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次函數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基础。同时,一次函数在生活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它作为重点难点来讲,把基础打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应用好数形结合是学好一次函数的关键。
关键词: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
一次函数是函数学习的基础,掌握一次函数的意义、特点、应用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到一次函数,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都感觉比较难,而对于教师来说,也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学,其实学好函数并不难,只要应用好数形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例如在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函数图象及性质时,利用列表、描点、连线三步骤画出一次函数图象,观察分析函数图象,易于发现函数的某些性质,同时也可求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有利于对函数关系式的更深层次的理性理解。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与k、b的符号关系: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b的符号关系并非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观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发现的:
画几个k相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及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观察它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如:
(1)y=2x,y=2x+1,y=2x-1。
(2)y=-x,y=-x+1,y=-x-1。
观察图象学生不难看出k、b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当k相同时,函数图象是平行的;当b相同时,函数图像交与y轴上的同一点,且也可观察到:
当k>0时,图象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y随x的减小而减小。
当k<0时,图象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y随x的减小而增大。
那么如何用数来解释这个形呢?可用画图象的步骤去验证:当k>0时,x>0则y>0,所以点的坐标为(+,+);x<0则y<0,点的坐标为(-,-);所以图象过一、三象限,自左向右画图象时图象呈上升趋势,因此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y随x的减小而减小。
同理,当k<0时,x>0则y<0,点的坐标为(+,-);x<0则y>0,点的坐标为(-,+);所以图象过二、四象限,自左向右画图象时图象呈下降趋势,因此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y随x的减小而增大。
函数y=kx+b中当x=0时y=b,而点(0,b)在y轴上,由此可知b决定着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当b>0时,交于轴的正半轴;当b<0时,交于y轴的负半轴。反之,由图像与y轴的交点位置也可以求b的值。这正是数与形的结合,由形解数,由数到形。
所以函数y=kx+b中,当k>0时,直线呈上升趋势,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y随x的减小而减小;且当b>0时,直线交y轴的正半轴,因此函数图象只能过一、二、三象限;当b<0时,直线交y轴的负半轴,因此图象过一、三、四象限。当k<0时,直线呈下降趋势,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y隨x的减小而增大;且当b>0时,直线交y轴的正半轴,因此图象只能过一、二、四象限;当b<0时,直线交y轴的负半轴,因此图象过二、三、四象限。
由此可知K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b决定直线与y轴的交点位置:
在直线y1=k1x+b1与直线y2=k2x+b2中。
当k1=k2,b1≠b2时,直线y1=k1x+b1与直线y2=k2x+b2平行。
当k1≠k2,b1=b2时,直线y1=k1x+b1与直线y2=k2x+b2相交于(0,b)。
由k、b的值可以确定直线的位置,反之给出函数图像也可以判断出k、b的符号及b的值。数与形的结合在这里尤其重要。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学生可以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很好的掌握这个性质。这些知识都必须熟练掌握,因为它是解决问题的依据,而通过图象来进行识记是不容易忘记的。
总之,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借助“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对数学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性的数学加工,使不等式、方程等知识与一次函数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一定要养成数形结合的思考习惯,把函数和图象结合起来思考,互相衬托,互相解释,互相补充。这样才能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知识掌握的牢固,久经推敲。当然要达到将数形结合灵活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平时多进行一些渗透,只有在点滴的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逐步学会看数想形、看形想数,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
关键词: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
一次函数是函数学习的基础,掌握一次函数的意义、特点、应用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到一次函数,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都感觉比较难,而对于教师来说,也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学,其实学好函数并不难,只要应用好数形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例如在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函数图象及性质时,利用列表、描点、连线三步骤画出一次函数图象,观察分析函数图象,易于发现函数的某些性质,同时也可求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有利于对函数关系式的更深层次的理性理解。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与k、b的符号关系: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b的符号关系并非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观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发现的:
画几个k相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及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观察它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如:
(1)y=2x,y=2x+1,y=2x-1。
(2)y=-x,y=-x+1,y=-x-1。
观察图象学生不难看出k、b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当k相同时,函数图象是平行的;当b相同时,函数图像交与y轴上的同一点,且也可观察到:
当k>0时,图象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y随x的减小而减小。
当k<0时,图象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y随x的减小而增大。
那么如何用数来解释这个形呢?可用画图象的步骤去验证:当k>0时,x>0则y>0,所以点的坐标为(+,+);x<0则y<0,点的坐标为(-,-);所以图象过一、三象限,自左向右画图象时图象呈上升趋势,因此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y随x的减小而减小。
同理,当k<0时,x>0则y<0,点的坐标为(+,-);x<0则y>0,点的坐标为(-,+);所以图象过二、四象限,自左向右画图象时图象呈下降趋势,因此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y随x的减小而增大。
函数y=kx+b中当x=0时y=b,而点(0,b)在y轴上,由此可知b决定着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当b>0时,交于轴的正半轴;当b<0时,交于y轴的负半轴。反之,由图像与y轴的交点位置也可以求b的值。这正是数与形的结合,由形解数,由数到形。
所以函数y=kx+b中,当k>0时,直线呈上升趋势,y随x的增大而增大,反之y随x的减小而减小;且当b>0时,直线交y轴的正半轴,因此函数图象只能过一、二、三象限;当b<0时,直线交y轴的负半轴,因此图象过一、三、四象限。当k<0时,直线呈下降趋势,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反之y隨x的减小而增大;且当b>0时,直线交y轴的正半轴,因此图象只能过一、二、四象限;当b<0时,直线交y轴的负半轴,因此图象过二、三、四象限。
由此可知K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b决定直线与y轴的交点位置:
在直线y1=k1x+b1与直线y2=k2x+b2中。
当k1=k2,b1≠b2时,直线y1=k1x+b1与直线y2=k2x+b2平行。
当k1≠k2,b1=b2时,直线y1=k1x+b1与直线y2=k2x+b2相交于(0,b)。
由k、b的值可以确定直线的位置,反之给出函数图像也可以判断出k、b的符号及b的值。数与形的结合在这里尤其重要。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学生可以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很好的掌握这个性质。这些知识都必须熟练掌握,因为它是解决问题的依据,而通过图象来进行识记是不容易忘记的。
总之,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借助“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对数学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性的数学加工,使不等式、方程等知识与一次函数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一定要养成数形结合的思考习惯,把函数和图象结合起来思考,互相衬托,互相解释,互相补充。这样才能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知识掌握的牢固,久经推敲。当然要达到将数形结合灵活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平时多进行一些渗透,只有在点滴的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逐步学会看数想形、看形想数,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