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中国关于“文化”的发展和大学文化特征的阐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内容与大学相结合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特色 大学文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文化,必须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认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本文试着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国“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现象,在中国古代早有论述。《周礼》曰:“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意思是按照人文进行才能教化。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与“武力镇压”相对应的“文德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他点明了文化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文化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样态。由此看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成果。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内容与中国的民族形式相统一的文化。因而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方式、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等。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这种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不断地弘扬传统文化,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一切文明成果,增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2 大学文化定义和特征
  自从大学产生之日,大学文化便同时产生,它是大学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傳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综合,是一所大学明显的个性品格体现,包括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层面。大学文化一方面反映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又将社会文化中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引领社会文化进步。因而大学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是先进性。大学是文化荟萃的重要场所、文明的集散地、先进科学文化的摇篮,这里传播和流行的往往是社会中最进步、最深刻、最文明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它既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服务于社会,又能让培养的人才成为改造现实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因此,大学文化与其它文化相比,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第二是开放性。社会文化本身是色彩缤纷、层次多样的。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必须与外部的世界、社会的其它文化不停地进行交流,不断汲取它们的营养和精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社会文化的子系统。
  第三是规范性。大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为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在校园环境、课外活动等方面形成的文化氛围都具有十分明确的规范性。
  第四是创新性。在大学校园里,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最容易产生,大学文化创新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现。另外,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这也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观念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适应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既强调了大学文化的特质又强调了社会主义中国现时代的特殊内容,它是把社会主义的内容与大学相结合的文化。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着的文化。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凝聚师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使广大师生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师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并切实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并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文化氛围,使大学文化始终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质,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 (下转第20页)(上接第7页)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累,而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形成创新的民族精神,并在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中贯穿民族精神的培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真正把大学建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可和传播。当然,大学不仅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要面向世界,培养出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相融合的新人。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的内容紧密结合的文化。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的思想理论阵地,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人。在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繁荣和丰富大学文化。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新文化,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凸显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 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16.
  [2]徐可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0.
  [3]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
  [4]曲富有.中国大学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构建途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
  [5]钟信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大学文化建设刍议[J].德州学院学报,2006.4.
  [6]李君明.构建中国大学精神.光明日报, 2005.1.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里作弊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有些课程的作弊问题还特别严重。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建立一个关于学生作弊与教师监管行为的博弈均衡模型,来解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学生作弊、教师监管的现象。从博弈角度引出学校在教育、监管等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作弊 师生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利益冲突。面对学生作弊,各高校校都采取
摘要自我教育是明儒吴与弼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道德修养角度提出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原因和方法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我教育思想。其自我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自我教育活动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吴与弼 自我教育 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江西抚州崇仁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崇仁之学”,据黄宗羲所编《明儒学案》,《
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则,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化,政策的倾斜化和教育体制以及地区发展的差距造成了我国目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教育不公。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只有“施教”和“受教”的机会和权利均等,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  关键词教育公平 机会平等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11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