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即风险的时代,必须正确理解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内涵。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被误导被操纵,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失序的风险。在社会思潮激荡的今天,极有必要通过正确的途径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防范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
【关键词】风险社会 社会思潮 评价论
当前,风险理论家主要从生产、生态、科技等领域阐述社会风险问题,但对于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重视不够。本文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从防范社会失序风险的视角阐释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内涵拓展
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出自西方。美国一些流行的保险学教科书把风险定义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再思考》中认为,风险是指充满危险的未来,与事实相对。另一位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概念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①
在现代汉语中,“风险”是一个合成词。如从字面上解释,“风”意指不确定性;“险”就是指危险、不安全,合起来就是不确定的危险。《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险”一词作如下解释:“可能发生的危险”,②危险就是不安全,遭到损失或失败的可能。《辞海》则对“风险”一词作了比较全面的界定:“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③
可见,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含义:可能发生的损害或危险。它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范畴,而不是一个事实性范畴,意指发生损害、危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风险就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社会损失和社会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并列的系统。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出发,社会生活中除个人损失以外的各种损失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损失,除个人风险以外的任何风险都可以称之为社会风险。贝克、吉登斯、卢曼等学者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社会风险。如果从狭义的社会出发,社会损失是指与政治损失、经济损失、文化损失等相并列的一种损失。这种狭义的社会损失就是指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即社会失序;狭义的社会风险是指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金融风险、决策风险等相并列的一种风险即社会失序的风险。在下面的论述中,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社会失序的风险。
社会思潮的民众评价活动的风险
评价,是人对客体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其实质就是主体对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社会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群体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以自身利益为标准即体现着社会群体主体意志的评价活动。
社会评价活动有两种表现形式:权威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分析了人民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的两种现实形式:“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④权威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有机”方式即以国家或以权威机构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无机”方式即以民众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⑤社会思潮的主体包括广大群众和部分思想家,社会思潮的内容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对该社会群体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基本问题之间价值关系的态度和观点,即主要体现人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评价内容。因此,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活动,并且是以民众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民众评价活动。
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社会思潮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使得民众评价活动易被民众领袖或权威机构误导而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或要求。一般说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的评价意见为核心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一定总是正确的。问题是,没有正确反映特定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一旦经过思想家的理论包装,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的形式呈现出来,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对社会生活层面的广大民众便具有非常强的迷惑性。民众精英和思想家具有较高的威望,普通民众总相信他们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代表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作为民众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的社会思潮存在着盲从权威,走向歧途的危险。
权威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权威评价活动往往干预和操纵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也常常影响和反作用于权威评价活动。社会思潮往往裹挟着巨大的社会能量,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重视它并通过权威机构采取措施对它进行干预或操纵。
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干预和操纵产生两种起相反作用的实践模式:引导和误导。权威机构的评价意见或结论在形式上总体现自觉性,但在内容上则不一定。正确的权威评价在内容上真正体现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需要和意志,从而在内容上也总体现自觉性。错误的权威评价则与之相反。
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是形式上的自觉性与内容上的自觉性的统一。社会思潮在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干预和影响下,与这种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自觉性结合,就能使自身的盲目性上升为自觉性。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引导。而特定社会思潮与那种在内容上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觉性的权威评价活动相结合,表面上看,其盲目性似乎上升为自觉性,而实际情况却是其盲目性被掩盖了、被遮蔽了,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误导。这样,特定社会思潮因其自发性、盲目性而被操纵、被误导,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从而使社会思潮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向,放大了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从而也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
引领社会思潮,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
社会思潮是一种运动状态的社会意识活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与其所处的时代营造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和影响。“影响社会心理,也就是影响历史事变。”⑥有些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常常使人们心灵震撼、情绪激动而实施盲目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往往是社会既定秩序中某些失衡环节的破坏力量。”⑦这种“破坏力量”破坏社会的“既定秩序”,往往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即给社会发展带来风险。
透过社会思潮的波澜起伏、潮起潮落,人们可以及时把握时代精神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心态,从中捕捉关于社会矛盾、社会课题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的信息。社会思潮浪高流急的地方往往隐含着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全社会对社会思潮给予适当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社会当局更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及时决策,采取恰当的措施,化解矛盾,消解酝酿中的社会冲突。
当前,风险理论家很少论述思想观念冲突、价值观念冲突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问题。必须指出的是,风险不仅仅存在于生产领域、生态领域和科技应用领域,思想领域、价值观念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矛盾同样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复杂多样,但思想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失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前苏联垮台前,各种带有颠覆性的社会思潮长期泛滥,原来起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渐式微,并最终失去其主导作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占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执政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难以自觉、自醒,不知不觉丢弃了自己的奋斗纲领,丧失了理想和信念,脱离群众,最终被群众抛弃。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在全球化日益加深、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更加复杂化的今天,更要重视意识形态控制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引领社会思潮依然是通过意识形态控制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作者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30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462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2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765页。
