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在“龙江最美人物(教师)”颁奖现场,一支特殊的电声乐队引人关注。
舞台上,小乐手们踩着鼓点,“带劲儿”地摇头、跺脚。随着镲片和鼓皮的震动、黑白键的轻快跳动,乐曲奔腾而出,时而铿锵震撼,时而细腻绵柔,表演技惊四座。
这就是国内第一支智障学生电声乐队——“笨小孩”乐队。
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些孩子有的连一句话都说不清,有的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算,甚至连他们的指导教师苗春风都没想到,音乐对他们的改变竟如此之大。
“让这些孩子学音乐,
不是对牛弹琴吗?”
1993年,22岁的苗春风从肇东师范学校特教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市育新学校实习,教授音乐课。
在这所接受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中,学生情况很复杂——有智力发育迟缓的,有患脑瘫的,有患自闭症的,还有存在精神问题的。大学期间,苗春风学习的主要是盲文、哑语,并没有接触过智力障碍方面的特殊课程。所以,当他第一次见到学生时就傻眼了:他们有的半张着嘴、流着口水愣愣地瞅着他,有的正在大喊大叫,有的在屋里乱跑……
他硬着头皮坐到脚踏琴前,张开十指,使劲儿按向琴键。令他惊奇的是,就在琴音响起的一瞬间,喧闹的教室突然静了下来,孩子们一个个歪着小脑瓜聆听着、感受着。一堂课下来,他发现很多孩子对节拍、旋律很有感觉。
下课了,孩子们雀跃般围着他,吵着要学唱歌、学弹琴。苗春风的心被触动了。
1993年到1999年间,苗春风利用业余时间到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进修。期间,他了解到,頻繁的指尖运动能刺激大脑皮层,长期训练能对损伤的脑组织起到修复作用。
于是,他大胆设想:“能不能把音乐作为一种康复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乐器开发小脑,提高手脚眼耳的协调能力?”
令苗春风喜出望外的是,当他将组建乐队的想法向校领导汇报后,校领导表示大力支持。
1999年9月,学校购置了乐器。苗春风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他选了20多名孩子,给乐队取名——“笨小孩”。理由是,“这是反语。很多人觉得他们笨,实际上他们并不比普通孩子差,而且,很多事情能与正常孩子做得一样好”。
对于这个“奇葩”想法,有人惊奇,有人佩服,但更多人表示担忧——“让这些孩子学音乐,岂不是对牛弹琴吗?”
“要不是当成自己的孩子,
谁能付出这么多?”
20世纪90年代末,组建智障学生电声乐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苗春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多数学生的手脚协调性不好,“掰不开镊子”,而电子琴、电吉他等乐器则需要指法准确。他迎着这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冲了上去——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乐谱,不断改编复杂节奏,不断分解复杂动作,手把手地强化训练。
电子琴手闵佳男因先天小脑发育不良,右手手臂无法伸直,每天弹琴之前,苗春风都要花半个多小时帮他进行手指抬高训练。别的孩子最多一个月就能掌握的基本指法,闵佳男在他的指导下足足练了一年。
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教会了,可两天不练,孩子们就又忘记了,他只好从头再教。有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孩子打节拍忽快忽慢,有的孩子能把弹错的音阶顽固地错上好几个月……苗春风不急不躁,从不言弃,三十遍纠正不过来,五十遍教不会,就纠正六十遍、教一百遍,一个问题解决了,再解决下一个问题。
组建乐队两个月后的一天,苗春风累倒了。但即便躺在病床上,他还放心不下孩子们,委托在同校教书的妻子徐丽爽督促学生练琴。
有时,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听《黄河颂》《红旗颂》等交响乐曲,让激昂的旋律击碎心中的沉闷与软弱。
这些特殊的孩子虽然缺少抽象思维,但他们在情感上并不迟钝。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苗老师给自己一勺一勺喂饭,有的学生听到苗老师叫自己“帅哥”“美女”就乐开了花儿,有的学生在午饭时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豆沙包送给苗老师……
因为同甘共苦,才更理解孩子们的幸福与悲伤,苗春风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更多阳光洒进他们心里。他的那份爱心、耐心,令不少家长都自愧不如。
在2017年教授的零基础学生中,有个孩子学了半年,弹奏简单音符还是特别吃力。暑假集训时,学生家长看不下去了,冲着孩子大喊:“笨死了,别学了,别搁这儿丢人了!”苗春风不急不躁,反而劝说家长,要相信孩子能行。果然,这名学生在集训后进步很大。
这位家长忆及那件往事,感动又惭愧:“苗老师要不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咋能付出这么多!”

