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社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发展有技术性、服务性、学术性三个取向。“技术性”作为基础取向,以“专题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汲取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服务性”作为关键取向,以“服务性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学术性”作为核心取向,以“项目研究”为重点,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关键词
高中学生社团 技术性 服务性 学术性
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为了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他们一起探索、学习;社团是学校课程的综合平台,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可以借助学生社团整合起来;学生社团还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载体,选择性、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社团较之于班级授课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学习时空超越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时间也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习内容超越教材,“现实问题的探究”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或某几门学科的学习;学习资源超越校园,他们关注的方向、活动的场所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延伸到校园之外;学习评价超越传统,参加社团活动,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
对于高中学生社团而言,其发展有三个取向,即技术性、服务性、学术性。
一、技术性:以“专题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汲取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
学生加入社团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追求快乐。“由于兴趣原因而加入社团在高中生中是极为普遍的,他们都认为兴趣是第一个考虑的因素,其次是培养能力,增加接触社会和与同学交流的机会。”[1]这也是学生社团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根源所在。
而一旦进入社团,对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就逐渐成为学生的主导需要,技术性也就成了社团活动的基础取向。
“专题学习”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专题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课程资源,通过“专题讲座”、“短期课程”、“专题自学”、“社刊编撰”等方式,学习自己所在社团某一领域的知识,锻炼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素养。
1.“专题讲座”。社团针对共同感到疑惑或感兴趣的模块,邀请社团指导教师或这一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性的讲座或实践指导。如“根与芽”社团(以促进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为目的),计划在学校的农场进行种植蚕豆的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请了学校的花匠,就蚕豆种植进行了专门的讲解和实践指导。
2.“短期课程”。短期课程是为满足学生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需求而开设,一般可以和选修课结合。如“天文社”,从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到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再到天文观测、天文摄影、天文项目研究的基本技能等等,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具体的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做好准备。
3.“专题自学”。寒暑假,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社团指导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自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摄影社团”在进行图片后期制作中需要用到一些软件,可以让学生借助一些教程自学。社团要建设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借助“网盘”、“QQ群共享”等方式,方便学生下载学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专题论坛,让学生参与交流。
4.“社刊编撰”。社刊不只是为了展现社团的成果,其编撰过程就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社刊的一个个栏目,就是一个个专题。如“设计社”,出版一期社刊,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的实践。如果觉得社刊的编辑工作量较大,可以编撰“社报”,每一期定一个专题,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除了以上这些专题学习的形式之外,还有“专题活动”、“日常练习”、“专项行动”等等,这些专题性的活动指向学生的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学生帮助很大。
二、服务性:以“服务性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一旦学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就迫切需要运用它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社团的“服务性”取向就凸显出来了,社团指导教师需要整合校内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并创造使用这些技能的机会。
“服务性学习”就成为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服务性学习不同于目前的理论性学习,是一种以主题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服务性学习具体应用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将理论学习中形成的默会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注重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注重服务过程和体验。”[2]
社团中的“服务性学习”将“服务”和“学习”相结合,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一个“服务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准备、计划、培训、服务、反思、评价等几个阶段。下面以摄影社团的一次“拍摄学校运动会”的服务性学习为例。
1.前期准备。摄影社团负责人联系学校教务处,提出作为志愿者,承担运动会的拍摄任务。
2.周密计划。时间上,从开幕式、正式比赛到闭幕式等每个环节都有安排;场地上,分为田赛、竞赛、观众台等,保证全覆盖;形式上,包括图片拍摄和视频拍摄。经过周密的计划,社团每个人都有了任务分工。
3.专题培训。明确了拍摄的任务后,针对“运动摄影”,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辅导,社团的学生又查阅了大量的运动摄影图片,对于运动摄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4.现场服务。运动会开始,摄影社团的同学按照计划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拍摄,指导教师在现场进行示范性拍摄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5.总结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分别对拍摄素材进行后期处理,形成图片集和视频作品,指导教师点评作品,社团社长对活动进行总结。
此次任务完成得很成功,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又在筹划“为敬老院老人留个影”的下一个活动。
社团中的“服务性学习”具有很多方面的意义,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寻找到了一种特长的自信和助人的快乐。很多社团都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比如,“体育社”可以举办“跑募”(马拉松慈善活动),将锻炼身体和慈善募捐活动结合起来;“手工制作社”、“糕点社”可以和孤儿院合作,进行一次教孤儿手工和制作糕点的活动等等。
