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报审计又到了,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年报审计主题:发现隐匿入市资金。伴随着两年大牛市,不少上市公司因高利诱惑而纷纷携巨额资金投入股市。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以闲置资金打新股,但事实上,笔者怀疑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作充分披露,隐瞒炒股及其盈亏事实,上市公司炒股与当年泛滥成灾的委托理财一样,很多上市公司都作了变相反映甚至账外炒股,东方电子是典型的大牛市假绩优反面典型,吴忠仪表案例表明任何一个科目下都可能藏匿入市的资金,审计师在查找未入账或变相反映的炒股资金及收益时,要高度关注现金流(包括相关科目发生额),而不仅仅关注其余额。笔者尝试以两个发现隐匿入市资金案例透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企业炒股的手法。
一、隐匿入市资金手法透视
为了掩盖违规行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入市资金笔者认为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入市资金被隐匿,那么隐匿入市资金的方法有哪些呢?笔者构思了以下几种方法:
1.不走账: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但根本没有在上市公司账面体现,主要有几种手法:一是以上市公司名义债权融资,但实际使用人是关联方,上市公司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债务的增加,导致上市公司低报债务;二是截留上市公司资金,包括货款、劳务款等,上市公司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导致上市公司债权空挂;三是私下处置上市公司资产,将所得资金截留,包括出售存货、处置股权、转让无形资产、转让固定资产等,上市公司账面上没有反映被处置资产减少,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账实不符。
2.走账:即资金转移在上市公司账面得到体现,但已经过粉饰,主要手法有几种:一是隐匿关联方,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关联方占用资金不是清欠范围,所以控股股东及上市公司要想方设法将关联方占款非关联化,将债权挂在非关联方头上或潜在的关联方上;二是通过购买资产方式转移资金给关联方,包括购买原材料、购买厂房设备、对外投资等,这样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以掩盖关联方占款;三是通过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方式为关联方融资,这些银票直接或者间接开给关联方,关联方通过票据贴现之后取得资金,由于开具银票往往需要上市公司以现金作质押或以上市公司名义作担保,导致关联方间接或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二、隐匿入市资金侦查策略
在年报审计中,侦查隐匿的关联方入市资金,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手法:
1.加强对贷款卡信息的查询,获得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详细的贷款及担保资料。
2.对可疑的往来尤其是大额的资金往来,要合理怀疑其关联交易的可能性,对上市公司现金流进行重新梳理,通过对可疑现金流及可疑账户尤其是外埠存款账户的深入调查,包括要求银行重新出具对账单等,来识别潜在的关联方以及伪造现金链条。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资金链要有透彻认识,如果发现上市公司不断融资或现金余额持续下降,要注意现金流实际的流向。
3.高度关注银行承兑汇票背后可能存在的关联方入市资金问题。
4.加强资产清查。不管是否走账,由于隐匿关联方占款,往往导致上市公司其它相关资产减少,如现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典型表现是账面数高于实存数(差异部分就是隐匿入市资金形成的高风险资产)。审计人员对高现金、高存货、高投资、高固定资产、高无形资产现象要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首先要计算一个合理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余额,其次对比上市公司账面的余额,如果现金、存货、固定资产远远超过正常经营所需的规模,或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呈现非正常增长,就要注意是否将入市资金藏在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科目中。
三、隐匿入市资金侦查案例
(一)S公司涉嫌贷款炒股
