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的啥利.波特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q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有前不久热映的《盗梦空间》,当我对《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上)的期待落实时,感觉有些失落。
  的确,新片中的许多情节都与《盗梦空间》形同姊妹。且不说哈利睡梦中经常出现的幻影、符咒,像极了《盗梦空间》的表现手法,就连《盗梦空间》中潜入梦境推动情节发展的“变身潜伏”叙事方式,也可在《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中寻出踪迹。在哈利、罗恩、赫敏逃离伏地魔追杀的途中,那一幕幕瞬间切换的场景,简直就是《盗梦空间》的续演。三人一边“移形幻影”变换栖身之所,一边找寻击溃伏地魔的魂器的方法,这期间固然少不了各类新奇的小魔法作为调剂,可每当他们瞬间逃离后,都会像《盗梦空间》里那样,一个个分散躺在全新场景之中,然后哈利一脸茫然地爬起,不远处他的朋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这些有意制造出来的“意外’’场景有繁华的伦敦街区,有人迹罕至的山谷、丛林、冰天雪地,还有碧浪沙滩。不禁让人顿生疑窦,他们究竟在度假旅行还是在亡命天涯?还有,每一次哈利的死里逃生都是以朋友们的生命作为代价,哈利的生命价值在影片中被无限地放大了,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只要哈利活着死亡的游戏就不会结束,流血、牺牲是伴随他成长的必要条件。不知道影片《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下)会如何收场,可有一点毋庸置疑,他与伏地魔的大战必将引发更多的伤亡,哈利从中又会学到什么呢?为友人报仇,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抑或是如《盗梦空间》中的男主角,永远游离在意识的边界,在拯救自身中丧失自我?
  除了在叙事手法、情节安排上,《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与之前的《盗梦空间》有很大的类似外,角色设定方面,也可找到雷同之处。哈利的神情失却了童真,有些阴郁的味道,这点很像莱昂纳多在《盗梦空间》中对角色的演绎。他标志性的黑框眼镜,不再像儿时戴着时那般地可爱、俏皮、“我见犹怜”了,他与小精灵多比之间的会话,也不再像前几部那样的妙趣横生,机敏睿智。长大成熟的哈利有些呆板、偏执、暴躁,他的每一句台词都是直来直去,目的性强,毫无幽默感。也许,17岁的哈利·波特性格中兼有了成年人的特点,那种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特有的羞涩腼腆已为木讷、深邃所遮蔽?还有我一直最喜欢的罗恩,他的观众缘一向极好,因其为人单纯、憨厚、不设心机可是在这一部里,竞活脱脱变成了一个自私、善妒的冒失鬼,偶尔流露出的可爱,也掺杂着愚蠢的味道。他在逃命途中居然义正词严地抛弃波特,还试图劝赫敏同他一起离去,他之后的回头多少有些做作的成分,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在有意考察人性善的边界?若真是这样,我想她是成功了,一个没头脑的菩者往往禁不起困苦与压力的考验:赫敏在此部影片中个性变化不大,她还是那么的机敏、自信、逻辑严密、考虑周全,是三个人中魔法血统最不纯正、但却最为努力上进的优等生。可是,她的麻瓜身份让她经常若有所失、惶恐不安,她的未雨绸缪也更多的是基于生存上的考虑,此片中她已然成为了哈利的贴身女管家,罗恩的特别女看护,她可以随机应变地帮朋友搞定一切,可唯独在关键时刻救不了自己。其实这一点跟《盗梦空间》中角色的设定很像,剧中的男子在天才的禀赋下兼具了人性中“贪”与“蟒”,而女主人公则是理想与完美的化身,她既可以辅助男性完成预定的任务,又兼具了掌控整个局面的非凡胆识。影片的看点是否也在于此呢?至少这样无独有偶的安排不会是异想天开的吧。
  看到后半部,我还是不得不为罗琳女士编故事的水准折服,她的关于死亡圣器的故事,着实让我细细味道了一番。故事是说三个兄弟赶路至黄昏,遇到一条无法跨越的河,于是用魔法造了一座桥,这让死神很不高兴,因为之前冒险渡河的人都被死神掳走了生命。死神不甘心白白让他们死里逃生,便狡猾地说自己佩服他们的本事,答应给他们每人想要的东西,于是大哥要了一根战无不胜的魔杖,二哥要了一个能够召回死去的人的宝石,三弟要了一个能够让死神找不到自己从而顺利离开这里的隐身衣。这三件器物被称作“死亡圣器”,结果大哥因得了威力无比的魔杖而被人谋害,二哥因自己心爱的女人伤心欲绝,结果殉情而死,只有三弟虽一直为死神所追寻,却由于隐身衣的庇护,平平安安活到很老,临了他将隐身衣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快快乐乐地跟随死神而去了。这个故事表面上好像劝人要拥有一颗谦卑的心,言外之意则是,我们总是要到死神那里去报到的,只是或早、或晚而已。让我们再往深里想,不论选择为荣誉而死、因爱而亡或卑微到老,本身都无可指摘,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选择之中吗?可是这个寓言,并不能让人对影片产生更好的观感,看电影并不是听故事,再漂亮的动漫叙述也不会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打动人心。还记得,在观看《盗梦空间》时,整个人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在精彩剧情的带动下不断将思考延伸,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思也未尽。所以在讲故事方面,《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又略逊《盗梦空间》一筹。
其他文献
为反击美国议会通过的与俄人权问题捆绑的制裁法案《马格尼茨基法案》,2012年12月28日,普京签署了禁止美国公民收养俄罗斯孤儿的《季马·雅科夫列夫法》。继此之后,2013年2月21日俄罗斯家长联合会和数十个家长组织上书普京,要求禁止所有外国人收养俄罗斯孤儿。他们认为仅仅剥夺美国人的领养权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美国人依然通过第三国领养俄罗斯孤儿。这封联名信能否顺利到达俄总统普京手中,该请愿是否会对俄罗
