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常菜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家常菜因地理位置、物产、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的不同,形成了东南西北中各自风味的不同基础,经过发展,经过提升,蔚成了中式菜的莱系。家常菜,是中国菜的源头,也是地方风味菜系的组成基础。找寻中国菜的根源就以家常菜做开始。
辣椒,驱风去湿——湖南菜,偏重酸辣。这是地理因素形成的发展。湖南多山.气候温暖潮湿,自古就有“卑湿之地”的称谓.所以人们喜食辣椒。辣椒,可以提热开胃,去湿驱风。重辣,成为生活上的要求。家常菜,特别显出这种风格。麻辣子鸡、金钩鱿鱼、豆豉辣椒、酸辣绞丝汤、干贝芥菜胆。豆豉辣椒蒸鱼,单尾是湘式银丝卷。此六款家常菜.几乎把湘江流域的湖南风味搜罗
伟人常吃的家菜——“豆豉辣椒”
豆豉辣椒,都说是那位一代伟人每餐少不了的家常菜。称得上是“正正宗宗”的“毛家菜”。豆干、芹菜、大蒜、肉丝、豆豉、朝天椒、红椒,油渣合炒,味浓油重。用料平实朴素,而刀工讲究,料如发丝。原汁原味,辣得满足,吃得高兴。
典型的家菜——“金钩鱿鱼”
一炒就成圆圆的小环子,很像大姑娘耳孔挂着的小耳环。在湘江,原是叫做耳环鱿鱼的。芡稠味厚,配饭下酒两皆相宜。烤软的鱿鱼卷筒切丝,加上韭黄辣椒肉丝合炒。韭黄鲜嫩,鱿鱼甘香,肉丝有提味的效果。常用的物料配搭成地方的家常莱,确是美妙,让人吃得大汗淋漓——这就是很典型的湖南家常菜“金钩鱿鱼”。
奇特的家菜——不现红油的酸辣汤
汤料是冬笋、豆干、冬菇加肉丝。虽然是家常菜,但很讲究刀功刀章,佐料切得细如发丝,彼此相连绞在一起。尤其是那豆千丝更见师傅功力,剖得片片同样厚薄,切得条条同样的粗细,但有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断不碎,蛋皮丝敷面别有情调。汤清鲜不浊,和川味的酸辣汤浮泛红油有所差别。辣是来自胡椒,酸是由白醋带起。“酸辣绞丝汤”开胃爽嫩很有食趣。
常见的家菜——“咸香辣子鸡”
湖南物产丰盛,家常菜多以时蔬家畜家禽为主一带,几乎是家家擅长。由少食客都能尽情享用。鸡丁腌制入味,拖浆过油更显嫩滑。炒以青红椒块,虽有花椒面和朝天椒碎末,但麻辣度低。麻而不烈,辣而不燥,突出了鸡丁的鲜嫩。“麻辣子鸡”把湖南家常菜的芡稠油重,咸辣香软的风味表达出来。
奇妙的家菜——豆豉调味
重用豆豉,是湖南家常菜的一个特色,豆豉调味,总离不开红辣椒的相伴,又是湖南家常菜的另一个特色。事实上,豆豉调味效果奇妙,咸香浓厚提鲜力强.许多菜系都以豆豉调味,豆豉可算是中华饮食的一大发明。“豆豉辣椒蒸鱼”是很普遍的家常菜式。食味之妙,是妙在以豆豉和辣椒做味料,显得肉紧味鲜,香浓嫩辣。
传统风味
传统风味更是湘菜一个最为诱人的闪光点,不说外地来的食客,就说本土人,也是沉迷在美食特色里不可自拔。略举数例——
湘莲,粒大饱满,洁白圆润,质地细腻,清香鲜甜。食之,具清火降压,健脾润肺,固本静心之功效。历史上称之为“贡莲”。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为湖南传统土特产。
湖南腌三样,萝卜、洋姜、刀豆,咸香辣脆,清新爽口,价廉物美。
土家族油馅,土家族、苗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小吃食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湘西点心品种很多,如“油馅”、“灯芯窝”,“驴打滚”、“绿豆头”、“油茶汤”等.油团子,土语叫“油串”,集市常见。