S公司在2007年11月13日至16日连续四天涨停,一周上涨38.44%,列沪深两市涨幅榜第二,16日报收10.84元。这样的表现在当时的行情中还是极为少见的。该公司在连续三天涨停之后的“股票异常交易波动公告”称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事实,但该股仍然在16日又封涨停。
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农药与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尽管在业内享有"中国农药第一股"的美誉,但业绩平平,2007年截止第三季度每股收益只有4分钱,2004年、2005年、2006年每股收益分别只有3分、2分、8分,可以说这是一只挣扎在亏损边缘的垃圾股,尽管某大型集团2005年就入主了,但财大气粗的新东家并没有给这家上市公司带来真正的业绩实惠。
该公司近三年又一期主营收入及货币资金数据如下:
根据2007年半年报,该公司货币资金基本为自由现金,现在问题来了:该公司2007年现金增长与收入增长明显不协调。笔者追溯到2002年报,发现该公司2002年末货币资金为2.05亿元,该公司2002至2005年三年间货币资金一直在2亿至2.5亿元之间,根据笔者发现的现金舞弊规律,这些货币资金极可能已形成占用。有一点可以验证这个判断:2005年某大型集团入主时,媒体报道称S公司所在地国资委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之所以将S公司股份出手,主要是S集团包袱太重,拖累了上市公司,使其发展陷入困境。
2007年S公司现金急剧增加,半年报及第三季报给了不同的解释,根据半年报,导致现金余额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是贷款增加,但到了第三季报,现金余额急剧增加原因又变成经营净现金流入增加。06年该公司经营净现金流也高达2.4亿元,而前两年这个数分别只有0.81亿元及0.6亿元,尤其是2007年第三报,一个季度经营净现金流高达近亿元,非常反常。
从账面上看,该公司近两年现金流充裕,有巨额的闲置现金。但该公司大股东大部分股权已质押或冻结,截止2007半年报,该公司仍有1200万元逾期贷款。K线图显示该股今年已经多次出现连续涨停和跌停,非常活跃。该公司高层包括董事长及总经理在内的多位董事、监事、高管在2007年上半年全部抛售持有股份,其中有一位董事还涉嫌非法买卖本公司股票(六个月之内买入又卖出)。该公司在2006年度业绩平平的前提下,进行十转十的高转股利润分配,有配合庄家炒作之嫌。综上分析,笔者怀疑S公司有巨额资金流入股市,而且涉嫌贷款炒股。
(二)Y公司高资金陷阱
Y公司是一家一直很有争议的毛纺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周刊》曾两次刊文质疑其资金流向不明,主流媒体也对其太阳能投资持怀疑态度。事实上,笔者一直怀疑少数上市公司利用转投资以转移资金并涉嫌自炒股票,Y公司就有这种财务阴谋的重大嫌疑。
其实如果Y公司造假事实成立,则其造假手法非常低劣。截止2007年第3季报末,该公司竟然有高达20.14亿元货币资金,而该公司资产总额只有52.31亿元,Y公司一直以来以毛纺为主业,公司主业在整个行业不景气背景下其业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可该公司竟然有如此巨额的现金,简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其近三年一期的现金流量:
该公司不是一家房地产企业,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呈现明显的房地产的属性,经营性现金流大起大落,最反常的是,经营性现金流与融资性现金流不协调,如04、07年经营性净现金有巨额的净流入,但同时融资性现金流也有巨额的净流入,2007年第三季报更是反常,该公司07年中报末货币资金余额已高达14.67亿元,可是第三季报短期借款由12亿增加到18亿元,而且根据判断该公司第三季报末的20亿货币资金基本为自由现金,Y公司为何要持如此巨额的自由现金呢?要知道,Y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也只有1.29元,该公司20亿的银行借款(含应付票据1.8亿元)年利息支出也有1个多亿,而且该公司大股东某集团的股权一直在质押,这说明其资金也不宽裕,为何却舍得在该公司账面上放置如此巨额的现金?有一个理由或许可以解释,这就是该公司投资宁夏一个多晶硅项目,首期投资15亿元,持有该项目65%股权。但该项目近期需要这么多资金吗?公司投资已经通过在建工程及预付账款反映,该项目存在还是难以解释巨额的闲置资金。
也许一个理由更能解释这种现象,这20亿资金并不完全存在,至少在相当部分是虚构的。Y公司近年来资金流动严重异常,支付与收到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发生额巨大,笔者怀疑以该公司年收入20多亿的毛纺主营收入规模最多需要自由现金不超过5亿元,有十几亿现金怀疑涉嫌通过投资等方式流入股市或其它市场(如房市),这些资金真实用处并没有在上市公司账面上得到真实反映,名义上是“货币资金”,实质是“应收款”,亦即该公司仍涉嫌十几亿的地下占款未还,并根据其股价异动事实,笔者严重怀疑这些资金介入了其股价的操纵。
如果以上判断属实,则Y公司年收入20多亿、净利1亿左右的主营业绩的真实性也要大打折扣,因为这十几个亿账外资金运作产生的收益不得而知。