“那一定是世界上
最幸福的体验”
由于进步缓慢,一些本就沉默、木讷的孩子更加自卑,产生了退缩心理。见此,苗春风心里直上火。
“都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能不能通过音乐感悟美、表现美,让他们更积极、更阳光?”于是,他把教课的重点由音乐训练转向了励志教育,帮孩子们树起自信。
“我给你们讲一个‘盲女听雷’的故事吧。”他第N+1遍讲了起来,“6岁的盲女害怕雷声,却渴望光明,但她只有在听到雷声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闪电带来的光明。最终,她对光明的渴望战胜了对雷声的恐惧。”故事如春风化春雨,一点儿一点儿润开了孩子的心灵,一些打退堂鼓的孩子又重新拿起乐器。
电贝司手李行原来很不自信。练习时,如果他进步得慢,苗春风就表扬他踏实勤奋;如果手指按不住琴弦,就表扬他刻苦用功……
就这样,孩子们从音乐的体验中找到了价值感、自信心,找到了快乐,有的孩子甚至萌生了“当歌手”“登上‘星光大道’”的梦想……每当旋律萦绕在训练室里,孩子们就高兴地跳啊、唱啊,击打乐器、用手机拍照,训练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那一刻,音乐带给他们的一定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体验。”苗春风说。
用爱为“笨小孩”
搭建“星光大道”
2001年,全国特教校长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百余名特教学校校长到育新学校参观。在看完“笨小孩”乐队的表演后,他们都震惊了。
“这样的孩子还能演奏?”
“就你一个指导教师?”
……
随后,这支史无前例的电声乐队名声大噪。
2009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观看了乐队表演后,给予高度评价。
尽管赞誉无数,但苗春风并未止步。在学生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他开始在编曲技艺上寻求突破。
2012年至2014年间,苗春风第二次到哈尔滨师范大学进修。
2017年夏天,他将复调创作技法运用到编曲创作中:单一旋律的乐谱变成复调,既有层次感,又能表达复杂情感。同时,他还量体裁衣,为每个小乐手绘制了简谱。然而,孩子们演奏时,却乱成“一锅粥”。于是,他创新方法,让学生们大声读谱,以减少乐手间的干扰。接着,他又反复删改,把乐谱的复杂部分砍掉三分之二,直至每个孩子都能准确接受。
2017年9月4日,苗春风和他的“笨小孩”乐队在“龙江最美人物(教师)”颁奖仪式上精彩亮相,震撼全场。为了这次表演,苗春风和他的“笨小孩”们整个暑假一天都没休息。
这些年,苗春风和“笨小孩”乐队参加了一系列大型演出,迎接了亚太地区残联、韩国智障人联合会等机构的参观检查,多次参加省市区各级残联组织的大型演出和市级特教文艺会演。
作为指导教师,苗春风相继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神内良一振兴教育奖”、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会演指导奖、龙江最美人物(教师)等荣誉。但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100多名“笨小孩”通过学习音乐对人生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即便有了一些知名度,但社会的冷漠还是很难避免的。”苗春风坦言,这群“笨小孩”的人生注定充满艰辛,但至少可以通过音乐这扇窗,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也让人们看到生命的尊严。
舞台上,小乐手们踩着鼓点,“带劲儿”地摇头、跺脚。随着镲片和鼓皮的震动、黑白键的轻快跳动,乐曲奔腾而出,时而铿锵震撼,时而细腻绵柔,表演技惊四座。
这就是国内第一支智障学生电声乐队——“笨小孩”乐队。
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些孩子有的连一句话都说不清,有的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算,甚至连他们的指导教师苗春风都没想到,音乐对他们的改变竟如此之大。
“让这些孩子学音乐,
不是对牛弹琴吗?”
