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职业农民视域的大学生专业兴趣培育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高级职业农民的主要培育对象,提高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是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实的关键。本文在梳理新型职业农民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状况,从政府政策、高校教育和社会支持氛围等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的建议。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兴趣培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343-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农民群体也不断扩大,但农业老龄化问题却一直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引导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份子。然而,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兴趣不高的报告也不少,尤其是农林类。因此,探索和培育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对于造就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非常必要。
  1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与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职业限定农业(含五大类,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涵盖农业各个环节,而非其他产业,以出售农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具有通过职业训练或专门教育培训获得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且农业生产经营在较长时间内固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是農民的高素质化和高技能化[1]。2013年农业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3种类型以及初级、中级和高级等3个级别。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培育高级职业农民的主要对象。中国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对于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解决老龄化、兼业化问题,而且能够扭转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
  2 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状况
  石宝明等[2]对畜牧专业大学生调查,发现70%以上的学生对此专业不感兴趣。胡静[3]对农林类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发现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性,一些学生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忽视专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低下。而落实工作的农林类毕业生,有90%以上留在了城市,且绝大部分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4]。赵培芳等[5]对理工类、经管类、文法类、农林类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调查,其愿意的比例分别为46.0%、31.4%、38.2%和47.0%,相比之下农林类大学生比例最高[5]。2014年笔者对44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2。可以看出,农村区域发展(农发)专业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兴趣度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分析原因可能与专业对口有关。对职业农民不感兴趣的原因以农业经济收入低、农业生产劳动艰苦所占比例较大。
  3 提升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知和兴趣的建议
  3.1 政府建立职业农民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体系
  政府在政策上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体系。一是构建资源整合、信息沟通、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二是设立经济保障制度,如免息贷款、科技培训补贴、农产品销售税收优惠等。法国农民参加培训期间能够领取补助费[6]、澳大利亚政府为开办农业职业培训机构提供20%~30%的培训经费补助[7],其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三是开辟职业晋级通道,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大学生职业农民有晋升的基础和机会。四是建立奖惩、监督机制。出台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确保大学生职业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健康成长。
  3.2 社会形成理解支持大学生职业农民的氛围
  现代农业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生产方式不断变革,而人们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不甚了解,以为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田、植树等,同时对农林类大学生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培育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发挥其推力、拉力作用[8]。一是加强全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职业价值观建设,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二是利用宣传途径,让全社会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的意义,在思想价值观上由传统农民观转向职业农民观。三是利用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理解和支持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新风尚。四是形成倡导大学生服务基层、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新氛围以及职业农民将是社会大发展必然趋势的新理念。
  3.3 高校加强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一是运用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课为大学生提供对职业农民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农民职业认知和农民职业价值的引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大学生解读职业农民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等。二是利用社会活动机会,让学生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增加对职业农民的了解,提高到农村创业的兴趣,唤醒服务于农村的热情。三是校园宣传,利用媒介、竞赛、社团活动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和政策传播,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农林类大学生。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以及不同性格学生的差异,结合典型示范,实行对大学生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引导。
  4 参考文献
  [1] 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88-92.
  [2] 石宝明,单安山.培养和激发畜牧专业大学生专业兴趣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6(3):212-213.
  [3] 胡静.农林类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5):14155-14156.
  [4] 吕磊,黄杨,白晗.农林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9(5):28-29.
  [5] 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调查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6):133-136.
  [6] 陈书娴.法国农业教育对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启示[J].农村工作通讯,2014(1):62-63.
  [7] 郭晓茹,许文兴.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5):46-48.
  [8] 申潞玲,侯向娟.农民职业化研究述评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47-452.
其他文献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因子、遗传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前列腺素E2(PGE2)是RA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不管是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要求推进金
目的:评价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1例LA分级为A~D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际完成107例,试验组(n=38)予枸橼酸铋雷尼替丁350mg,po,bi
介绍隆德县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全县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