湘西菜豆腐,香辣鲜嫩,常用作菜肴,又可以菜代粮。
湘西辣椒,湘西人把辣椒做菜吃,而不是当作调料,这是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食俗风情。
湘味方肉,湖南传统名菜。
东安仔鸡,传统名菜,全国湘菜馆必有此美味:在海外,东安仔鸡和发丝百叶更是我国代表菜之
湘菜之长沙篇“饕餮之城”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湘人就以“敢为天下先”和“吃得苦、耐得烦、扮得蛮”而著称。现在,长沙人更是在大快朵颐间将这种战斗精神发扬到了极致。早在上个世纪日。年代,长沙人就不惜跋山涉水,纷纷跑到株易路口的湘春楼去吃水煮活鱼,那个时候,汽车远远不可能进入家庭。然后就有橘子训的黄鸭叫、就有四方坪的土鸡,二环线旁过去搭起的几个蒙古包消失后,菩提树、西湖楼、一路吉祥人气巨旺,竟然进去还要等号子排队。
长沙东南西北每一个遥远的角落都有可能成为长沙美食的策源地。比如,像芙蓉南路涂家冲段一家连名字都没有的路边店,因为辣椒炒肉有名,笔者的邻居同事们竟然无人不晓,并亲切地称该饭店为“辣椒炒肉”,还说这个名字就是地道,就是对这家小店最大的肯定。更远处在新开铺之外的豹子岭的土菜,一到节假日人们纷纷转两公交车跑去吃。这是何等的“精神”啊!
据说五一市民广场新大新对面的一个糖油粑粑摊点,每到下午就排起长队,引得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站到队伍中。像长沙的河西,就因为隔着湘江,房价就受到影响,然而只要美食当前,隔着的江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像河西财经学院附近的口味虾,雷锋大道旁的“狗肉王”,无不吸引河东的人前往。雷锋大道其实是通往望城方向去的一条路,就因为吃,人们才熟悉这条道路。雷锋大道旁有一处静山庄,这里有个西部风情的烧烤,烤全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刀割手抓,就着啤酒,江湖味十足,正应了那句话——湖南人确是“南方人中的北方人”!
长沙人对美食就是如此的执着。不怕你路远,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又真的是口味好,有特色,马上群起而吃之,全城皆晓。但是,凡是被长沙人认为已经过气、过时的美食,长沙人一定义不容情地抛弃。也许长沙人身上真正具有某种天生求新求变的时尚基因,至少他们不愿一切有关美食的信息落伍于人。
口味虾&鸭架子
说到长沙的风味小吃,不能不提口味虾、鸭架子。说到口味虾,不能不提南门口的奇人——四ai jie(婆婆)。记得最初去这一条她老人家带动的风味小吃一条街的时候,正值隆冬。半夜11点,来到这家乱糟糟的街边小摊,一见环境真是恐怖.满地的小龙虾壳简直要把街道铺满,红通通的,把冬季的夜晚差不多都照亮的感觉。桌桌都备有大筒的卫生纸——人人吃得大汗淋漓,鼻涕直冒,这样的辣不是人人都能顶住的。
环境虽然不好,但吃的时候却觉得味道真是一流,口味极重,虾也是非常新鲜的,四五人来这里,一般都是要上一个大份的口味虾、一些凉菜就足够了。一会儿工夫,大盆的口味虾便上了来,用白铝盆装着,红油汤冒着刺激鼻孔的热气,虾拱着身体,表示是新鲜的,上面点缀着几棵香菜,色调鲜艳,整棵的干辣椒在盆里随处可见,一看之下胃口自然就大开了。于是喝酒猜拳,感觉非常的畅快。主要的是吃虾,虾壳虽然厚了些,不过总敌不过牙齿的坚硬,于是手抓起来便咬,辣虽然辣,但大家都很勇敢,吃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还继续革命,未了还不满足,要么还要上一小份,或者就叫老板,下光头面,把口味虾的汤料混进面里,稀里哗啦的就进了肚
