众充分了解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落实重大问题上老百姓的知情权和意见表达权,仅仅只是在环评通过、项目准备上马的时候要求得到老百姓支持,老百姓不满则势所必然。其实,知晓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支持的前提。在今天的中国,就是为民做好事也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实老百姓的知情权,征得民众的同意和认可,更何况还有可能产生争议的项目呢?假如在争取项目之初,政府就和民众有充分的沟通,而不是开工时才发布消息,就绝不会发生项目动工揭碑之日,就是民众走向街头之时的群体性事件。
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及时彻底地进行信息披露,扩大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使老百姓知道党委政府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充分保证老百姓在党委政府进行决策的第一时间享有知情权。另一方面,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各级党委政府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深入群众之中进行调查研究,拜人民为师,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一些关系民生的重大事件,更应该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问问他们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理解不理解,知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让他们参与到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来,真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1 〕 (P9 )这不仅是现代政府民主行政的体现,也是有效减少政府社会管理工作中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
如何与老百姓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也是当前不少基层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充分有效的沟通,政府公信力就会打上大大的问号。此次什邡市钼铜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什邡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做解释工作时宣称钼铜项目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和循环利用,如果属实,地方政府应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拿出具体的工作数据分析,请相关权威专家向百姓阐明原委,解释清楚,依法严格进行听证,让老百姓去理解、权衡、选择,那样的话,相信结果会好很多。如果政府在重大项目中不把老百姓的知晓度、满意度作为执政能力的衡量标准,而是对公众隐瞒实情,希望控制舆论,类似事件很可能将来还会在某些地方重复发生。其实,只要政府做得对,多与群众做一些沟通,就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管理架构中,反映民意、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渠道较多,除各级党政官员深入基层与老百姓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外,单就信息化的沟通手段而言,许多党政部门都有自己的专网,网络的运用突破了沟通交流的时空限制和场域的约束,有利于获取老百姓真实的看法。但是这些专网所拥有的资源只能在部门内部使用,没有做到信息共享,沟通交流的作用有限。如果地方政府能够依托一个综合信息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网、农合网、城镇居民网、公共卫生网等各种政府网络资源,实施多网合一,同时将整合后的网络连接到群众用以交流传递信息的QQ群、手机短信平台、各网络论坛,这样,既能够起到良好的沟通交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收集到真实的社情民意并进行信息共享,以便社会管理者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减少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实施重大项目和工程之前,社会管理工作者要与老百姓充分沟通交流,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行并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上级决策者,使各级管理者能够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
〔关键词〕 社会管理,什邡事件,沟通渠道,考核体系,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86-04
被誉为“川西明珠”的四川省什邡市不仅在经济建设上走在中国西部的前列,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也勇于创新。早在2009年市委市政府就开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什邡市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政府职能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上下连接、横向连通,做到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下沉和前移,并通过“费随事转、权随责走、责随事定”机制的建立,充分强化处于最基层的村组、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什邡市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曾多次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创新的县级城市却发生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2012年7月1日至3日,因担心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什邡市部分市民聚集在市委、市政府门口,反对项目建设,并最终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时称“什邡事件”。 什邡事件的发生启示我们,当社会管理步入深水区时,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管理深化发展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及时、彻底地披露信息,畅通同群众的沟通渠道
政府作为国家公器在信息获取和掌握上相对于民众具有天然的优势,政府所拥有的信息不仅是政府活动的重要资源,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公开政府掌握的信息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现代行政的主要特征,又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互动权的保障,有助于现代法治政府的建立,有助于减少由于暗箱操作、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的腐败现象。早在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时至今日,政府信息不公开、老百姓的知情权被剥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由此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信息不公开是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什邡事件就是源于信息不公开:一个投资数百亿元、利税数十亿元、环保设施需花费9亿元的超大型项目在一个县级市落地运转,竟然事先不给民众通报、沟通,让民众充分了解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落实重大问题上老百姓的知情权和意见表达权,仅仅只是在环评通过、项目准备上马的时候要求得到老百姓支持,老百姓不满则势所必然。其实,知晓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支持的前提。在今天的中国,就是为民做好事也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实老百姓的知情权,征得民众的同意和认可,更何况还有可能产生争议的项目呢?假如在争取项目之初,政府就和民众有充分的沟通,而不是开工时才发布消息,就绝不会发生项目动工揭碑之日,就是民众走向街头之时的群体性事件。
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及时彻底地进行信息披露,扩大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使老百姓知道党委政府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充分保证老百姓在党委政府进行决策的第一时间享有知情权。另一方面,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各级党委政府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深入群众之中进行调查研究,拜人民为师,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一些关系民生的重大事件,更应该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问问他们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理解不理解,知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让他们参与到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来,真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1 〕 (P9 )这不仅是现代政府民主行政的体现,也是有效减少政府社会管理工作中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
如何与老百姓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也是当前不少基层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充分有效的沟通,政府公信力就会打上大大的问号。此次什邡市钼铜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什邡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做解释工作时宣称钼铜项目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和循环利用,如果属实,地方政府应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拿出具体的工作数据分析,请相关权威专家向百姓阐明原委,解释清楚,依法严格进行听证,让老百姓去理解、权衡、选择,那样的话,相信结果会好很多。如果政府在重大项目中不把老百姓的知晓度、满意度作为执政能力的衡量标准,而是对公众隐瞒实情,希望控制舆论,类似事件很可能将来还会在某些地方重复发生。其实,只要政府做得对,多与群众做一些沟通,就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管理架构中,反映民意、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渠道较多,除各级党政官员深入基层与老百姓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外,单就信息化的沟通手段而言,许多党政部门都有自己的专网,网络的运用突破了沟通交流的时空限制和场域的约束,有利于获取老百姓真实的看法。但是这些专网所拥有的资源只能在部门内部使用,没有做到信息共享,沟通交流的作用有限。如果地方政府能够依托一个综合信息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网、农合网、城镇居民网、公共卫生网等各种政府网络资源,实施多网合一,同时将整合后的网络连接到群众用以交流传递信息的QQ群、手机短信平台、各网络论坛,这样,既能够起到良好的沟通交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收集到真实的社情民意并进行信息共享,以便社会管理者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减少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实施重大项目和工程之前,社会管理工作者要与老百姓充分沟通交流,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行并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上级决策者,使各级管理者能够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