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社会视域论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即风险的时代,必须正确理解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内涵。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被误导被操纵,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失序的风险。在社会思潮激荡的今天,极有必要通过正确的途径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防范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
  【关键词】风险社会 社会思潮 评价论
  当前,风险理论家主要从生产、生态、科技等领域阐述社会风险问题,但对于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重视不够。本文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从防范社会失序风险的视角阐释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内涵拓展
  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出自西方。美国一些流行的保险学教科书把风险定义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再思考》中认为,风险是指充满危险的未来,与事实相对。另一位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概念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①
  在现代汉语中,“风险”是一个合成词。如从字面上解释,“风”意指不确定性;“险”就是指危险、不安全,合起来就是不确定的危险。《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险”一词作如下解释:“可能发生的危险”,②危险就是不安全,遭到损失或失败的可能。《辞海》则对“风险”一词作了比较全面的界定:“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③
  可见,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含义:可能发生的损害或危险。它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范畴,而不是一个事实性范畴,意指发生损害、危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风险就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社会损失和社会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并列的系统。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出发,社会生活中除个人损失以外的各种损失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损失,除个人风险以外的任何风险都可以称之为社会风险。贝克、吉登斯、卢曼等学者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社会风险。如果从狭义的社会出发,社会损失是指与政治损失、经济损失、文化损失等相并列的一种损失。这种狭义的社会损失就是指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即社会失序;狭义的社会风险是指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金融风险、决策风险等相并列的一种风险即社会失序的风险。在下面的论述中,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社会失序的风险。
  社会思潮的民众评价活动的风险
  评价,是人对客体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其实质就是主体对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社会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群体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以自身利益为标准即体现着社会群体主体意志的评价活动。
  社会评价活动有两种表现形式:权威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分析了人民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的两种现实形式:“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④权威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有机”方式即以国家或以权威机构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无机”方式即以民众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⑤社会思潮的主体包括广大群众和部分思想家,社会思潮的内容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对该社会群体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基本问题之间价值关系的态度和观点,即主要体现人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评价内容。因此,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活动,并且是以民众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民众评价活动。
  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社会思潮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使得民众评价活动易被民众领袖或权威机构误导而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或要求。一般说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的评价意见为核心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一定总是正确的。问题是,没有正确反映特定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一旦经过思想家的理论包装,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的形式呈现出来,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对社会生活层面的广大民众便具有非常强的迷惑性。民众精英和思想家具有较高的威望,普通民众总相信他们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代表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作为民众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的社会思潮存在着盲从权威,走向歧途的危险。
  权威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权威评价活动往往干预和操纵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也常常影响和反作用于权威评价活动。社会思潮往往裹挟着巨大的社会能量,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重视它并通过权威机构采取措施对它进行干预或操纵。
  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干预和操纵产生两种起相反作用的实践模式:引导和误导。权威机构的评价意见或结论在形式上总体现自觉性,但在内容上则不一定。正确的权威评价在内容上真正体现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需要和意志,从而在内容上也总体现自觉性。错误的权威评价则与之相反。
  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是形式上的自觉性与内容上的自觉性的统一。社会思潮在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干预和影响下,与这种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自觉性结合,就能使自身的盲目性上升为自觉性。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引导。而特定社会思潮与那种在内容上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觉性的权威评价活动相结合,表面上看,其盲目性似乎上升为自觉性,而实际情况却是其盲目性被掩盖了、被遮蔽了,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误导。这样,特定社会思潮因其自发性、盲目性而被操纵、被误导,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从而使社会思潮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向,放大了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从而也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