事实上,利用题材概念进行转投资转移巨额资金进行不法业务绝不仅仅是Y公司一家,笔者怀疑,有不少民企上市公司介入了这种炒作,其主要炒作题材就是高科技、金融、地产、新能源,Y公司投资的地产项目离奇转出怀疑也与此有关。在大牛市的背景下,上至监管层、下至投资者,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中,要高度关注上市公司转投资背后的财务阴谋:投资是假,转移资金是真。
作者单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一、隐匿入市资金手法透视
为了掩盖违规行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入市资金笔者认为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入市资金被隐匿,那么隐匿入市资金的方法有哪些呢?笔者构思了以下几种方法:
1.不走账: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但根本没有在上市公司账面体现,主要有几种手法:一是以上市公司名义债权融资,但实际使用人是关联方,上市公司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债务的增加,导致上市公司低报债务;二是截留上市公司资金,包括货款、劳务款等,上市公司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导致上市公司债权空挂;三是私下处置上市公司资产,将所得资金截留,包括出售存货、处置股权、转让无形资产、转让固定资产等,上市公司账面上没有反映被处置资产减少,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账实不符。
2.走账:即资金转移在上市公司账面得到体现,但已经过粉饰,主要手法有几种:一是隐匿关联方,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关联方占用资金不是清欠范围,所以控股股东及上市公司要想方设法将关联方占款非关联化,将债权挂在非关联方头上或潜在的关联方上;二是通过购买资产方式转移资金给关联方,包括购买原材料、购买厂房设备、对外投资等,这样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以掩盖关联方占款;三是通过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方式为关联方融资,这些银票直接或者间接开给关联方,关联方通过票据贴现之后取得资金,由于开具银票往往需要上市公司以现金作质押或以上市公司名义作担保,导致关联方间接或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二、隐匿入市资金侦查策略
在年报审计中,侦查隐匿的关联方入市资金,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手法:
1.加强对贷款卡信息的查询,获得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详细的贷款及担保资料。
2.对可疑的往来尤其是大额的资金往来,要合理怀疑其关联交易的可能性,对上市公司现金流进行重新梳理,通过对可疑现金流及可疑账户尤其是外埠存款账户的深入调查,包括要求银行重新出具对账单等,来识别潜在的关联方以及伪造现金链条。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资金链要有透彻认识,如果发现上市公司不断融资或现金余额持续下降,要注意现金流实际的流向。
3.高度关注银行承兑汇票背后可能存在的关联方入市资金问题。
4.加强资产清查。不管是否走账,由于隐匿关联方占款,往往导致上市公司其它相关资产减少,如现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典型表现是账面数高于实存数(差异部分就是隐匿入市资金形成的高风险资产)。审计人员对高现金、高存货、高投资、高固定资产、高无形资产现象要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首先要计算一个合理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余额,其次对比上市公司账面的余额,如果现金、存货、固定资产远远超过正常经营所需的规模,或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呈现非正常增长,就要注意是否将入市资金藏在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科目中。
三、隐匿入市资金侦查案例
(一)S公司涉嫌贷款炒股
S公司在2007年11月13日至16日连续四天涨停,一周上涨38.44%,列沪深两市涨幅榜第二,16日报收10.84元。这样的表现在当时的行情中还是极为少见的。该公司在连续三天涨停之后的“股票异常交易波动公告”称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事实,但该股仍然在16日又封涨停。
