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沥青路面的施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工程设计、施工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诸如结构性破坏裂缝等多种沥青路面病害,本文根据作者的实际工程经验及长期对沥青路面的实际情况调查,介绍了公路沥青路面中常见的一些病害类型并且结合实例探讨了处理技术措施,以期对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处理技术;实例分析
1.背景
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施工工期短和养护简便等优点,使行车噪声低、平稳和舒适。但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的增多,加上由于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冰冻作用、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种沥青路面病害,如结构性破坏裂缝、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及水损害等等。
2.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
2.1路面的龟裂
公路沥青路面龟裂为一系列互相交叉连接的裂缝,将路面分为块度较小的裂块,通常块度小于20mm,大的也可以达到50mm。沥青路面的龟裂一般与荷载有关,通常发生在轮迹带处。龟裂程度比较轻微的路表面无变形,初期表现为一系列互相平行的细裂缝,相互交叉连接的裂缝少或没有;中等病害程度的龟裂裂块明显,缝较宽,无或轻微散落,或路表面有轻微变形,初期的平行裂缝逐渐发展为一系列交叉连接的裂缝;龟裂病害程度比较重时裂缝交叉连接,将路面分成清晰的裂块,裂块破碎,裂缝宽,散落严重,路表面变形明显。
首先沥青路面龟裂通常与荷载相关,超载重载以及路面结构本身的不足都可能造成龟裂;其次土基、基层局部压实不好,或者渗入的水造成水损坏,使局部结构强度不足,或者路面厚度不足等也会造成龟裂病害;最后路面是施工时的沥青含量过低、空隙率过高、沥青层厚度不足、沥青老化等也会造成沥青层容易开裂。对于局部龟裂,根据其病害的程度可以采用封层类处治,或表面复苏剂、部分深度修补、全深度修补等。对于大面积龟裂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结构性罩面、铣刨重铺、厂拌再生、重建等防治处理。
2.2路面车辙病害
车辙就是轮迹带纵向表面变形凹陷,常常伴有轮迹带两侧的隆起,雨后较深的车辙内可以积水,更容易看到。工程上一般分为1)非结构性车辙,就是通常在夏天路面高温,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下,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累积形成的车辙;2)构性车辙,就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沥青面层下软弱的路基或基层等各结构层的强度,形成永久性变形。根据工程经验深度h≤15mm为轻度车辙病害,15mm 2.3沥青路面的裂缝
沥青路面建成后,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導致路面强度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这里作者仅探讨一下网状裂缝,网裂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状开裂,它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缝,而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疲劳裂缝又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疲劳裂缝两种。
自下而上:通常以沥青层的层底拉应变、土基表面压应变、表面的剪应力作为设计评价指标,当沥青层的底拉应变大于极限拉伸应变时,路面将发生损坏,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疲劳破坏,主要是由于路面下部基层强度不足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太差层间粘结不好所造成的。2)自上而下,主要是路面施工的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较差,车辆的荷载直接作用,在轮子部位产生大的应力,导致路面产生开裂,路面沥青容易老化,极限拉伸应变不断减小而首先开裂。这就要从材料、配比、施工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2.4沥青路面其它病害
沥青路面还有水损害,冻胀和翻浆以及乏油等很多病害,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下面将结合实际工程列举一些病害情况和处理措施。
3.处理技术实例分析
3.1工程基本情况
某市中环路三期工程主体已经通车,目前仅剩余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尾留工程。由于去年的工程工期短,任务重,在沥青面层施工时,已进入低温季节。由于施工现场受温度影响,给沥青面层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沥青面层在低温环境下施工后,很快进入了冬歇期。经过一个冻融期作用,使原本在低温环境下完成的沥青路面,出现了诸如裂缝、松散、坑槽等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现象。现场的沥青路面主要存在裂缝、松散、坑槽三种病害现象,下面分别对此三种病害的成因及处理方式做简要介绍。
3.2横向裂缝的病害
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收缩引起的裂缝的主要原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材料。在去年沥青路面施工时,由于温度较低,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迅速下降,使沥青表面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针对上述裂缝现象,如裂缝宽度在3mm以下,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封堵。如缝宽在3mm以上,则需沿横缝两侧各10cm范围开槽,挖除沥青上面层,然后沿裂缝加铺玻璃格栅,而后在其周围及底面上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使玻璃格栅能够黏贴在底层上。继而采用细粒式(AC-10)热拌沥青混合料填补,填补高度应略高于原有地面高度,以保证压实效果。填补后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并采用热沥青灌缝封口。
3.3路面的坑槽病害
由于低温施工,使沥青路面形成离析、松散现象。经过车辆冲击荷载、轮胎吸附、春季冻融等多方面作用,使离析、松散现象进一步加剧,形成坑槽。
针对上述坑槽成因,一般可认为基层完好,不需要对基层特殊处理。仅对面层有坑槽的区域修补即可。首先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划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沿所划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次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坑槽底部与四周涂满),填入沥青混合料(AC-10)并整平。新填补的部分应略高于原路面;最后采用双钢轮压路机沿纵向碾压,第一遍往返静压,第二遍往返振压,以后反复静压,达到密实效果。如果坑槽较深(7cm以上),应将沥青混合料分两次摊铺和压实,压实完毕后对四周进行沥青灌缝封口,坑槽内有水时,先将坑槽内的积水清理干净,再用喷灯烤干。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南》,2003年.
