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名篇,文童幽默风趣,读者令人忍俊不禁,其中,解读白鹅的“高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执教时,遭遇了学生对白鹅“高傲”的出乎意料的解读,在处理时陷入了尴尬。请看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说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当作者抱着这个雪白的大鸟回家时,它——
生: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
师:是啊。伸长了脖子,它在看什么呢?
生1:它在看周围的环境,这里以后就是它生活的地方了。
生2:它在看有没有它不喜欢的动物,时刻准备着捍卫自己的领地。
师:那它左顾右盼,又在看什么呢?
生1:看看谁比较具有威胁性,可以先下手为强,先咬一口再说。
[片段二]
师:鹅的叫声也很高傲,你找到相应的词了吗?
生: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高叫的声音绝不亚于“狂吠”。
师:这只高傲的鹅,在叫什么呀?我们来做一做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说:“_______”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像说:“_______”
生:见到生客进来,它必然厉声叫嚣,仿佛大声训斥别人似的,表现它的威严。远处有人走动,也没惹着它,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吠,好像责备别人打扰了它的安宁。
师:体会得不错。如果鹅也会说汉语的话,你们猜猜,它会说什么?
生:见到生客,它会大声训斥说:“你是谁?为什么不通报一声就进来?没礼貌的家伙!”
案例剖析
1 原因探寻
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感悟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教师们一直在寻找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如品读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等等。在追求技巧精湛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文本解读背后的文本思想感情与学生思想感情脱节的问题。
何为情感脱节?就是指学生通过感悟,实际获得的情感体验与文本所蕴舍的情感相差太远,甚至背道而驰。在教学片段一中,有学生说:“看看谁比较具有威胁性,可以先下手为强,先咬一口再说……”觉得这只白鹅不够有风度,倒像是一只四处找茬的坏蛋,颇有些“小混混”的味道。在教学片段二中。学生想象说:“滚,滚远点,这里不欢迎你!”“可恶的家伙,打扰我休息,你不想活了,滚,滚开点!”这样的回答赢得了其他同学的笑声,颇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如果不细究,这样的回答似乎也无伤大雅,但如果细心回顾文本。你会发现,《白鹅》中作者描述到白鹅的叫声是为了说明白鹅的高傲和尽职,而学生的回答却让这只白鹅显得很粗野,也丝毫不见了它的尽职。这样的回答不仅失去了笔者原本设计这一拓展环节的意图,也让学生与文本越走越远。
2 矫治策略
(1)胸有成竹。首先,我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之前明白什么是“高傲”。“高傲”不等于粗野,它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是一种让人见而肃然起敬的内涵。然后,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以最快的速度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属于“高傲”的范畴。如教学片段一中,当学生说“先咬一口再说”时,我就应该马上在心里做出判断,这不属于“高傲”的范畴。这样,才能为引导做好基础。
(2)及时制止。做出判断之后,还要将“高傲”等于“粗野”的回答消灭于萌芽状态。例如教学片段一中,我就可以微笑着说:“这真是只粗野的白鹅,整天想着攻击对手,这样的白鹅还高傲吗?”学生就能马上明白这样的回答是不对的。和丰子恺爷爷的想法背道而驰了。那么,教学片段二中那些出人意料的回答也就不会出现了。
(3)有效引导。有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中,由于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的不同,对于文本的解读很多时候也只能停留于表面,因此十分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以教学片段二为例子,如果第一个学生回答“滚,滚远点”时,我能够马上作出引导:“多不讲礼貌的白鹅啊,我可不喜欢这样的白鹅。”那么,后面的那么多回答也就不可能出现了。如果在制止这一萌芽的同时,我加以引导:“这些白鹅还能看家护院呢,听,有陌生人来的时候,它就给丰子恺爷爷报信了。”那么,学生的思路就会往白鹅“高傲又尽职”上面去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更理想了。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说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当作者抱着这个雪白的大鸟回家时,它——
生: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
师:是啊。伸长了脖子,它在看什么呢?
生1:它在看周围的环境,这里以后就是它生活的地方了。
生2:它在看有没有它不喜欢的动物,时刻准备着捍卫自己的领地。
师:那它左顾右盼,又在看什么呢?
生1:看看谁比较具有威胁性,可以先下手为强,先咬一口再说。
[片段二]
师:鹅的叫声也很高傲,你找到相应的词了吗?
生: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高叫的声音绝不亚于“狂吠”。
师:这只高傲的鹅,在叫什么呀?我们来做一做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说:“_______”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像说:“_______”
生:见到生客进来,它必然厉声叫嚣,仿佛大声训斥别人似的,表现它的威严。远处有人走动,也没惹着它,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吠,好像责备别人打扰了它的安宁。
师:体会得不错。如果鹅也会说汉语的话,你们猜猜,它会说什么?
生:见到生客,它会大声训斥说:“你是谁?为什么不通报一声就进来?没礼貌的家伙!”
案例剖析
1 原因探寻
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感悟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教师们一直在寻找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如品读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等等。在追求技巧精湛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文本解读背后的文本思想感情与学生思想感情脱节的问题。
何为情感脱节?就是指学生通过感悟,实际获得的情感体验与文本所蕴舍的情感相差太远,甚至背道而驰。在教学片段一中,有学生说:“看看谁比较具有威胁性,可以先下手为强,先咬一口再说……”觉得这只白鹅不够有风度,倒像是一只四处找茬的坏蛋,颇有些“小混混”的味道。在教学片段二中。学生想象说:“滚,滚远点,这里不欢迎你!”“可恶的家伙,打扰我休息,你不想活了,滚,滚开点!”这样的回答赢得了其他同学的笑声,颇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如果不细究,这样的回答似乎也无伤大雅,但如果细心回顾文本。你会发现,《白鹅》中作者描述到白鹅的叫声是为了说明白鹅的高傲和尽职,而学生的回答却让这只白鹅显得很粗野,也丝毫不见了它的尽职。这样的回答不仅失去了笔者原本设计这一拓展环节的意图,也让学生与文本越走越远。
2 矫治策略
(1)胸有成竹。首先,我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之前明白什么是“高傲”。“高傲”不等于粗野,它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是一种让人见而肃然起敬的内涵。然后,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以最快的速度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属于“高傲”的范畴。如教学片段一中,当学生说“先咬一口再说”时,我就应该马上在心里做出判断,这不属于“高傲”的范畴。这样,才能为引导做好基础。
(2)及时制止。做出判断之后,还要将“高傲”等于“粗野”的回答消灭于萌芽状态。例如教学片段一中,我就可以微笑着说:“这真是只粗野的白鹅,整天想着攻击对手,这样的白鹅还高傲吗?”学生就能马上明白这样的回答是不对的。和丰子恺爷爷的想法背道而驰了。那么,教学片段二中那些出人意料的回答也就不会出现了。
(3)有效引导。有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中,由于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的不同,对于文本的解读很多时候也只能停留于表面,因此十分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以教学片段二为例子,如果第一个学生回答“滚,滚远点”时,我能够马上作出引导:“多不讲礼貌的白鹅啊,我可不喜欢这样的白鹅。”那么,后面的那么多回答也就不可能出现了。如果在制止这一萌芽的同时,我加以引导:“这些白鹅还能看家护院呢,听,有陌生人来的时候,它就给丰子恺爷爷报信了。”那么,学生的思路就会往白鹅“高傲又尽职”上面去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更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