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片苍茫的地带,
生活着游牧的蒙古人。
蒙古族的强悍,
就是在这片艰难的环境中千锤百炼出
来的。
他们形象粗犷,
性格粗暴豪迈。
低低的鼻梁,
高高的颧骨,
肤色深棕,
目光犀利。
这就是游牧人。
平实的手法
现在内蒙古真正保持原始风貌草原生活的牧民已经不多了。我行走在这片草原上,闻到牧草散发出高原和游牧民族的气息,仿佛又能听到和看到那些大声呼喊、大碗喝酒的片段。美妙动听的马头琴,蒙古族长调,让我不能忘怀。绿茵茵的草,清冽的河水,雪白的羊群,头顶上飘动的白云,冬季茫茫的雪野,凛冽的寒风中游动的羊群,怎么也不会让我的眼睛和大脑产生“审美疲劳”。
我的拍摄过程是观察、体会,画图、按快门。每次出行拍摄前我都要画图、构思,这样我进入拍摄时就很轻松了。同时,用尽可能平实的拍摄手法去描述表述游牧人,让场景故事本身冲击我的镜头。拍摄时我对牧民一直是以敬、诚相待,因为这是蒙古人恪守的传统美德。
摄影人的作品要留给观者一个审美的期待,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去理解画面背后的深刻含义。艺术是以人为本的,让每个人都理解,我认为这才是大众的。站在草原眺望尽头,领略游牧民族的精神境界,能够让你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民族带给你的触动。
画意纪实摄影
从事摄影二十多年了,一直喜欢画意纪实摄影风格。我长年跟随游牧人作人文记录 喜欢在冬季里拍摄草原的人文场景,因为冬季的草原非常苍厚,非常个性。苍茫雪野牧民穿着厚厚的蒙古袍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游牧,经常遇到“白毛风”脸和皮肤被寒风吹裂,祖祖辈辈在这里经受考验,但在他们眼里却看不出抱怨和勉强。
牛奶煮挂面
我第一次外出摄影创作是在1986年1月,那时还是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学生。当时我怀揣着200元现金,这在那时已是不小的数目了,先从包头到呼市,再从呼市乘坐到海拉尔的草原列车。在陈巴尔虎旗,找到了我的好朋友,我们坐勒勒车到苏木,又换乘骆驼拉的雪耙犁来到草原游牧人家。前往下一个牧民点时,当时最低气温零下40度,我们换乘了一辆陈旧的老北京吉普车。早晨六点出发时开始下雪了,之后变成了暴风雪。汽车陷进了雪沟,动弹不得,我就用铁锹挖雪,用手刨雪,用三脚架刨,把棉衣脱下来垫在车轮下,最终走出雪沟到了牧民家。我们住在毡房里,吃着牛奶煮挂面,只切几片长着肉蛆的羊肉干。时至今日,那种没菜没盐的牛奶煮挂面回想起来还是感觉很温暖。
冰冻鼻头
冬季内蒙古草原的低温是拍摄的一大困难。晚上我们住在蒙古包里,前半夜烧牛粪取暖,后半夜火灭了被冻醒就再也睡不着了。白天即使太阳高照,也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有一次我举起相机拍摄时,由于相机离鼻尖太近,嘴里的哈气把鼻尖和相机冻在了一起,我一用力扯开相机,把鼻尖上的肉也粘下来一块儿,鲜血顿时就滴了下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连走了八个游牧点,终于拍到了自己感觉满意的作品。再后来当我看到一部名叫《阿呆和阿瓜》的美国喜剧片,里面有一个镜头居然跟自己的那一次遭遇如出一辙,当时就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尖,竟然还会有种揪心的疼。
生活着游牧的蒙古人。
蒙古族的强悍,
就是在这片艰难的环境中千锤百炼出
来的。
他们形象粗犷,
性格粗暴豪迈。
低低的鼻梁,
高高的颧骨,
肤色深棕,
目光犀利。
这就是游牧人。
平实的手法
现在内蒙古真正保持原始风貌草原生活的牧民已经不多了。我行走在这片草原上,闻到牧草散发出高原和游牧民族的气息,仿佛又能听到和看到那些大声呼喊、大碗喝酒的片段。美妙动听的马头琴,蒙古族长调,让我不能忘怀。绿茵茵的草,清冽的河水,雪白的羊群,头顶上飘动的白云,冬季茫茫的雪野,凛冽的寒风中游动的羊群,怎么也不会让我的眼睛和大脑产生“审美疲劳”。
我的拍摄过程是观察、体会,画图、按快门。每次出行拍摄前我都要画图、构思,这样我进入拍摄时就很轻松了。同时,用尽可能平实的拍摄手法去描述表述游牧人,让场景故事本身冲击我的镜头。拍摄时我对牧民一直是以敬、诚相待,因为这是蒙古人恪守的传统美德。
摄影人的作品要留给观者一个审美的期待,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去理解画面背后的深刻含义。艺术是以人为本的,让每个人都理解,我认为这才是大众的。站在草原眺望尽头,领略游牧民族的精神境界,能够让你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民族带给你的触动。
画意纪实摄影
从事摄影二十多年了,一直喜欢画意纪实摄影风格。我长年跟随游牧人作人文记录 喜欢在冬季里拍摄草原的人文场景,因为冬季的草原非常苍厚,非常个性。苍茫雪野牧民穿着厚厚的蒙古袍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游牧,经常遇到“白毛风”脸和皮肤被寒风吹裂,祖祖辈辈在这里经受考验,但在他们眼里却看不出抱怨和勉强。
牛奶煮挂面
我第一次外出摄影创作是在1986年1月,那时还是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学生。当时我怀揣着200元现金,这在那时已是不小的数目了,先从包头到呼市,再从呼市乘坐到海拉尔的草原列车。在陈巴尔虎旗,找到了我的好朋友,我们坐勒勒车到苏木,又换乘骆驼拉的雪耙犁来到草原游牧人家。前往下一个牧民点时,当时最低气温零下40度,我们换乘了一辆陈旧的老北京吉普车。早晨六点出发时开始下雪了,之后变成了暴风雪。汽车陷进了雪沟,动弹不得,我就用铁锹挖雪,用手刨雪,用三脚架刨,把棉衣脱下来垫在车轮下,最终走出雪沟到了牧民家。我们住在毡房里,吃着牛奶煮挂面,只切几片长着肉蛆的羊肉干。时至今日,那种没菜没盐的牛奶煮挂面回想起来还是感觉很温暖。
冰冻鼻头
冬季内蒙古草原的低温是拍摄的一大困难。晚上我们住在蒙古包里,前半夜烧牛粪取暖,后半夜火灭了被冻醒就再也睡不着了。白天即使太阳高照,也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有一次我举起相机拍摄时,由于相机离鼻尖太近,嘴里的哈气把鼻尖和相机冻在了一起,我一用力扯开相机,把鼻尖上的肉也粘下来一块儿,鲜血顿时就滴了下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连走了八个游牧点,终于拍到了自己感觉满意的作品。再后来当我看到一部名叫《阿呆和阿瓜》的美国喜剧片,里面有一个镜头居然跟自己的那一次遭遇如出一辙,当时就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尖,竟然还会有种揪心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