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愈来愈受到重视。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生独立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能力。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动手实验操作等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思考,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核心内容是独立思维,思维能力愈强,认识事物越深刻,自学能力也就越高。
自学能力是信息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终身教育思想精髓之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深远意义,把自学引入课堂教学,并把它当作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把学生从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积极探求者,努力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期望—“自学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力,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重视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搞预习,只不过不少教师只强调了预习的具体内容,有的教师只有布置没有检查,让预习流于形式。因此,要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出发,抓好预习工作,做到要求具体,落实检查,及时反馈,更要及时鼓励并指出存在问题,确保学生的预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认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指导读书,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自学要求,使学生懂得自学。看懂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如对例题的提示语、解题步骤、试题的旁注、计算的法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公式等关键性知识要看懂,同时还要看懂课本上的示意图,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启发诱导,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中、下等学生的辅导,中、下等学生多一些的班,更应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热爱自学。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在有序思考中养成看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新教材中很多性质和定理都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本、弄懂例题后自己归纳总结出来。为此,我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完成书上的填写,认为重要的地方还可以画画圈圈,也可以轻声朗读一读。学生们在充分感知新教材的同时,努力从教材中找到答案,从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事实上,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学的素材,如正方形的性质与识别,内容很多,但学生已经接触过,只需稍加整理和提高就行。即把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综合就是正方形的性质,而正方形的识别则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两句话:(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能力,又可节约教学时间。也有一些内容知识点少,教材可读性强(如有图示,文字说明等)也让学生自学,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我只是提醒学生们在解题时,要把分子看成一个整体,灵活地添加括号。有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学新课中的一部分,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
三、老师及时小结,提高自学效率
当然,自学能力的培养切忌形式主义,要给足自学时间,并允许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探究、合作活动,以便加深理解和查漏补缺,使自学更有效度。
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活动了,教师做什么呢?我们说自学,并不是不要教师,自学从来都不是无师自通的。在学生自学、自练、自检等独立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巡回辅导,另一方面根据备课时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具体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每一个学生。认真做好课堂小结在下课前十分钟左右,进行简短的总结,也能够提高自学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按读书提纲进行总结,概要地讲解说明或启发学生理解、掌握读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先议一议,再总结。
②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如在阅读教材中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和学生感到困难的习题,注意引导、分析。
③就一堂课的某一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先启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老师再画龙点睛地讲解。
④引伸性的总结,即把教材内容加以引伸,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还可作适当提示。
四、看到学生自学的优点,提升自学的地位
(1)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2)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在陶先生看来,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要教学生变好,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谦虚好学的品格,才能达到陶先生所提出的“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学做合一”,除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人格感化作用外,陶先生还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感化,发挥“小先生”作用,让学生教育学生。陶先生深信“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传染许多人好学。……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3)自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终生学习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学习,是学生自学自习,是边学边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切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这既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更应该是学生对自己是否会学的一个真实写照。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课堂的追求,更是生态课堂的追求。我们不能把分数和成绩作为课堂的全部追求,而应该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凡学生能够独立的地方,一定让学生独立,甚至采取措施“逼”学生独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力求做到让学生自学。同时鉴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水平,对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工作不必强求统一和高标准,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仔细规划,长期坚持,师生不断总结,牢记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导,传承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努力追寻 “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自学能力是信息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终身教育思想精髓之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深远意义,把自学引入课堂教学,并把它当作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把学生从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积极探求者,努力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期望—“自学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力,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重视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搞预习,只不过不少教师只强调了预习的具体内容,有的教师只有布置没有检查,让预习流于形式。因此,要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出发,抓好预习工作,做到要求具体,落实检查,及时反馈,更要及时鼓励并指出存在问题,确保学生的预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认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指导读书,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自学要求,使学生懂得自学。看懂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如对例题的提示语、解题步骤、试题的旁注、计算的法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公式等关键性知识要看懂,同时还要看懂课本上的示意图,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启发诱导,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中、下等学生的辅导,中、下等学生多一些的班,更应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热爱自学。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在有序思考中养成看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新教材中很多性质和定理都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本、弄懂例题后自己归纳总结出来。为此,我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完成书上的填写,认为重要的地方还可以画画圈圈,也可以轻声朗读一读。学生们在充分感知新教材的同时,努力从教材中找到答案,从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事实上,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学的素材,如正方形的性质与识别,内容很多,但学生已经接触过,只需稍加整理和提高就行。即把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综合就是正方形的性质,而正方形的识别则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两句话:(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能力,又可节约教学时间。也有一些内容知识点少,教材可读性强(如有图示,文字说明等)也让学生自学,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我只是提醒学生们在解题时,要把分子看成一个整体,灵活地添加括号。有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学新课中的一部分,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
三、老师及时小结,提高自学效率
当然,自学能力的培养切忌形式主义,要给足自学时间,并允许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探究、合作活动,以便加深理解和查漏补缺,使自学更有效度。
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活动了,教师做什么呢?我们说自学,并不是不要教师,自学从来都不是无师自通的。在学生自学、自练、自检等独立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巡回辅导,另一方面根据备课时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具体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每一个学生。认真做好课堂小结在下课前十分钟左右,进行简短的总结,也能够提高自学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按读书提纲进行总结,概要地讲解说明或启发学生理解、掌握读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先议一议,再总结。
②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如在阅读教材中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和学生感到困难的习题,注意引导、分析。
③就一堂课的某一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先启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老师再画龙点睛地讲解。
④引伸性的总结,即把教材内容加以引伸,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还可作适当提示。
四、看到学生自学的优点,提升自学的地位
(1)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2)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在陶先生看来,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要教学生变好,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谦虚好学的品格,才能达到陶先生所提出的“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学做合一”,除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人格感化作用外,陶先生还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感化,发挥“小先生”作用,让学生教育学生。陶先生深信“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传染许多人好学。……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3)自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终生学习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学习,是学生自学自习,是边学边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切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这既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更应该是学生对自己是否会学的一个真实写照。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课堂的追求,更是生态课堂的追求。我们不能把分数和成绩作为课堂的全部追求,而应该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凡学生能够独立的地方,一定让学生独立,甚至采取措施“逼”学生独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力求做到让学生自学。同时鉴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水平,对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工作不必强求统一和高标准,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仔细规划,长期坚持,师生不断总结,牢记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导,传承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努力追寻 “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