[3]张登良.沥青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郝培文.沥青路面施工与维修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处理技术;实例分析
1.背景
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施工工期短和养护简便等优点,使行车噪声低、平稳和舒适。但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的增多,加上由于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冰冻作用、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种沥青路面病害,如结构性破坏裂缝、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及水损害等等。
2.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
2.1路面的龟裂
公路沥青路面龟裂为一系列互相交叉连接的裂缝,将路面分为块度较小的裂块,通常块度小于20mm,大的也可以达到50mm。沥青路面的龟裂一般与荷载有关,通常发生在轮迹带处。龟裂程度比较轻微的路表面无变形,初期表现为一系列互相平行的细裂缝,相互交叉连接的裂缝少或没有;中等病害程度的龟裂裂块明显,缝较宽,无或轻微散落,或路表面有轻微变形,初期的平行裂缝逐渐发展为一系列交叉连接的裂缝;龟裂病害程度比较重时裂缝交叉连接,将路面分成清晰的裂块,裂块破碎,裂缝宽,散落严重,路表面变形明显。
首先沥青路面龟裂通常与荷载相关,超载重载以及路面结构本身的不足都可能造成龟裂;其次土基、基层局部压实不好,或者渗入的水造成水损坏,使局部结构强度不足,或者路面厚度不足等也会造成龟裂病害;最后路面是施工时的沥青含量过低、空隙率过高、沥青层厚度不足、沥青老化等也会造成沥青层容易开裂。对于局部龟裂,根据其病害的程度可以采用封层类处治,或表面复苏剂、部分深度修补、全深度修补等。对于大面积龟裂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结构性罩面、铣刨重铺、厂拌再生、重建等防治处理。
2.2路面车辙病害
车辙就是轮迹带纵向表面变形凹陷,常常伴有轮迹带两侧的隆起,雨后较深的车辙内可以积水,更容易看到。工程上一般分为1)非结构性车辙,就是通常在夏天路面高温,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下,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累积形成的车辙;2)构性车辙,就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沥青面层下软弱的路基或基层等各结构层的强度,形成永久性变形。根据工程经验深度h≤15mm为轻度车辙病害,15mm
沥青路面建成后,都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初期产生的裂缝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基本上没有影响,但随着表面雨水的侵入,導致路面强度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使沥青路面产生结构性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裂缝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这里作者仅探讨一下网状裂缝,网裂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状开裂,它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缝,而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疲劳裂缝又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疲劳裂缝两种。
自下而上:通常以沥青层的层底拉应变、土基表面压应变、表面的剪应力作为设计评价指标,当沥青层的底拉应变大于极限拉伸应变时,路面将发生损坏,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疲劳破坏,主要是由于路面下部基层强度不足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太差层间粘结不好所造成的。2)自上而下,主要是路面施工的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较差,车辆的荷载直接作用,在轮子部位产生大的应力,导致路面产生开裂,路面沥青容易老化,极限拉伸应变不断减小而首先开裂。这就要从材料、配比、施工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2.4沥青路面其它病害
沥青路面还有水损害,冻胀和翻浆以及乏油等很多病害,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下面将结合实际工程列举一些病害情况和处理措施。
3.处理技术实例分析
3.1工程基本情况
某市中环路三期工程主体已经通车,目前仅剩余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尾留工程。由于去年的工程工期短,任务重,在沥青面层施工时,已进入低温季节。由于施工现场受温度影响,给沥青面层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沥青面层在低温环境下施工后,很快进入了冬歇期。经过一个冻融期作用,使原本在低温环境下完成的沥青路面,出现了诸如裂缝、松散、坑槽等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现象。现场的沥青路面主要存在裂缝、松散、坑槽三种病害现象,下面分别对此三种病害的成因及处理方式做简要介绍。
3.2横向裂缝的病害
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收缩引起的裂缝的主要原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材料。在去年沥青路面施工时,由于温度较低,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迅速下降,使沥青表面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针对上述裂缝现象,如裂缝宽度在3mm以下,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封堵。如缝宽在3mm以上,则需沿横缝两侧各10cm范围开槽,挖除沥青上面层,然后沿裂缝加铺玻璃格栅,而后在其周围及底面上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使玻璃格栅能够黏贴在底层上。继而采用细粒式(AC-10)热拌沥青混合料填补,填补高度应略高于原有地面高度,以保证压实效果。填补后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并采用热沥青灌缝封口。
3.3路面的坑槽病害
由于低温施工,使沥青路面形成离析、松散现象。经过车辆冲击荷载、轮胎吸附、春季冻融等多方面作用,使离析、松散现象进一步加剧,形成坑槽。
针对上述坑槽成因,一般可认为基层完好,不需要对基层特殊处理。仅对面层有坑槽的区域修补即可。首先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划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沿所划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次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坑槽底部与四周涂满),填入沥青混合料(AC-10)并整平。新填补的部分应略高于原路面;最后采用双钢轮压路机沿纵向碾压,第一遍往返静压,第二遍往返振压,以后反复静压,达到密实效果。如果坑槽较深(7cm以上),应将沥青混合料分两次摊铺和压实,压实完毕后对四周进行沥青灌缝封口,坑槽内有水时,先将坑槽内的积水清理干净,再用喷灯烤干。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南》,2003年.
[3]张登良.沥青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郝培文.沥青路面施工与维修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