1993年,22岁的苗春风从肇东师范学校特教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市育新学校实习,教授音乐课。
在这所接受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中,学生情况很复杂——有智力发育迟缓的,有患脑瘫的,有患自闭症的,还有存在精神问题的。大学期间,苗春风学习的主要是盲文、哑语,并没有接触过智力障碍方面的特殊课程。所以,当他第一次见到学生时就傻眼了:他们有的半张着嘴、流着口水愣愣地瞅着他,有的正在大喊大叫,有的在屋里乱跑……
他硬着头皮坐到脚踏琴前,张开十指,使劲儿按向琴键。令他惊奇的是,就在琴音响起的一瞬间,喧闹的教室突然静了下来,孩子们一个个歪着小脑瓜聆听着、感受着。一堂课下来,他发现很多孩子对节拍、旋律很有感觉。
下课了,孩子们雀跃般围着他,吵着要学唱歌、学弹琴。苗春风的心被触动了。
1993年到1999年间,苗春风利用业余时间到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进修。期间,他了解到,頻繁的指尖运动能刺激大脑皮层,长期训练能对损伤的脑组织起到修复作用。
于是,他大胆设想:“能不能把音乐作为一种康复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乐器开发小脑,提高手脚眼耳的协调能力?”
令苗春风喜出望外的是,当他将组建乐队的想法向校领导汇报后,校领导表示大力支持。
1999年9月,学校购置了乐器。苗春风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他选了20多名孩子,给乐队取名——“笨小孩”。理由是,“这是反语。很多人觉得他们笨,实际上他们并不比普通孩子差,而且,很多事情能与正常孩子做得一样好”。
对于这个“奇葩”想法,有人惊奇,有人佩服,但更多人表示担忧——“让这些孩子学音乐,岂不是对牛弹琴吗?”
“要不是当成自己的孩子,
谁能付出这么多?”
20世纪90年代末,组建智障学生电声乐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苗春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多数学生的手脚协调性不好,“掰不开镊子”,而电子琴、电吉他等乐器则需要指法准确。他迎着这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冲了上去——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乐谱,不断改编复杂节奏,不断分解复杂动作,手把手地强化训练。
电子琴手闵佳男因先天小脑发育不良,右手手臂无法伸直,每天弹琴之前,苗春风都要花半个多小时帮他进行手指抬高训练。别的孩子最多一个月就能掌握的基本指法,闵佳男在他的指导下足足练了一年。
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教会了,可两天不练,孩子们就又忘记了,他只好从头再教。有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孩子打节拍忽快忽慢,有的孩子能把弹错的音阶顽固地错上好几个月……苗春风不急不躁,从不言弃,三十遍纠正不过来,五十遍教不会,就纠正六十遍、教一百遍,一个问题解决了,再解决下一个问题。
组建乐队两个月后的一天,苗春风累倒了。但即便躺在病床上,他还放心不下孩子们,委托在同校教书的妻子徐丽爽督促学生练琴。
有时,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听《黄河颂》《红旗颂》等交响乐曲,让激昂的旋律击碎心中的沉闷与软弱。
这些特殊的孩子虽然缺少抽象思维,但他们在情感上并不迟钝。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苗老师给自己一勺一勺喂饭,有的学生听到苗老师叫自己“帅哥”“美女”就乐开了花儿,有的学生在午饭时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豆沙包送给苗老师……
因为同甘共苦,才更理解孩子们的幸福与悲伤,苗春风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更多阳光洒进他们心里。他的那份爱心、耐心,令不少家长都自愧不如。
在2017年教授的零基础学生中,有个孩子学了半年,弹奏简单音符还是特别吃力。暑假集训时,学生家长看不下去了,冲着孩子大喊:“笨死了,别学了,别搁这儿丢人了!”苗春风不急不躁,反而劝说家长,要相信孩子能行。果然,这名学生在集训后进步很大。
这位家长忆及那件往事,感动又惭愧:“苗老师要不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咋能付出这么多!”