⑥[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第39页。
⑦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85页。
【关键词】风险社会 社会思潮 评价论
当前,风险理论家主要从生产、生态、科技等领域阐述社会风险问题,但对于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重视不够。本文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从防范社会失序风险的视角阐释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内涵拓展
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出自西方。美国一些流行的保险学教科书把风险定义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再思考》中认为,风险是指充满危险的未来,与事实相对。另一位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概念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①
在现代汉语中,“风险”是一个合成词。如从字面上解释,“风”意指不确定性;“险”就是指危险、不安全,合起来就是不确定的危险。《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险”一词作如下解释:“可能发生的危险”,②危险就是不安全,遭到损失或失败的可能。《辞海》则对“风险”一词作了比较全面的界定:“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③
可见,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含义:可能发生的损害或危险。它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范畴,而不是一个事实性范畴,意指发生损害、危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风险就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社会损失和社会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并列的系统。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出发,社会生活中除个人损失以外的各种损失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损失,除个人风险以外的任何风险都可以称之为社会风险。贝克、吉登斯、卢曼等学者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社会风险。如果从狭义的社会出发,社会损失是指与政治损失、经济损失、文化损失等相并列的一种损失。这种狭义的社会损失就是指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即社会失序;狭义的社会风险是指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金融风险、决策风险等相并列的一种风险即社会失序的风险。在下面的论述中,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社会失序的风险。
社会思潮的民众评价活动的风险
评价,是人对客体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其实质就是主体对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社会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群体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以自身利益为标准即体现着社会群体主体意志的评价活动。
社会评价活动有两种表现形式:权威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分析了人民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的两种现实形式:“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④权威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有机”方式即以国家或以权威机构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无机”方式即以民众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⑤社会思潮的主体包括广大群众和部分思想家,社会思潮的内容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对该社会群体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基本问题之间价值关系的态度和观点,即主要体现人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评价内容。因此,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活动,并且是以民众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民众评价活动。
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社会思潮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使得民众评价活动易被民众领袖或权威机构误导而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或要求。一般说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的评价意见为核心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一定总是正确的。问题是,没有正确反映特定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一旦经过思想家的理论包装,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的形式呈现出来,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对社会生活层面的广大民众便具有非常强的迷惑性。民众精英和思想家具有较高的威望,普通民众总相信他们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代表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作为民众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的社会思潮存在着盲从权威,走向歧途的危险。
权威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权威评价活动往往干预和操纵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也常常影响和反作用于权威评价活动。社会思潮往往裹挟着巨大的社会能量,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重视它并通过权威机构采取措施对它进行干预或操纵。
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干预和操纵产生两种起相反作用的实践模式:引导和误导。权威机构的评价意见或结论在形式上总体现自觉性,但在内容上则不一定。正确的权威评价在内容上真正体现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需要和意志,从而在内容上也总体现自觉性。错误的权威评价则与之相反。
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是形式上的自觉性与内容上的自觉性的统一。社会思潮在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干预和影响下,与这种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自觉性结合,就能使自身的盲目性上升为自觉性。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引导。而特定社会思潮与那种在内容上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觉性的权威评价活动相结合,表面上看,其盲目性似乎上升为自觉性,而实际情况却是其盲目性被掩盖了、被遮蔽了,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误导。这样,特定社会思潮因其自发性、盲目性而被操纵、被误导,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从而使社会思潮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向,放大了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从而也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
引领社会思潮,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
社会思潮是一种运动状态的社会意识活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与其所处的时代营造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和影响。“影响社会心理,也就是影响历史事变。”⑥有些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常常使人们心灵震撼、情绪激动而实施盲目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往往是社会既定秩序中某些失衡环节的破坏力量。”⑦这种“破坏力量”破坏社会的“既定秩序”,往往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即给社会发展带来风险。
透过社会思潮的波澜起伏、潮起潮落,人们可以及时把握时代精神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心态,从中捕捉关于社会矛盾、社会课题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的信息。社会思潮浪高流急的地方往往隐含着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全社会对社会思潮给予适当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社会当局更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及时决策,采取恰当的措施,化解矛盾,消解酝酿中的社会冲突。
当前,风险理论家很少论述思想观念冲突、价值观念冲突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问题。必须指出的是,风险不仅仅存在于生产领域、生态领域和科技应用领域,思想领域、价值观念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矛盾同样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复杂多样,但思想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失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前苏联垮台前,各种带有颠覆性的社会思潮长期泛滥,原来起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渐式微,并最终失去其主导作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占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执政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难以自觉、自醒,不知不觉丢弃了自己的奋斗纲领,丧失了理想和信念,脱离群众,最终被群众抛弃。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在全球化日益加深、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更加复杂化的今天,更要重视意识形态控制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引领社会思潮依然是通过意识形态控制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作者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30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462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2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765页。
⑥[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第39页。
⑦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