说起这口味虾也的确是首创于湖南。以前小龙虾因为对农业生产有害,且生长极快,又没找到合适的烹制方法,本土人还很是烦恼。这四ai jie(婆婆)家的生活也比较贫苦,买不起好菜,某一天因为图便宜便买了这小龙虾回家做菜,一时新鲜就放了辣椒,麻油,酱油,香料,紫苏等大量的调味品进去,一锅做出来,香味扑鼻,拿出来给家人隔壁邻居一试味道,简直不得了,好吃得连汤都要下面条来喝掉,于是一家人便齐心开了这家口味虾的摊位,把整个长沙的南门口都带动了起来。这里除了老风格的口味虾,又多了卤鸭脖子、鸭翅膀、鸭架子、鸭掌等,卤鸭脖子、还有凉菜小吃、汤类小吃(如烫猪血,荷兰粉、白粒丸)等,鸭翅膀只要2元一个,鸭架子、鸭掌只要1元一个,卤制得黄黄的,见了口水便要流下来,也是以手拿起便啃,左右开弓,大有英雄气概,不过消灭的不是敌人,是这骨架子罢了。就一瓶啤酒,仰头便喝,与朋友高谈阔论,真是有几分绿林英雄的气魄。
青辣椒炒油渣子
青辣椒要切碎,上好的酸菜一定要用在这一味菜中,炒得嘈脆的油渣子好香,令人忍不住要吃它三大碗白米饭。
炒油渣子最好要用两道油,将油渣子炒出香味和糟脆的最佳状态来。不要用旺火将它炸糊了。糊了的油渣子只有舍弃。在这道菜里一定不要放盐,而是巧妙地用酱油的香气和盐味来渗透,分两次进行,抖锅,翻炒。让酱油的原味色泽、芬芳香气以及不动声色、和谐恒久的咸味长留在这盘会令你永远记忆的美食中。
据说,那个享誉世界,从长沙人中走出去,用史诗般的音乐征服了天下人心的谭盾回到长沙,一个朋友陪着他聊天。住在通程的谭盾那一夜喝了一瓶五粮液,就着五粮液下酒的正是一碟青辣椒炒油渣子。这应是他的至爱吧。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家常菜因地理位置、物产、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的不同,形成了东南西北中各自风味的不同基础,经过发展,经过提升,蔚成了中式菜的莱系。家常菜,是中国菜的源头,也是地方风味菜系的组成基础。找寻中国菜的根源就以家常菜做开始。
辣椒,驱风去湿——湖南菜,偏重酸辣。这是地理因素形成的发展。湖南多山.气候温暖潮湿,自古就有“卑湿之地”的称谓.所以人们喜食辣椒。辣椒,可以提热开胃,去湿驱风。重辣,成为生活上的要求。家常菜,特别显出这种风格。麻辣子鸡、金钩鱿鱼、豆豉辣椒、酸辣绞丝汤、干贝芥菜胆。豆豉辣椒蒸鱼,单尾是湘式银丝卷。此六款家常菜.几乎把湘江流域的湖南风味搜罗
伟人常吃的家菜——“豆豉辣椒”
豆豉辣椒,都说是那位一代伟人每餐少不了的家常菜。称得上是“正正宗宗”的“毛家菜”。豆干、芹菜、大蒜、肉丝、豆豉、朝天椒、红椒,油渣合炒,味浓油重。用料平实朴素,而刀工讲究,料如发丝。原汁原味,辣得满足,吃得高兴。
典型的家菜——“金钩鱿鱼”
一炒就成圆圆的小环子,很像大姑娘耳孔挂着的小耳环。在湘江,原是叫做耳环鱿鱼的。芡稠味厚,配饭下酒两皆相宜。烤软的鱿鱼卷筒切丝,加上韭黄辣椒肉丝合炒。韭黄鲜嫩,鱿鱼甘香,肉丝有提味的效果。常用的物料配搭成地方的家常莱,确是美妙,让人吃得大汗淋漓——这就是很典型的湖南家常菜“金钩鱿鱼”。
奇特的家菜——不现红油的酸辣汤
汤料是冬笋、豆干、冬菇加肉丝。虽然是家常菜,但很讲究刀功刀章,佐料切得细如发丝,彼此相连绞在一起。尤其是那豆千丝更见师傅功力,剖得片片同样厚薄,切得条条同样的粗细,但有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断不碎,蛋皮丝敷面别有情调。汤清鲜不浊,和川味的酸辣汤浮泛红油有所差别。辣是来自胡椒,酸是由白醋带起。“酸辣绞丝汤”开胃爽嫩很有食趣。
常见的家菜——“咸香辣子鸡”
