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傲不等于粗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名篇,文童幽默风趣,读者令人忍俊不禁,其中,解读白鹅的“高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执教时,遭遇了学生对白鹅“高傲”的出乎意料的解读,在处理时陷入了尴尬。请看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说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当作者抱着这个雪白的大鸟回家时,它——
  生: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
  师:是啊。伸长了脖子,它在看什么呢?
  生1:它在看周围的环境,这里以后就是它生活的地方了。
  生2:它在看有没有它不喜欢的动物,时刻准备着捍卫自己的领地。
  师:那它左顾右盼,又在看什么呢?
  生1:看看谁比较具有威胁性,可以先下手为强,先咬一口再说。
  
  [片段二]
  师:鹅的叫声也很高傲,你找到相应的词了吗?
  生: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高叫的声音绝不亚于“狂吠”。
  师:这只高傲的鹅,在叫什么呀?我们来做一做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说:“_______”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像说:“_______”
  生:见到生客进来,它必然厉声叫嚣,仿佛大声训斥别人似的,表现它的威严。远处有人走动,也没惹着它,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吠,好像责备别人打扰了它的安宁。
  师:体会得不错。如果鹅也会说汉语的话,你们猜猜,它会说什么?
  生:见到生客,它会大声训斥说:“你是谁?为什么不通报一声就进来?没礼貌的家伙!”
  
  案例剖析
  
  1 原因探寻
  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感悟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教师们一直在寻找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如品读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等等。在追求技巧精湛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文本解读背后的文本思想感情与学生思想感情脱节的问题。
  何为情感脱节?就是指学生通过感悟,实际获得的情感体验与文本所蕴舍的情感相差太远,甚至背道而驰。在教学片段一中,有学生说:“看看谁比较具有威胁性,可以先下手为强,先咬一口再说……”觉得这只白鹅不够有风度,倒像是一只四处找茬的坏蛋,颇有些“小混混”的味道。在教学片段二中。学生想象说:“滚,滚远点,这里不欢迎你!”“可恶的家伙,打扰我休息,你不想活了,滚,滚开点!”这样的回答赢得了其他同学的笑声,颇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如果不细究,这样的回答似乎也无伤大雅,但如果细心回顾文本。你会发现,《白鹅》中作者描述到白鹅的叫声是为了说明白鹅的高傲和尽职,而学生的回答却让这只白鹅显得很粗野,也丝毫不见了它的尽职。这样的回答不仅失去了笔者原本设计这一拓展环节的意图,也让学生与文本越走越远。
  
  2 矫治策略
  (1)胸有成竹。首先,我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之前明白什么是“高傲”。“高傲”不等于粗野,它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是一种让人见而肃然起敬的内涵。然后,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以最快的速度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属于“高傲”的范畴。如教学片段一中,当学生说“先咬一口再说”时,我就应该马上在心里做出判断,这不属于“高傲”的范畴。这样,才能为引导做好基础。
  (2)及时制止。做出判断之后,还要将“高傲”等于“粗野”的回答消灭于萌芽状态。例如教学片段一中,我就可以微笑着说:“这真是只粗野的白鹅,整天想着攻击对手,这样的白鹅还高傲吗?”学生就能马上明白这样的回答是不对的。和丰子恺爷爷的想法背道而驰了。那么,教学片段二中那些出人意料的回答也就不会出现了。
  (3)有效引导。有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中,由于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的不同,对于文本的解读很多时候也只能停留于表面,因此十分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以教学片段二为例子,如果第一个学生回答“滚,滚远点”时,我能够马上作出引导:“多不讲礼貌的白鹅啊,我可不喜欢这样的白鹅。”那么,后面的那么多回答也就不可能出现了。如果在制止这一萌芽的同时,我加以引导:“这些白鹅还能看家护院呢,听,有陌生人来的时候,它就给丰子恺爷爷报信了。”那么,学生的思路就会往白鹅“高傲又尽职”上面去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更理想了。
其他文献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教学方式作为每天师生对话的一种载体,对学生的影响自然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中所透视的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思想,无疑将为学生打开孕育精神的书本,推开启迪智慧的窗户。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路。为了让语文课堂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状况,我们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善于倾听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倾听,彼此间能加强沟通,也促进了解。新课标应运而生,一个新的富有时代性的词——倾听,赋予我们教师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    一、增强倾听的意识,在态度上重视  倾听,是侧耳而听,引申为用心细听。倾听是人们除“眼观”之外获取信息、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成语“耳熟能详”是告诉我们:听清了,听懂
“习作难,习作难,习作课上不开颜。”习作真的这么难吗?问题何在?如何面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喜爱、欢迎充满情趣并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以情为主线,紧扣学生心弦,给学生留有较广阔的情感空间。一个“情”字贯穿课堂,使学生成为体验课文情感的主人,使整堂课给人以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一、境中生情  师: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和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它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最近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落花生》一课浅谈我的几
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是每一位教师不断在思索、探求的课题。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来灵活分配,调整好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特别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  一、课初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一)读题质疑,激活探究兴趣  国标本小学语文的文题都有着言简意赅的鲜明特点,揭题时,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留白”来提问,这既可以训练学生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当然,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以课外辅导书为主的阅读领域,在小学阶段这个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奇石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活动准备    1 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奇石苑”,采访清江奇石村。  2 搜集家乡奇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赏奇石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长阳是块神奇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    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学校教育实施的渠道固然很多,但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