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中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现状及原因,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对策。期望对高职院校的教与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岗位需求却在减少,也就是说,就业竞争在逐年加剧。有数据分析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这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将加入下一年或者下两年的就业人群中。综合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案例思考
2020年五年一贯制专业200多名学生毕业,学生从实习开始,工作热情很高,并且积极表现,但是工作中会有很多不如意,学生的积极性有所转变,逐渐会对工作有抵触情绪。学生们就业意愿不强,个别家长对待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学生们生活安逸,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工作中我联系实习单位帮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信息,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找工作。电话联系家长让告知现在就业的严峻性。虽然初次就业率很低,但是经过和家长或学生多次沟通,最终升学6人,入伍1人,网上签约30人,劳动合同150人,灵活就业20人,基本完成就业率。
二、案例分析
1、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有的学生说“只要是人来了,闭着眼睛答题都能考上”,当然这是学生的一句玩笑话,但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对于学生来讲有多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造成这些学生由于初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平时学习习惯不好,造成上学期间旷课、不听课等现象,毕业时就业意识淡薄,最后导致无法就业。
2、专业知识能力不强
部分学生由于习惯养成不好,造成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毕业后很难求得一份心仪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很难胜任,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改行开始做别的工作或者无业,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
3、实践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能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由于课程安排问题和学生自身问题,部分学生甚至直接从学校进入工作岗位,没有经过实习环節。部分学生的学校为其安排了实习,却由于自身一些原因投机取巧、应付了事,通过一些途径拿到实习证明,本人却不在实习单位实习,造成部分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领域了解甚少,造成就业困难。
4、缺乏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许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是高技能型人才,理应获得高报酬。这种自我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无形中抬高了自己就业的门槛,造成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导致了就业难。
5、就业意识薄弱
自从来到高等职业院校工作后,本人对这一点感触最为深刻,到了毕业季,学生不出去找工作,反而在寝室打游戏等,每次学校举办双选会都需要辅导员去学生寝室叫学生出来参加。就业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被动就业势必造成就业率低,最后形成就业难的局面。
6、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很多学生都是根据学校的宣传和父母的观点,自己没有主见,到了学校后发现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造成兴趣的缺失,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工作。职业方向的选择不够明确,使得学生价值观模糊,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学生本人茫然,导致毕业时就业意识不强,造成就业难。
三、解决方案
1、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很多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嫌弃工作不好、待遇太低等。辅导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入职的待遇低并不意味着一直待遇低。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等多方面原因,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比本科低。辅导员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合理定位的能力。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分数普遍低一些,导致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整体素质低下,这就要求学生本人在大学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学生上学后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导致人生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以后应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努力。因此,辅导员要协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才有动力,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
四、经验与启示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择业观、职业道德、就业心理素质等问题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因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引起的思想教育新特点和新规律,寻求新的有效内容、途径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根本上说,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认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只有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邓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创新实践[J].价值工程,2014(10):295-296.
[2]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1):172-174.
[3]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1):98-99.
(淄博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岗位需求却在减少,也就是说,就业竞争在逐年加剧。有数据分析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这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将加入下一年或者下两年的就业人群中。综合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案例思考
2020年五年一贯制专业200多名学生毕业,学生从实习开始,工作热情很高,并且积极表现,但是工作中会有很多不如意,学生的积极性有所转变,逐渐会对工作有抵触情绪。学生们就业意愿不强,个别家长对待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学生们生活安逸,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工作中我联系实习单位帮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信息,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找工作。电话联系家长让告知现在就业的严峻性。虽然初次就业率很低,但是经过和家长或学生多次沟通,最终升学6人,入伍1人,网上签约30人,劳动合同150人,灵活就业20人,基本完成就业率。
二、案例分析
1、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有的学生说“只要是人来了,闭着眼睛答题都能考上”,当然这是学生的一句玩笑话,但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对于学生来讲有多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造成这些学生由于初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平时学习习惯不好,造成上学期间旷课、不听课等现象,毕业时就业意识淡薄,最后导致无法就业。
2、专业知识能力不强
部分学生由于习惯养成不好,造成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毕业后很难求得一份心仪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很难胜任,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改行开始做别的工作或者无业,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
3、实践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能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由于课程安排问题和学生自身问题,部分学生甚至直接从学校进入工作岗位,没有经过实习环節。部分学生的学校为其安排了实习,却由于自身一些原因投机取巧、应付了事,通过一些途径拿到实习证明,本人却不在实习单位实习,造成部分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领域了解甚少,造成就业困难。
4、缺乏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许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是高技能型人才,理应获得高报酬。这种自我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无形中抬高了自己就业的门槛,造成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导致了就业难。
5、就业意识薄弱
自从来到高等职业院校工作后,本人对这一点感触最为深刻,到了毕业季,学生不出去找工作,反而在寝室打游戏等,每次学校举办双选会都需要辅导员去学生寝室叫学生出来参加。就业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被动就业势必造成就业率低,最后形成就业难的局面。
6、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很多学生都是根据学校的宣传和父母的观点,自己没有主见,到了学校后发现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造成兴趣的缺失,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工作。职业方向的选择不够明确,使得学生价值观模糊,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学生本人茫然,导致毕业时就业意识不强,造成就业难。
三、解决方案
1、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很多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嫌弃工作不好、待遇太低等。辅导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入职的待遇低并不意味着一直待遇低。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等多方面原因,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比本科低。辅导员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合理定位的能力。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分数普遍低一些,导致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整体素质低下,这就要求学生本人在大学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学生上学后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导致人生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以后应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努力。因此,辅导员要协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才有动力,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
四、经验与启示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择业观、职业道德、就业心理素质等问题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因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引起的思想教育新特点和新规律,寻求新的有效内容、途径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根本上说,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认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只有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邓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创新实践[J].价值工程,2014(10):295-296.
[2]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1):172-174.
[3]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1):98-99.
(淄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