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研究”是一切基于学校、一切为了学校、一切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要保障教研活动的实在性,必须讲究一些小策略。
有实在目标
校本研究的实在目标是发展教师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一般地说,学校教师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面对日益紧迫的“课改”形势,教师们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学校也不可能要求全体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达到同一个水平。因此,要力求做到教研活动人人参与,各有收获。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一般教师上台阶,教研骨干出成果”的专业发展目标。教师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必然会一步一个台阶地攀升。
有清晰主线
“校本研究”常常以“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为主线。“课题研究”注重以校本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为研究方向。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成长与课题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顾我校研讨历程,大家感受颇深:有6位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有十几位教师成长为省、州、县骨干教师。在《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中,14位教师带领近1000名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反复实践,成立了百花文学社,开通百花文学社主题网站,编辑出版“个性化”习作集《启航》和《花韵》。辛勤的教师们在不眠之夜苦苦思索,在柳暗花明时茅塞顿开。辛苦换来了对新课程的体会和理解,收获着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校本培训”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学校坚持“一人培训大家受益”的原则,要求“走出去”的教师回校后上交汇报材料;在教师大会上汇报体会;上一节汇报课等。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到外地参加讲课、听课等活动,回校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学习精神,使在校的教师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有“与专家面对面”的欣喜与收获。从而,增加全校教师的信息量,达到“以会代训”的目的。
有梯级层面
校本研究首先要有序地进行好校内研究活动。学校不间断地安排青年教师讲公开课,骨干教师讲示范课,专家型教师讲引领课。讲课教师在课前给听课者分发教案,课后写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翔实填写“听课记录表”,帮助讲课教师总结亮点、找出缺点、提出建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我校定期举行“我与新课程同行”“我的教育故事”“我与网络教研同行”等专题宣讲活动,促使全校教师做教研的有心人,锻炼教师们追求会做、会写、会讲的“三会”目标。
第二个层面是与周边学校进行听课、评课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临近学校参加听课、议课活动,请周边学校领导、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议课,在大会上交流活动体会。我们还先后组织学校各科品牌教师“送教下乡”,参加全县“激趣导学”巡讲团,在各乡镇学校巡回讲课,不仅给更多的教师更大的舞台,而且很好地促进了校际之间教师的信息交流,促进城乡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
第三个层面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2007年春,恩施州教科所为全州小学教师开辟了“小教天空”这方平台,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观看“一周一课”课例,每逢周三周四晚上准时进入新浪UC,到“小教天空”网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热烈研讨,既表明自己对于“研讨课例”的观点,又谈论教学中的困惑和一些个性化的思考。
通过网络教研这种活动,教师们足不出户就与州内兄弟学校实现了资源共享,感受了学习提升的优越感。在活动中,教师们从心灵到教研水平再到电脑操作技术,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有细节管理
学校教科研工作头绪纷繁,如果只布置不管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不激发研讨兴趣,而强行要求大家参加活动更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通过“研究课”“展示课”提前申报,外出学习主动报名,课题研究自主参与、自主选题,大小活动及时记载等策略,调动教师们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科室提议,教研组讨论完善出台“优秀教研组”“教研能手”评选条件,平时活动量化记分,学期结束核算成绩,“举手见高低”,期末总结为“优秀教研组”授牌,为“教研能手”颁奖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改变了“要我教研”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我教研我进步”的“自助餐”研究模式。
有展示平台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学校一定得注重为师生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站和百花文学社主题网站,已经展示师生作品3000多件。无论是教师的论文、案例,还是学生的作文、数学日记、英语习作等,网上应有尽有,清晰可见。学校还有月月更新的百花长廊,半年更新的两块活动展牌等展示窗口,充分展示师生成果。同时,学校还收集了学生作品集1000多册,教师成果集10多册,使学校形成了校本研究读有教材、听有讲诵、赏有表演、看有展示的研讨规模。从而实现了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发展理念。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有实在目标
校本研究的实在目标是发展教师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一般地说,学校教师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面对日益紧迫的“课改”形势,教师们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学校也不可能要求全体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达到同一个水平。因此,要力求做到教研活动人人参与,各有收获。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一般教师上台阶,教研骨干出成果”的专业发展目标。教师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必然会一步一个台阶地攀升。
有清晰主线
“校本研究”常常以“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为主线。“课题研究”注重以校本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为研究方向。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成长与课题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顾我校研讨历程,大家感受颇深:有6位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有十几位教师成长为省、州、县骨干教师。在《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中,14位教师带领近1000名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反复实践,成立了百花文学社,开通百花文学社主题网站,编辑出版“个性化”习作集《启航》和《花韵》。辛勤的教师们在不眠之夜苦苦思索,在柳暗花明时茅塞顿开。辛苦换来了对新课程的体会和理解,收获着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校本培训”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学校坚持“一人培训大家受益”的原则,要求“走出去”的教师回校后上交汇报材料;在教师大会上汇报体会;上一节汇报课等。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到外地参加讲课、听课等活动,回校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学习精神,使在校的教师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有“与专家面对面”的欣喜与收获。从而,增加全校教师的信息量,达到“以会代训”的目的。
有梯级层面
校本研究首先要有序地进行好校内研究活动。学校不间断地安排青年教师讲公开课,骨干教师讲示范课,专家型教师讲引领课。讲课教师在课前给听课者分发教案,课后写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翔实填写“听课记录表”,帮助讲课教师总结亮点、找出缺点、提出建议,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我校定期举行“我与新课程同行”“我的教育故事”“我与网络教研同行”等专题宣讲活动,促使全校教师做教研的有心人,锻炼教师们追求会做、会写、会讲的“三会”目标。
第二个层面是与周边学校进行听课、评课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临近学校参加听课、议课活动,请周边学校领导、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议课,在大会上交流活动体会。我们还先后组织学校各科品牌教师“送教下乡”,参加全县“激趣导学”巡讲团,在各乡镇学校巡回讲课,不仅给更多的教师更大的舞台,而且很好地促进了校际之间教师的信息交流,促进城乡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
第三个层面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2007年春,恩施州教科所为全州小学教师开辟了“小教天空”这方平台,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观看“一周一课”课例,每逢周三周四晚上准时进入新浪UC,到“小教天空”网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热烈研讨,既表明自己对于“研讨课例”的观点,又谈论教学中的困惑和一些个性化的思考。
通过网络教研这种活动,教师们足不出户就与州内兄弟学校实现了资源共享,感受了学习提升的优越感。在活动中,教师们从心灵到教研水平再到电脑操作技术,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有细节管理
学校教科研工作头绪纷繁,如果只布置不管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不激发研讨兴趣,而强行要求大家参加活动更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通过“研究课”“展示课”提前申报,外出学习主动报名,课题研究自主参与、自主选题,大小活动及时记载等策略,调动教师们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科室提议,教研组讨论完善出台“优秀教研组”“教研能手”评选条件,平时活动量化记分,学期结束核算成绩,“举手见高低”,期末总结为“优秀教研组”授牌,为“教研能手”颁奖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改变了“要我教研”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我教研我进步”的“自助餐”研究模式。
有展示平台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学校一定得注重为师生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我们学校的校园网站和百花文学社主题网站,已经展示师生作品3000多件。无论是教师的论文、案例,还是学生的作文、数学日记、英语习作等,网上应有尽有,清晰可见。学校还有月月更新的百花长廊,半年更新的两块活动展牌等展示窗口,充分展示师生成果。同时,学校还收集了学生作品集1000多册,教师成果集10多册,使学校形成了校本研究读有教材、听有讲诵、赏有表演、看有展示的研讨规模。从而实现了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发展理念。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