“那一定是世界上
最幸福的体验”
由于进步缓慢,一些本就沉默、木讷的孩子更加自卑,产生了退缩心理。见此,苗春风心里直上火。
“都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能不能通过音乐感悟美、表现美,让他们更积极、更阳光?”于是,他把教课的重点由音乐训练转向了励志教育,帮孩子们树起自信。
“我给你们讲一个‘盲女听雷’的故事吧。”他第N+1遍讲了起来,“6岁的盲女害怕雷声,却渴望光明,但她只有在听到雷声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闪电带来的光明。最终,她对光明的渴望战胜了对雷声的恐惧。”故事如春风化春雨,一点儿一点儿润开了孩子的心灵,一些打退堂鼓的孩子又重新拿起乐器。
电贝司手李行原来很不自信。练习时,如果他进步得慢,苗春风就表扬他踏实勤奋;如果手指按不住琴弦,就表扬他刻苦用功……
就这样,孩子们从音乐的体验中找到了价值感、自信心,找到了快乐,有的孩子甚至萌生了“当歌手”“登上‘星光大道’”的梦想……每当旋律萦绕在训练室里,孩子们就高兴地跳啊、唱啊,击打乐器、用手机拍照,训练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那一刻,音乐带给他们的一定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体验。”苗春风说。
用爱为“笨小孩”
搭建“星光大道”
2001年,全国特教校长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百余名特教学校校长到育新学校参观。在看完“笨小孩”乐队的表演后,他们都震惊了。
“这样的孩子还能演奏?”
“就你一个指导教师?”
……
随后,这支史无前例的电声乐队名声大噪。
2009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观看了乐队表演后,给予高度评价。
尽管赞誉无数,但苗春风并未止步。在学生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他开始在编曲技艺上寻求突破。
2012年至2014年间,苗春风第二次到哈尔滨师范大学进修。
2017年夏天,他将复调创作技法运用到编曲创作中:单一旋律的乐谱变成复调,既有层次感,又能表达复杂情感。同时,他还量体裁衣,为每个小乐手绘制了简谱。然而,孩子们演奏时,却乱成“一锅粥”。于是,他创新方法,让学生们大声读谱,以减少乐手间的干扰。接着,他又反复删改,把乐谱的复杂部分砍掉三分之二,直至每个孩子都能准确接受。
2017年9月4日,苗春风和他的“笨小孩”乐队在“龙江最美人物(教师)”颁奖仪式上精彩亮相,震撼全场。为了这次表演,苗春风和他的“笨小孩”们整个暑假一天都没休息。
这些年,苗春风和“笨小孩”乐队参加了一系列大型演出,迎接了亚太地区残联、韩国智障人联合会等机构的参观检查,多次参加省市区各级残联组织的大型演出和市级特教文艺会演。
作为指导教师,苗春风相继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神内良一振兴教育奖”、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会演指导奖、龙江最美人物(教师)等荣誉。但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100多名“笨小孩”通过学习音乐对人生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即便有了一些知名度,但社会的冷漠还是很难避免的。”苗春风坦言,这群“笨小孩”的人生注定充满艰辛,但至少可以通过音乐这扇窗,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也让人们看到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