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社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发展有技术性、服务性、学术性三个取向。“技术性”作为基础取向,以“专题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汲取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服务性”作为关键取向,以“服务性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学术性”作为核心取向,以“项目研究”为重点,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关键词
高中学生社团 技术性 服务性 学术性
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为了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他们一起探索、学习;社团是学校课程的综合平台,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可以借助学生社团整合起来;学生社团还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载体,选择性、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社团较之于班级授课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学习时空超越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时间也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习内容超越教材,“现实问题的探究”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或某几门学科的学习;学习资源超越校园,他们关注的方向、活动的场所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延伸到校园之外;学习评价超越传统,参加社团活动,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
对于高中学生社团而言,其发展有三个取向,即技术性、服务性、学术性。
一、技术性:以“专题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汲取知识、学习技能的需要
学生加入社团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追求快乐。“由于兴趣原因而加入社团在高中生中是极为普遍的,他们都认为兴趣是第一个考虑的因素,其次是培养能力,增加接触社会和与同学交流的机会。”[1]这也是学生社团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根源所在。
而一旦进入社团,对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就逐渐成为学生的主导需要,技术性也就成了社团活动的基础取向。
“专题学习”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专题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课程资源,通过“专题讲座”、“短期课程”、“专题自学”、“社刊编撰”等方式,学习自己所在社团某一领域的知识,锻炼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素养。
1.“专题讲座”。社团针对共同感到疑惑或感兴趣的模块,邀请社团指导教师或这一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性的讲座或实践指导。如“根与芽”社团(以促进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为目的),计划在学校的农场进行种植蚕豆的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请了学校的花匠,就蚕豆种植进行了专门的讲解和实践指导。
2.“短期课程”。短期课程是为满足学生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需求而开设,一般可以和选修课结合。如“天文社”,从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到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再到天文观测、天文摄影、天文项目研究的基本技能等等,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具体的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做好准备。
3.“专题自学”。寒暑假,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社团指导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自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摄影社团”在进行图片后期制作中需要用到一些软件,可以让学生借助一些教程自学。社团要建设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借助“网盘”、“QQ群共享”等方式,方便学生下载学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专题论坛,让学生参与交流。
4.“社刊编撰”。社刊不只是为了展现社团的成果,其编撰过程就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社刊的一个个栏目,就是一个个专题。如“设计社”,出版一期社刊,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的实践。如果觉得社刊的编辑工作量较大,可以编撰“社报”,每一期定一个专题,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除了以上这些专题学习的形式之外,还有“专题活动”、“日常练习”、“专项行动”等等,这些专题性的活动指向学生的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学生帮助很大。
二、服务性:以“服务性学习”为重点,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一旦学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就迫切需要运用它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社团的“服务性”取向就凸显出来了,社团指导教师需要整合校内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并创造使用这些技能的机会。
“服务性学习”就成为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服务性学习不同于目前的理论性学习,是一种以主题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服务性学习具体应用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将理论学习中形成的默会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注重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注重服务过程和体验。”[2]
社团中的“服务性学习”将“服务”和“学习”相结合,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一个“服务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准备、计划、培训、服务、反思、评价等几个阶段。下面以摄影社团的一次“拍摄学校运动会”的服务性学习为例。
1.前期准备。摄影社团负责人联系学校教务处,提出作为志愿者,承担运动会的拍摄任务。
2.周密计划。时间上,从开幕式、正式比赛到闭幕式等每个环节都有安排;场地上,分为田赛、竞赛、观众台等,保证全覆盖;形式上,包括图片拍摄和视频拍摄。经过周密的计划,社团每个人都有了任务分工。
3.专题培训。明确了拍摄的任务后,针对“运动摄影”,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辅导,社团的学生又查阅了大量的运动摄影图片,对于运动摄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4.现场服务。运动会开始,摄影社团的同学按照计划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拍摄,指导教师在现场进行示范性拍摄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5.总结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分别对拍摄素材进行后期处理,形成图片集和视频作品,指导教师点评作品,社团社长对活动进行总结。
此次任务完成得很成功,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又在筹划“为敬老院老人留个影”的下一个活动。
社团中的“服务性学习”具有很多方面的意义,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寻找到了一种特长的自信和助人的快乐。很多社团都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比如,“体育社”可以举办“跑募”(马拉松慈善活动),将锻炼身体和慈善募捐活动结合起来;“手工制作社”、“糕点社”可以和孤儿院合作,进行一次教孤儿手工和制作糕点的活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