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农药与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尽管在业内享有"中国农药第一股"的美誉,但业绩平平,2007年截止第三季度每股收益只有4分钱,2004年、2005年、2006年每股收益分别只有3分、2分、8分,可以说这是一只挣扎在亏损边缘的垃圾股,尽管某大型集团2005年就入主了,但财大气粗的新东家并没有给这家上市公司带来真正的业绩实惠。
该公司近三年又一期主营收入及货币资金数据如下:
根据2007年半年报,该公司货币资金基本为自由现金,现在问题来了:该公司2007年现金增长与收入增长明显不协调。笔者追溯到2002年报,发现该公司2002年末货币资金为2.05亿元,该公司2002至2005年三年间货币资金一直在2亿至2.5亿元之间,根据笔者发现的现金舞弊规律,这些货币资金极可能已形成占用。有一点可以验证这个判断:2005年某大型集团入主时,媒体报道称S公司所在地国资委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之所以将S公司股份出手,主要是S集团包袱太重,拖累了上市公司,使其发展陷入困境。
2007年S公司现金急剧增加,半年报及第三季报给了不同的解释,根据半年报,导致现金余额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是贷款增加,但到了第三季报,现金余额急剧增加原因又变成经营净现金流入增加。06年该公司经营净现金流也高达2.4亿元,而前两年这个数分别只有0.81亿元及0.6亿元,尤其是2007年第三报,一个季度经营净现金流高达近亿元,非常反常。
从账面上看,该公司近两年现金流充裕,有巨额的闲置现金。但该公司大股东大部分股权已质押或冻结,截止2007半年报,该公司仍有1200万元逾期贷款。K线图显示该股今年已经多次出现连续涨停和跌停,非常活跃。该公司高层包括董事长及总经理在内的多位董事、监事、高管在2007年上半年全部抛售持有股份,其中有一位董事还涉嫌非法买卖本公司股票(六个月之内买入又卖出)。该公司在2006年度业绩平平的前提下,进行十转十的高转股利润分配,有配合庄家炒作之嫌。综上分析,笔者怀疑S公司有巨额资金流入股市,而且涉嫌贷款炒股。
(二)Y公司高资金陷阱
Y公司是一家一直很有争议的毛纺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周刊》曾两次刊文质疑其资金流向不明,主流媒体也对其太阳能投资持怀疑态度。事实上,笔者一直怀疑少数上市公司利用转投资以转移资金并涉嫌自炒股票,Y公司就有这种财务阴谋的重大嫌疑。
其实如果Y公司造假事实成立,则其造假手法非常低劣。截止2007年第3季报末,该公司竟然有高达20.14亿元货币资金,而该公司资产总额只有52.31亿元,Y公司一直以来以毛纺为主业,公司主业在整个行业不景气背景下其业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可该公司竟然有如此巨额的现金,简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其近三年一期的现金流量:
该公司不是一家房地产企业,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呈现明显的房地产的属性,经营性现金流大起大落,最反常的是,经营性现金流与融资性现金流不协调,如04、07年经营性净现金有巨额的净流入,但同时融资性现金流也有巨额的净流入,2007年第三季报更是反常,该公司07年中报末货币资金余额已高达14.67亿元,可是第三季报短期借款由12亿增加到18亿元,而且根据判断该公司第三季报末的20亿货币资金基本为自由现金,Y公司为何要持如此巨额的自由现金呢?要知道,Y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也只有1.29元,该公司20亿的银行借款(含应付票据1.8亿元)年利息支出也有1个多亿,而且该公司大股东某集团的股权一直在质押,这说明其资金也不宽裕,为何却舍得在该公司账面上放置如此巨额的现金?有一个理由或许可以解释,这就是该公司投资宁夏一个多晶硅项目,首期投资15亿元,持有该项目65%股权。但该项目近期需要这么多资金吗?公司投资已经通过在建工程及预付账款反映,该项目存在还是难以解释巨额的闲置资金。
也许一个理由更能解释这种现象,这20亿资金并不完全存在,至少在相当部分是虚构的。Y公司近年来资金流动严重异常,支付与收到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发生额巨大,笔者怀疑以该公司年收入20多亿的毛纺主营收入规模最多需要自由现金不超过5亿元,有十几亿现金怀疑涉嫌通过投资等方式流入股市或其它市场(如房市),这些资金真实用处并没有在上市公司账面上得到真实反映,名义上是“货币资金”,实质是“应收款”,亦即该公司仍涉嫌十几亿的地下占款未还,并根据其股价异动事实,笔者严重怀疑这些资金介入了其股价的操纵。
如果以上判断属实,则Y公司年收入20多亿、净利1亿左右的主营业绩的真实性也要大打折扣,因为这十几个亿账外资金运作产生的收益不得而知。
事实上,利用题材概念进行转投资转移巨额资金进行不法业务绝不仅仅是Y公司一家,笔者怀疑,有不少民企上市公司介入了这种炒作,其主要炒作题材就是高科技、金融、地产、新能源,Y公司投资的地产项目离奇转出怀疑也与此有关。在大牛市的背景下,上至监管层、下至投资者,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中,要高度关注上市公司转投资背后的财务阴谋:投资是假,转移资金是真。
作者单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