  引领社会思潮,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
  
  社会思潮是一种运动状态的社会意识活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与其所处的时代营造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和影响。“影响社会心理,也就是影响历史事变。”⑥有些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常常使人们心灵震撼、情绪激动而实施盲目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往往是社会既定秩序中某些失衡环节的破坏力量。”⑦这种“破坏力量”破坏社会的“既定秩序”,往往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即给社会发展带来风险。
  透过社会思潮的波澜起伏、潮起潮落,人们可以及时把握时代精神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心态,从中捕捉关于社会矛盾、社会课题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的信息。社会思潮浪高流急的地方往往隐含着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全社会对社会思潮给予适当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社会当局更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及时决策,采取恰当的措施,化解矛盾,消解酝酿中的社会冲突。
  当前,风险理论家很少论述思想观念冲突、价值观念冲突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问题。必须指出的是,风险不仅仅存在于生产领域、生态领域和科技应用领域,思想领域、价值观念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矛盾同样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复杂多样,但思想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失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前苏联垮台前,各种带有颠覆性的社会思潮长期泛滥,原来起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渐式微,并最终失去其主导作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占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执政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难以自觉、自醒,不知不觉丢弃了自己的奋斗纲领,丧失了理想和信念,脱离群众,最终被群众抛弃。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在全球化日益加深、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更加复杂化的今天,更要重视意识形态控制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引领社会思潮依然是通过意识形态控制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作者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30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462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2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765页。
  ⑥[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第39页。
  ⑦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85页。
其他文献
公众参与是社会政策的基石。我国的社会政策咨询时间短,公开方式简单,缺乏有效组织,咨询的结果不公开、不透明。政策咨询要抱着“闻过而喜”的态度听取不同意见;扩大政策咨询的渠道;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整理汇总意见;公开咨询意见,尤其是要对不同的意见作出解释,回答公众的疑问。    公众参与社会政策制定的必要性    以社会政策的视角看问题,公众参与是社会政策的基石。北京大学的王思斌教授指出:认真地说,
期刊
【摘要】腐败是民主政治的顽疾之一,治理腐败是各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惩防结合为主的制度反腐新时代。文章对我国制度反腐的依据、保障和关键进行了思考,指出我国反腐倡廉取得实效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建立及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制度反腐 依据 保障  古语云:“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敬我能而敬我公”,“廉”更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新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新性地坚持群众路线、发展群众路线,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转变执政理念,着力改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正视现实,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摘要】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受到重视,但也存在一些过度表现。知识产权能够保护人们的智力创造和私人财产,但如果过度强化和垄断,则会导致变相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知识产权出资问题上要把握好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关键词】知识产权 出资形式 垄断  知识产权作为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享有的各项专项的权利
当前我国人口管理面临诸多困境,如人口管理缺乏系统性、人口管理的职责不够综合、职能重复等。人口管理创新是顺应大部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管理体制创新可以有两种构想
【摘要】中国的法治建设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先进文化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也同样存在。一百年前,当时的中国也进行过一次法律修订运动,即清末修律。从清末修律到今天的法治国家建设,我国的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正经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不断革新的过程。  【关键词】清末修律 法律移植 法治现代化  我国的法治建设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要】中共七大时期,是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的思想认识与政策策略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崭新概念,而且对中国资本主义的性质、地位、作用等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革命战争需要以及私人资本主义自身性质等则是形成该认识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中共七大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    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毛泽东对资产阶
【摘要】公私合作制实质是市场机制回归与政府监管革新彼此互补、良性互动的过程,法治主导下的监管革新成为公私合作制的先声,其内容应包括促进公平竞争的监管、实现有效激励的监管和确保普遍服务的监管。中国应构建一套以法律为基础,囊括统一性标准许可、强制性服务标准及自律性业务守则的多元化法治监管体系。  【关键词】公私合作制 市场监管 监管革新 法治监管体系  在全球民营化改革浪潮的席
公共政策既是民主的产物,同时又是民主的反映,是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政治产品。要实现公共政策民主,走向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就必须开展公共政策调查、公共政策听证和公共政策咨询,广泛收集和表达民意,引导和动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个人偏好与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公共政策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政治成果,是公共意志和理性选择的产出。公共政策通过提取、分配、管制、象征等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