湖南物产丰盛,家常菜多以时蔬家畜家禽为主一带,几乎是家家擅长。由少食客都能尽情享用。鸡丁腌制入味,拖浆过油更显嫩滑。炒以青红椒块,虽有花椒面和朝天椒碎末,但麻辣度低。麻而不烈,辣而不燥,突出了鸡丁的鲜嫩。“麻辣子鸡”把湖南家常菜的芡稠油重,咸辣香软的风味表达出来。
奇妙的家菜——豆豉调味
重用豆豉,是湖南家常菜的一个特色,豆豉调味,总离不开红辣椒的相伴,又是湖南家常菜的另一个特色。事实上,豆豉调味效果奇妙,咸香浓厚提鲜力强.许多菜系都以豆豉调味,豆豉可算是中华饮食的一大发明。“豆豉辣椒蒸鱼”是很普遍的家常菜式。食味之妙,是妙在以豆豉和辣椒做味料,显得肉紧味鲜,香浓嫩辣。
传统风味
传统风味更是湘菜一个最为诱人的闪光点,不说外地来的食客,就说本土人,也是沉迷在美食特色里不可自拔。略举数例——
湘莲,粒大饱满,洁白圆润,质地细腻,清香鲜甜。食之,具清火降压,健脾润肺,固本静心之功效。历史上称之为“贡莲”。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为湖南传统土特产。
湖南腌三样,萝卜、洋姜、刀豆,咸香辣脆,清新爽口,价廉物美。
土家族油馅,土家族、苗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小吃食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湘西点心品种很多,如“油馅”、“灯芯窝”,“驴打滚”、“绿豆头”、“油茶汤”等.油团子,土语叫“油串”,集市常见。
湘西菜豆腐,香辣鲜嫩,常用作菜肴,又可以菜代粮。
湘西辣椒,湘西人把辣椒做菜吃,而不是当作调料,这是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食俗风情。
湘味方肉,湖南传统名菜。
东安仔鸡,传统名菜,全国湘菜馆必有此美味:在海外,东安仔鸡和发丝百叶更是我国代表菜之
湘菜之长沙篇“饕餮之城”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湘人就以“敢为天下先”和“吃得苦、耐得烦、扮得蛮”而著称。现在,长沙人更是在大快朵颐间将这种战斗精神发扬到了极致。早在上个世纪日。年代,长沙人就不惜跋山涉水,纷纷跑到株易路口的湘春楼去吃水煮活鱼,那个时候,汽车远远不可能进入家庭。然后就有橘子训的黄鸭叫、就有四方坪的土鸡,二环线旁过去搭起的几个蒙古包消失后,菩提树、西湖楼、一路吉祥人气巨旺,竟然进去还要等号子排队。
长沙东南西北每一个遥远的角落都有可能成为长沙美食的策源地。比如,像芙蓉南路涂家冲段一家连名字都没有的路边店,因为辣椒炒肉有名,笔者的邻居同事们竟然无人不晓,并亲切地称该饭店为“辣椒炒肉”,还说这个名字就是地道,就是对这家小店最大的肯定。更远处在新开铺之外的豹子岭的土菜,一到节假日人们纷纷转两公交车跑去吃。这是何等的“精神”啊!
据说五一市民广场新大新对面的一个糖油粑粑摊点,每到下午就排起长队,引得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站到队伍中。像长沙的河西,就因为隔着湘江,房价就受到影响,然而只要美食当前,隔着的江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像河西财经学院附近的口味虾,雷锋大道旁的“狗肉王”,无不吸引河东的人前往。雷锋大道其实是通往望城方向去的一条路,就因为吃,人们才熟悉这条道路。雷锋大道旁有一处静山庄,这里有个西部风情的烧烤,烤全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刀割手抓,就着啤酒,江湖味十足,正应了那句话——湖南人确是“南方人中的北方人”!