意外发现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在陕西省公安厅下属的一个收容所的一个基建工地上,工人们在挖地基时,在距地表大约0.8米处,挖出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工人们打开盖子,发现里面竟然装满金杯银碗。在陶瓮的西侧,还有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里面也装满金银器物。  收容所负责人立即将这一重大发现报告给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随即派考古人员前往那里进行勘查,结果在
《窃听风暴》这部德国影片假借东德秘密警察维斯特上尉一双冷峻犀利的眼睛,洞察了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的黑夜,生活在东德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黎明前的挣扎,而最终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理防线的溃败,导致了整个物理意义上柏林墙以势不可挡的局势真正倒塌。心理防线的溃败主要体现在两个灵魂人物身上,其一是维斯特上尉,而另一个则是该剧的悲剧式人物——克里斯塔·西兰德。  克里斯塔·西兰德作为当时笼罩着黑色极权主义的
1803年,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海军上将克鲁森施滕(1770--1846)组建了俄罗斯第一个环球考察队,率领“希望”号与“涅瓦”号两艘船即将启程环球考察时,需要有一位年轻有为、懂得航海的助手。上将找到正就学于彼得堡海军武备学堂的费多尔托尔斯泰,然而这样一件令人垂涎的差使却被20岁的托尔斯泰家族的小伙子拒绝了,拒绝的原因可能是小伙子淡泊名利,也可能是他已另有志向——献身艺术事业。  一年后,费多尔
“中世纪”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比昂多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一书中提出,此后,便被西方学术界沿用。与中世纪相对应的另一术语就是“文艺复兴”,这个词的最早提出者是乔治奥·瓦萨里,“复兴”即意味着文艺在中世纪已经死亡,有侍于复活。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中世纪的看法。可以说,从那时起,人们就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
时光倒退六十年,有一位俄罗斯侨民诗人,曾在天津生活了两年时光,他在音乐学院教授俄语。1952年离开天津,跟他的母亲一道,途经香港,乘轮船去了巴西,落脚于里约热内卢。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又高又瘦、其貌不扬的俄罗斯人,一边艰苦劳作,一边从事文学翻译,居然把老子的《道德经》和屈原的《离骚》,还有一些唐诗宋词名篇译成了俄文。  人心实在奇妙,说它小,仅容方寸,说它大,能包容世界。这位多年居住中国的俄罗斯侨民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是西方文明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变革与转折。君士坦丁(Constant Jne)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主,其宗教政策为基督教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其皈依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他对基督教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其成为基督教会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君士坦丁约于28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的那伊苏斯(Naissus,今日的尼什),父亲君士坦提乌斯(constantantius)
一个老头,一个惨淡的冬,一个孤单的背影,一段让人心酸的内心独自。他原以为自己对孩子们来说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他原以为轻轻的离开就是他一个平凡人的宿命。然而当他经过那个转角,拾起从天空中飘落的纸飞机,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笔记,听见孩子们唱着那首他们曾经一起唱过的歌,感受到他们小手挥舞的温暖……马修老师的这辈子算是知足了,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他在这个最平凡的岗位撒下了最不平凡的种子。在这
2006年被挪威命名为“易卜生年”,为纪念这位“现代戏剧之父”,挪威不惜斥巨资来强力打造这一纪念活动。100年前,挪威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巨匠,隆重地为其举行国葬。100年后,“易卜生年”纪念活动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挪威文化部决定在世界各地开展“易卜生年”的纪念活动并为此专门建立了官方网站,组织宣传报道“易卜生年”的各项活动。2006年“易卜生年”纪念活动主任本特恩·巴德松声称,挪威将
建十先生近年书学,渐归于风骨。余尝读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深自以为先生之书,乃渐近之。风骨二字,或分或合,孰主孰次,古来论述,未能一也。而余以为先生书法之风骨,在其艺术品格之清正端直、刚健不息处,在其书法面貌之风遒骨峻、清刚顿挫间,即如刘勰所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骨髓峻”、“风力遒”,“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等是也。  先生书法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