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彩虹盖”的采血管是一种真空负压的采血管,相比传统的采血容器,能减少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根据不同的用途,采血管“内有乾坤”,添加了各种各样的成分,如抗凝剂、促进剂、分离胶等等。为了便于区分和识别,这些采血管戴了不同颜色的“帽子”,“红橙黄绿青蓝紫”,好似检验科里的一道“彩虹”。要了解采血管的分类,须明白以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促凝剂、抗凝剂
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顾名思义,促凝剂可加速血液在采血管中的凝固速度,血液凝固后得到的不合血细胞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叫“血清”。相反,抗凝剂可阻止血液发生凝固。抗凝静置后,同样能得到淡黄色的透明液体,便是“血浆”。比起促凝剂,抗凝剂的种类要多得多,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肝素、柠檬酸钠等等。不同抗凝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决定了它们的不同用途。

·关键词二:血浆、血清
进入不同采血管的血液,有些能得到血清成分,有些能得到血漿成分。“血清”和“血浆”仅一字之差,有什么区别呢?
血液离体后经过凝固过程分离出来的液体是“血清”,添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经过离心后分离出来的液体是“血浆”。“血清”比“血浆”多了一个凝血过程,因此,某些参与凝血的蛋白(如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等)在这一过程中被消耗、去除了。
走近采血管的“五彩世界”
采血是血液检查的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过程。采血管选择不当,会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对采血管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后,再来一一认识检验科的“当家花旦”们,便不再是难事。
·紫“帽子”采血管: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紫帽管合有的特殊成分是“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能够和血液中的钙离子螯合,发挥抗凝的功效。因此,紫帽管属于“抗凝管”小分队,可以提供全血或者血浆标本。紫帽管的用途比较广泛,例如用于血常规检测、交叉配血、基因检测等。
·黄“帽子”采血管:含促凝剂和分离胶
黄帽管里含有促凝剂和分离胶。促凝剂能加速血液凝固,由自然凝固的1小时缩短至5~30分钟(不同促凝剂的促凝时间有所差别),这对于缩短检验报告的时间十分有利。分离胶的作用是隔离血液中的固体成分和液体成分,防止它们发生物质交换,从而在一定时间内保证血清成分的稳定性。
黄帽管是“促凝管”小分队的代表,最常用于临床生化免疫检测项目,如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等。不过,黄帽管无法提供全血标本,所以不能做血常规检测。而且,黄帽管得到的血清样本,因缺乏一些凝血成分,故不适合做凝血试验。
·蓝“帽子”采血管:含柠檬酸钠
蓝帽管中含有柠檬酸钠(柠檬酸钠与血液比例1:9),也是通过与血液中的钙离子螯合,发挥抗凝的功效。蓝帽管与紫帽管一样,都属于“抗凝管”,但与紫帽管中的抗凝剂EDTA不同的是,柠檬酸钠与钙的螯合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解除的,而且几乎不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此,蓝帽管最适合用于凝血试验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绿“帽子”采血管:含肝素
绿帽管中的特殊成分是肝素,可通过灭活一些凝血因子起到抗凝的作用。绿帽管最常用于一些生化项目检测。不过,肝素会导致白细胞聚集,干扰血常规检测,因此不适用于血液细胞学检查。
除了上述提到的4种采血管外,临床上常用的采血管还有白帽管(不含抗凝剂和促凝剂)、红帽管(含促凝剂)、黑帽管(含柠檬酸钠1:4)等。
值得注意的是,五彩缤纷的采血管各有“过人之处”和“不足之处”。没有任何一种采血管能够“面面俱到”,适用于所有检测项目。因此,临床上通常需要多种采血管组合使用。举个例子:市民王先生来医院体检,需要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和凝血功能。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紫帽管(血常规)、黄帽管(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蓝帽管(凝血功能),一管都不能少。
采血过程中,除了对采血管的彩色充满好奇,一些细心的患者还会“热心”地提醒采血人员,勿忘“摇一摇”。其实,对添加了抗凝剂或促凝剂的采血管,采血人员通常要在采血后轻柔地颠倒混匀数次,以使采血管内的“添加剂”与患者的血液更好地混合均匀;但对没有“添加剂”的采血管,采血后直接静置便可,不需要“摇一摇”。
从血液采集至报告出具的一段时间里,采血管需要经历一系列流程。首先,完成采血后,专职人员负责将不同颜色、不同功能、贴有个人标签的采血管分别运送至检验科。接着,样本接收窗口的工作人员须对样本进行扫描(每一根采血管都有自己的“身份条码”),并分类处理。随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对应的项目对每一份标本进行一系列检测(最耗时的步骤,决定了出具报告的时间)。最后,结果经严格审核,确保无误后,被写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