长沙人对美食就是如此的执着。不怕你路远,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又真的是口味好,有特色,马上群起而吃之,全城皆晓。但是,凡是被长沙人认为已经过气、过时的美食,长沙人一定义不容情地抛弃。也许长沙人身上真正具有某种天生求新求变的时尚基因,至少他们不愿一切有关美食的信息落伍于人。
口味虾&鸭架子
说到长沙的风味小吃,不能不提口味虾、鸭架子。说到口味虾,不能不提南门口的奇人——四ai jie(婆婆)。记得最初去这一条她老人家带动的风味小吃一条街的时候,正值隆冬。半夜11点,来到这家乱糟糟的街边小摊,一见环境真是恐怖.满地的小龙虾壳简直要把街道铺满,红通通的,把冬季的夜晚差不多都照亮的感觉。桌桌都备有大筒的卫生纸——人人吃得大汗淋漓,鼻涕直冒,这样的辣不是人人都能顶住的。
环境虽然不好,但吃的时候却觉得味道真是一流,口味极重,虾也是非常新鲜的,四五人来这里,一般都是要上一个大份的口味虾、一些凉菜就足够了。一会儿工夫,大盆的口味虾便上了来,用白铝盆装着,红油汤冒着刺激鼻孔的热气,虾拱着身体,表示是新鲜的,上面点缀着几棵香菜,色调鲜艳,整棵的干辣椒在盆里随处可见,一看之下胃口自然就大开了。于是喝酒猜拳,感觉非常的畅快。主要的是吃虾,虾壳虽然厚了些,不过总敌不过牙齿的坚硬,于是手抓起来便咬,辣虽然辣,但大家都很勇敢,吃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还继续革命,未了还不满足,要么还要上一小份,或者就叫老板,下光头面,把口味虾的汤料混进面里,稀里哗啦的就进了肚
说起这口味虾也的确是首创于湖南。以前小龙虾因为对农业生产有害,且生长极快,又没找到合适的烹制方法,本土人还很是烦恼。这四ai jie(婆婆)家的生活也比较贫苦,买不起好菜,某一天因为图便宜便买了这小龙虾回家做菜,一时新鲜就放了辣椒,麻油,酱油,香料,紫苏等大量的调味品进去,一锅做出来,香味扑鼻,拿出来给家人隔壁邻居一试味道,简直不得了,好吃得连汤都要下面条来喝掉,于是一家人便齐心开了这家口味虾的摊位,把整个长沙的南门口都带动了起来。这里除了老风格的口味虾,又多了卤鸭脖子、鸭翅膀、鸭架子、鸭掌等,卤鸭脖子、还有凉菜小吃、汤类小吃(如烫猪血,荷兰粉、白粒丸)等,鸭翅膀只要2元一个,鸭架子、鸭掌只要1元一个,卤制得黄黄的,见了口水便要流下来,也是以手拿起便啃,左右开弓,大有英雄气概,不过消灭的不是敌人,是这骨架子罢了。就一瓶啤酒,仰头便喝,与朋友高谈阔论,真是有几分绿林英雄的气魄。
青辣椒炒油渣子
青辣椒要切碎,上好的酸菜一定要用在这一味菜中,炒得嘈脆的油渣子好香,令人忍不住要吃它三大碗白米饭。
炒油渣子最好要用两道油,将油渣子炒出香味和糟脆的最佳状态来。不要用旺火将它炸糊了。糊了的油渣子只有舍弃。在这道菜里一定不要放盐,而是巧妙地用酱油的香气和盐味来渗透,分两次进行,抖锅,翻炒。让酱油的原味色泽、芬芳香气以及不动声色、和谐恒久的咸味长留在这盘会令你永远记忆的美食中。
据说,那个享誉世界,从长沙人中走出去,用史诗般的音乐征服了天下人心的谭盾回到长沙,一个朋友陪着他聊天。住在通程的谭盾那一夜喝了一瓶五粮液,就着五粮液下酒的正是一碟青辣椒炒油渣子。这应是他的至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