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富有创意的教学艺术能化枯燥为神奇,迅速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教材所蕴涵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而且从身心上都得到艺术的熏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意设计 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活”字,要突出人文学科的特点与灵性,教师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方能使课堂精彩纷呈,摇曳多姿。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材中不同单元、不同课文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进行教学,就能迅速地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达到一创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妙“比”生花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一篇知识短文专门介绍比较阅读法。学过本篇短文后,在《守财奴》一文的第二课时,我特地安排了两组比较阅读。第一组为葛朗台太太之死与葛朗台之死的比较。我先请学生朗读相关的两段描写,并考虑作者这样对比着写有何用意,还组织同学就一些难点(如两人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怎样理解文末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展开讨论。第二组为葛朗台之死与严监生临终的比较。我在课前就印发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的精彩片段,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重点明确东西方两大吝啬鬼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学生全都学得饶有兴味。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葛朗台巧遇(或拜访、挑战)严监生”为题写篇作文。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个成了编故事的能手,写出了一批有新意,又有生动细节的佳作。有的写葛朗台送给严监生的礼物是纸做的鱼,而严监生则在空中比画个饼来还礼;有的写寒冬之际,葛朗台花最少的钱买件破棉衣,严监生则更厉害,在屋梁上悬挂巨石,自己呆在石下,吓得冷汗滚滚,以此度过严冬。
二、以辩导学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认识既有抽象性,也有形象性,所以这种认识常带有模糊性。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有时还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课型。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笔者教《雷雨》,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有人指出,周朴园并非如作者所说的‘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理由有四:一是逼走鲁侍萍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封建宗法制度、门第观念;二是周朴园30年前对鲁侍萍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始乱终弃’,两人当初确实情意绵绵;三是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周朴园的许多行为足以证明他多情;四是开除鲁大海实属无奈,何况他已送给侍萍五千元钱,完全可以使他们母子生活无忧,这说明他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这一观点一抛出,立即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没有细读过课文的同学连连点头赞同,而预习充分的同学马上提出“抗议”。一时间,“同情派”和“抗议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我看时机成熟,就要求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分组展开讨论。经过深入研讨,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认识到支持上述悖论的几条“理由”有正有误,但总体上认定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反面形象。于是“同情派”恍然大悟,“抗议派”也领会得更全面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悖论的涵盖面大,对学生多方查找参与辩驳的例证、多角度展开争鸣极为有利。另外,我还安排过多次课堂辩论,如“害死祥林嫂的凶手究竟是谁”、“我看别里科夫”、“说毛遂之短”,等等。
三、以猜启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比如利用文章的空白,引导同学驰骋想象,飞跃神思;还可以从课外精选构思奇巧的时文佳作,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浮想联翩。本学期教《项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你不读小说结尾,能不能根据前文的描写推测出项链是假的?二,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样说,怎样想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我趁热打铁道:“看来大家猜读的本领还真高,我已选好一组微型小说,掐去了结尾,现在发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猜一猜、补一补,如何?”学生一致高声赞成。上猜读课,我先以小故事开路:“银行老板和文人打赌,如果文人连续15年深居一室,整天看书,闭门不出,也不接待来客,老板就输给他一笔巨款。文人同意了。日复一日,冬去春来,文人天天在屋里看书,哲学、文学、历史、科学、逻辑……无书不读。15年期限眼看要满,银行老板为避免破财,顿起杀机。他在一个深夜潜入小屋……”我停顿在这里,请学生续补结局。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围绕发下的《雪夜赌冻》、《精彩的镜头》、《血扇》等六篇作品分组展开猜读。我诱导他们尽量由前文找到提示性信息,同时大胆发挥想象,给小说补一个新奇而不荒唐的结尾,最好这个结尾还要耐人寻味。临下课前,我把原作的结尾一一介绍给学生,同时指出,同学们的有些续篇,虽与原作有别,但同样是成立的,甚至可能是高于原作的。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让语文课迷住学生,让学生感受教材所蕴涵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而且从身心上都得到艺术的熏陶。