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端正价值观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其着力点在于:重建人的主体尊严,恢复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而数学的教学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则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理解人、关心人、与他人合作的好机会、好环境.
一、强调课中的各种交往,培育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交往有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人文精神需要之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生生之间的交往的和谐、民主,就是让学生们表现人文精神. 记得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第三课时求平均数时,我没有强调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机械相加,而是放手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交往、讨论,并发表对此题是如何理解,如何判断的,学生们交往得很热烈,成功地让学生心态开发,主体性凸现,个性彰显,生生交往之后,自然而然老师也加入了这种交往中,老师不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平等的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大家一起分享理解,在这种师生和生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中,即培育了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而且大家理解并掌握了求平均数需知道总数和总份数,而且还有部分同学通过交往提出问题:一个物体要平均分成几份,1份是多少怎么办呢?巧设悬念,也为后面学习分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充盈着愉快的教育和精神氛围中,学生们的创造性得到了解放,突出了人文精神.
二、抓住教学中的契机,培育人文精神
我国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亲和需要,希望有朋友,希望与人交往,其中有20%的独生子女说自己“感到孤独”;另一方面,他们又不会关心别人,不会与人交往,而且爱主动出击,惹是生非. 我看到我班的学生同样存在着这些缺点,为了教会他们更好地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形成对人的爱、同情与宽容的情感,我常常利用数学教学中的契机,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发给每人一张纸,写上姓名,然后要大家在纸上写好“爸爸、妈妈”,当时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我要求他们把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很多同学都愣住了,他们为写不出与之相处十二三年的父母的生日而惶恐. 当场就有20名同学站起来说不知道,写出的也有的是“可能、好像”,随即我让知道的同学把父母的出生年月日说出来并进行板书,认识平年、闰年、一年有几个月,以及大月、小月等,但是在临近下课时,我要求学生在今天的日记中写一写“我为什么没记住父母的生日”和“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让学生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同学深感自责与懊悔. 通过这次的教学,许多同学都主动与父母沟通,帮父母干家务,或给予父母其他形式的关心,在家长会上,家长们都说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学会了关心人,这也是我期待的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三、利用活动实践,培育人文精神
苏教版的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活动教学,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们对知道的掌握,培育他们理解他人和合作精神. 活动教学就是采取“变‘教师讲’为‘学生做’”的革命性措施,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学生为主体” 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 我们知道活动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几个大的学习活动,由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在活动的设计上,活动教学尽量做到操作化、具体化,要充分利用游戏方法等形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活动中还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扮演,来培养学生理解他人的人文精神. 记得在一次期中测试中,学生的成绩大多数都是属于“良”的范围,当学生再次拿到测试题时,又能很快地把错误改正过来,我见到之后,就想:是不是平时上课时,他们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或者他们是糊糊涂涂的应付呢?这时,我就在课堂中增加他们相互合作的学习机会,同时,在活动实践课中,采取学生做小老师,老师做学生的方法,事先指导学生们如何分析教材——看资料——备课——讲解,学生们都投入地去做,而且很多时候总禁不住问:“这个问题怎样引导同学们来理解呢?真麻烦. ”也有学生一边准备一边说:“做个老师真不容易啊!”在通过一次次活动课的实践之后,学生们的学习越来越认真、仔细,再次进行测试时,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成绩比较理想,而且态度极其端正. 我忍不住问他们为何有如此之大的进步时,同学们都说:“通过您让我们做小老师,我们发现做老师真难,要理解书本的知识,又要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很辛苦. ”学生们的这种理解精神,不正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吗!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表明他们的人文精神.
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计算计算题、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一些为人的基本感情,让学生学会爱、关心、同情、理解他人,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
一、强调课中的各种交往,培育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交往有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人文精神需要之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生生之间的交往的和谐、民主,就是让学生们表现人文精神. 记得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第三课时求平均数时,我没有强调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机械相加,而是放手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交往、讨论,并发表对此题是如何理解,如何判断的,学生们交往得很热烈,成功地让学生心态开发,主体性凸现,个性彰显,生生交往之后,自然而然老师也加入了这种交往中,老师不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平等的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大家一起分享理解,在这种师生和生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中,即培育了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而且大家理解并掌握了求平均数需知道总数和总份数,而且还有部分同学通过交往提出问题:一个物体要平均分成几份,1份是多少怎么办呢?巧设悬念,也为后面学习分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充盈着愉快的教育和精神氛围中,学生们的创造性得到了解放,突出了人文精神.
二、抓住教学中的契机,培育人文精神
我国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亲和需要,希望有朋友,希望与人交往,其中有20%的独生子女说自己“感到孤独”;另一方面,他们又不会关心别人,不会与人交往,而且爱主动出击,惹是生非. 我看到我班的学生同样存在着这些缺点,为了教会他们更好地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形成对人的爱、同情与宽容的情感,我常常利用数学教学中的契机,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发给每人一张纸,写上姓名,然后要大家在纸上写好“爸爸、妈妈”,当时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我要求他们把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很多同学都愣住了,他们为写不出与之相处十二三年的父母的生日而惶恐. 当场就有20名同学站起来说不知道,写出的也有的是“可能、好像”,随即我让知道的同学把父母的出生年月日说出来并进行板书,认识平年、闰年、一年有几个月,以及大月、小月等,但是在临近下课时,我要求学生在今天的日记中写一写“我为什么没记住父母的生日”和“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让学生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同学深感自责与懊悔. 通过这次的教学,许多同学都主动与父母沟通,帮父母干家务,或给予父母其他形式的关心,在家长会上,家长们都说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学会了关心人,这也是我期待的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三、利用活动实践,培育人文精神
苏教版的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活动教学,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们对知道的掌握,培育他们理解他人和合作精神. 活动教学就是采取“变‘教师讲’为‘学生做’”的革命性措施,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学生为主体” 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 我们知道活动的教学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几个大的学习活动,由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在活动的设计上,活动教学尽量做到操作化、具体化,要充分利用游戏方法等形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活动中还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扮演,来培养学生理解他人的人文精神. 记得在一次期中测试中,学生的成绩大多数都是属于“良”的范围,当学生再次拿到测试题时,又能很快地把错误改正过来,我见到之后,就想:是不是平时上课时,他们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或者他们是糊糊涂涂的应付呢?这时,我就在课堂中增加他们相互合作的学习机会,同时,在活动实践课中,采取学生做小老师,老师做学生的方法,事先指导学生们如何分析教材——看资料——备课——讲解,学生们都投入地去做,而且很多时候总禁不住问:“这个问题怎样引导同学们来理解呢?真麻烦. ”也有学生一边准备一边说:“做个老师真不容易啊!”在通过一次次活动课的实践之后,学生们的学习越来越认真、仔细,再次进行测试时,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成绩比较理想,而且态度极其端正. 我忍不住问他们为何有如此之大的进步时,同学们都说:“通过您让我们做小老师,我们发现做老师真难,要理解书本的知识,又要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很辛苦. ”学生们的这种理解精神,不正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吗!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表明他们的人文精神.
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计算计算题、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一些为人的基本感情,让学生学会爱、关心、同情、理解他人,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