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限于老师的“教”或让学生“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是广大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教育的灵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情感方面
(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融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投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二、课内方面
笔者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因为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学生消化,学生要理解掌握知识,还得依靠自己学习、领悟。教师须明确“教是为了不教”。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也不对头,不愿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是过分依赖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与目的性,让学生懂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有利于将来进一步学习,为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学生明确了自学的目的性,才会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
(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指定进度,出示阅读提纲,讲清学生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共性问题,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安排学生自学,保证学生有半小时左右的自学时间,期间教师不要打断学生思路,只巡视课堂,个别解答疑难。阅读完成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以加深理解,纠正错误,而教师讲评,学生当堂知道学习结果。
(三)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师在强调统一进度、统一措施来保证共性的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充分注意差、中、优各类学生与不同思维类型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教师应因人而异,运用不同的措施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当然,在强调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求师。
三、课外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但仅仅靠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大千世界处处有语文,我们不妨把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到课外去吸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一)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等,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定期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和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营养。
(二)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报纸,以新闻为主。比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社会与法”等栏目必看,让学生从小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教育,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然后写出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活跃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鼓励,让学生自主去拥抱语文;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多下功,下苦功。
一、情感方面
(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融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投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二、课内方面
笔者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因为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学生消化,学生要理解掌握知识,还得依靠自己学习、领悟。教师须明确“教是为了不教”。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也不对头,不愿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是过分依赖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与目的性,让学生懂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有利于将来进一步学习,为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学生明确了自学的目的性,才会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
(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指定进度,出示阅读提纲,讲清学生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共性问题,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安排学生自学,保证学生有半小时左右的自学时间,期间教师不要打断学生思路,只巡视课堂,个别解答疑难。阅读完成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以加深理解,纠正错误,而教师讲评,学生当堂知道学习结果。
(三)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师在强调统一进度、统一措施来保证共性的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充分注意差、中、优各类学生与不同思维类型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教师应因人而异,运用不同的措施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当然,在强调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求师。
三、课外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但仅仅靠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大千世界处处有语文,我们不妨把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到课外去吸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一)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等,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定期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和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营养。
(二)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报纸,以新闻为主。比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社会与法”等栏目必看,让学生从小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教育,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然后写出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活跃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鼓励,让学生自主去拥抱语文;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多下功,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