富有创意的教学艺术能化枯燥为活跃,变遥远为切近,变空洞为具体,能让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学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动人音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意设计 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活”字,要突出人文学科的特点与灵性,教师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方能使课堂精彩纷呈,摇曳多姿。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材中不同单元、不同课文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进行教学,就能迅速地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达到一创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妙“比”生花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一篇知识短文专门介绍比较阅读法。学过本篇短文后,在《守财奴》一文的第二课时,我特地安排了两组比较阅读。第一组为葛朗台太太之死与葛朗台之死的比较。我先请学生朗读相关的两段描写,并考虑作者这样对比着写有何用意,还组织同学就一些难点(如两人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怎样理解文末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展开讨论。第二组为葛朗台之死与严监生临终的比较。我在课前就印发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的精彩片段,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重点明确东西方两大吝啬鬼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学生全都学得饶有兴味。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葛朗台巧遇(或拜访、挑战)严监生”为题写篇作文。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个成了编故事的能手,写出了一批有新意,又有生动细节的佳作。有的写葛朗台送给严监生的礼物是纸做的鱼,而严监生则在空中比画个饼来还礼;有的写寒冬之际,葛朗台花最少的钱买件破棉衣,严监生则更厉害,在屋梁上悬挂巨石,自己呆在石下,吓得冷汗滚滚,以此度过严冬。
二、以辩导学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认识既有抽象性,也有形象性,所以这种认识常带有模糊性。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有时还可以尝试一下辩论式课型。通过辩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笔者教《雷雨》,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有人指出,周朴园并非如作者所说的‘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理由有四:一是逼走鲁侍萍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封建宗法制度、门第观念;二是周朴园30年前对鲁侍萍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始乱终弃’,两人当初确实情意绵绵;三是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周朴园的许多行为足以证明他多情;四是开除鲁大海实属无奈,何况他已送给侍萍五千元钱,完全可以使他们母子生活无忧,这说明他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这一观点一抛出,立即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没有细读过课文的同学连连点头赞同,而预习充分的同学马上提出“抗议”。一时间,“同情派”和“抗议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我看时机成熟,就要求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分组展开讨论。经过深入研讨,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认识到支持上述悖论的几条“理由”有正有误,但总体上认定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反面形象。于是“同情派”恍然大悟,“抗议派”也领会得更全面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悖论的涵盖面大,对学生多方查找参与辩驳的例证、多角度展开争鸣极为有利。另外,我还安排过多次课堂辩论,如“害死祥林嫂的凶手究竟是谁”、“我看别里科夫”、“说毛遂之短”,等等。
三、以猜启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比如利用文章的空白,引导同学驰骋想象,飞跃神思;还可以从课外精选构思奇巧的时文佳作,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浮想联翩。本学期教《项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你不读小说结尾,能不能根据前文的描写推测出项链是假的?二,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样说,怎样想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我趁热打铁道:“看来大家猜读的本领还真高,我已选好一组微型小说,掐去了结尾,现在发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猜一猜、补一补,如何?”学生一致高声赞成。上猜读课,我先以小故事开路:“银行老板和文人打赌,如果文人连续15年深居一室,整天看书,闭门不出,也不接待来客,老板就输给他一笔巨款。文人同意了。日复一日,冬去春来,文人天天在屋里看书,哲学、文学、历史、科学、逻辑……无书不读。15年期限眼看要满,银行老板为避免破财,顿起杀机。他在一个深夜潜入小屋……”我停顿在这里,请学生续补结局。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围绕发下的《雪夜赌冻》、《精彩的镜头》、《血扇》等六篇作品分组展开猜读。我诱导他们尽量由前文找到提示性信息,同时大胆发挥想象,给小说补一个新奇而不荒唐的结尾,最好这个结尾还要耐人寻味。临下课前,我把原作的结尾一一介绍给学生,同时指出,同学们的有些续篇,虽与原作有别,但同样是成立的,甚至可能是高于原作的。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让语文课迷住学生,让学生感受教材所蕴涵的艺术美,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而且从身心上都得到艺术的熏陶。富有创意的教学艺术能化枯燥为活跃,变遥远为切近,变空洞为具体,能让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学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动人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