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谋发展”历来有为民为己之分。为己谋发展,往往对民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为民谋发展,则时时事事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扬州市长就是一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市长。
一位深夜十一二点还会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市长,一位与老百姓在街头热情招呼的父母官,一位走访市民时坐着长板凳喝着大碗茶谈笑风生的普通人。他,就是扬州市市长季建业。
2001年7月,季建业从经济发达的苏南昆山市委书记调任扬州代市长,带着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带着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带着为老百姓做实事、谋发展的一腔热忱,开始了他务实高效的新旅程。
2002 年,扬州喜获“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先进工作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光荣称号。开展“三创”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一年得三金”,这是扬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事。
扬州已确立两大奋斗目标:经过加大力度投入,到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人均收入2655美元,年财政收入超过100亿,争取提前13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化拆迁为春雨
2001年9月,以迎接世界华商大会为契机,扬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房屋拆迁、道路拓宽等城市改造工程。拆迁伊始,政府有些担心百姓不理解。毕竟,这么大规模的动作,在扬州历史上从未有过。拆迁后没几天,季建业要到现场了解情况,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拽拽他的衣服,意思是不要下车,以防群众情绪波动有过激行为。他不但走下车来,而且从西到东走了5.8公里,一路上没有群众过来说三道四,倒是遇到老百姓一批批涌上来说:“市长,我们觉得这房子拆得好!这使我们的城市有了脸面。”季建业问:“你们的房子被拆了,有没有意见?”市民们回答:“拆了,但我们没意见。旧房拆掉,经过改造,肯定比原来要好。这对子孙后代有好处啊!”此情此景令季建业心潮难平。他多次动情地对政府官员说:“老百姓这么支持、理解政府,反映了扬州老百姓希望加快发展、加快改变面貌的愿望非常强烈。那么从另一头说,政府就应该把他们妥善安置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不要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2002年元旦万人长跑活动中,一位市民边跑边对身旁正在长跑的季建业说:“市长,政府现在把路修宽了,我们扬州人的心胸也宽了,思路也宽了,门路也宽了。”一番朴素而发自内心的话,又让季建业深受感动。
2001年以来,扬州市政府投资10多个亿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修了68公里的道路,新增150万平米绿化带,整治水环境投资8个亿,用于古运河整治、污水处理、瘦西湖活水工程;市区土地拍卖合同资金11.48亿元,为城市大力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道路宽了,灯光亮了,绿地大了,广场多了,仅仅一年时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活动空间增多,自然乐意出来走走。如今的文昌广场,一到晚上可热闹了,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健身的健身,人们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季建业感到欣慰的是,进行城市改造,一共拆了8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却没有一个老百姓到市政府上访!这真是奇迹。
公布扬州炒饭标准
2002年5月份,扬州市公布“扬州炒饭”标准。一下子在台湾、香港地区炸开了锅,新闻媒体都是头版头条刊登。很多朋友一见到季建业就问,“你扬州炒饭炒什么?”季建业开诚布公地说:“告诉大家一个概念,扬州炒饭是有标准的,是要有特殊的工艺和特殊的配料来做成的,并不是那个随便炒饭。你那个炒的是叫蛋炒饭,我们按标准炒的才叫扬州炒饭。”
季建业逢人便说,我们公布“扬州炒饭”标准,并不是要为了收加盟费或者其它什么费,而是要让大家了解:扬州有一个炒饭。“扬州炒饭”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品牌之一。我们要把扬州建设成为一个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建设一个经济的强市,文化的大市,旅游的名市,还有生态园林城市。这个就是二十一世纪初,我们扬州市奋斗的目标。
一起为扬州打拼
外部条件有了,季建业意识到要同时打造投资软环境。于是,他又着力转变机关作风,以求树立高效服务的形象。“血脉要通,不通则痛”,这是他的切身感受。从重视疏通和老百姓的沟通渠道做起:
第一条渠道:基层走访。季建业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他把需要批示的文件称作“家庭作业”,这样就有大量的时间穿街走巷,徒步家访。在与市民的近距离接触中,他获得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周围的干部说,我们不要怕下基层,只有下去了才能了解到老百姓的真实困难和想法。
第二条渠道:扬州热线。在扬州网站上开通“寄语市长”栏目。2001年8月1日,季建业上任市长第一天就在“寄语市长”上留言:“希望大家给我一点时间了解情况,也欢迎大家继续支持我,多提建议和措施。让我们一起为扬州打拼!”话虽不多,但情真意切,网友纷纷发帖回应。栏目开通一年多,收到“寄语”12244条,访问量超过40万人次。城市脏乱差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曾是市民反映最为突出最为强烈的,引起了市长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城市整治后,网上又出现了这样的帖子:“非常欣喜看见路修好了!市政府给老百姓办了实事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至今,反映的问题已有80%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通过这每月千余条信息的汇聚,老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强了,对政府的信赖度增加了。为提高“寄语”的答复率,2002年“寄语市长”新增了“回音壁”栏目,市政府办公室与市民沟通的“快捷方式”,成了扬州市政府建设政治文明的新载体。
第三条渠道:在每个居委会设立“市长信箱”,写信者不用付邮费,鼓励市民对政府工作畅所欲言。
第四条渠道:正常信访,作为一市之长的季建业,每封信都自己看,自己处理,从不让工作人员代处理。他说:我不要层层过滤,我要了解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在扬州街头:老百姓遇见市长了,往往会很亲热地招呼道:“市长,我们给您写了封信,您收到了吗?”季建业就问:“是反映什么内容的?”老百姓如实一说,市长会认真地告诉他们:收到了,放心吧,我们会尽快解决的。思路转变带来了市容市貌变化,干部工作方式变化,也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无形改变。
季建业有“扬州守夜人”之称。其缘由是来自季建业手机24小时开机。“我手机不开,我可能失去一个机会,失去一条信息,对我来讲也是个很大的损失。所以我的手机24小时开着,市民也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季建业诙谐地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若是建立了规范的领导机制,市民或外商要解决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政府部门,可能我这个手机就没有人打了。”
季建业感慨道:一座城市对外的形象很重要,对内的形象也很重要。它不仅要亮化、绿化、美化,更要发展产业化和文化。如果各种资本能够向这个地区集聚,各种要素能在这个平台上重组、整合,就意味着这个地区会很快发展起来。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支撑,而深厚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力。有内力才有吸引力,它也是一种竞争力。
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理念
扬州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非常重要。所以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外资、民资、内资“三资”一齐抓,把招商引资、引进外商、引进民资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措施来抓。
2002年8月,市政府提出“百千万运动”计划,就是出去拜访一百家大公司,一千家中小公司,还要送掉一万份以上的材料。
季建业解释说,小时读书的时候,有一支歌“找朋友”,歌辞大意是“找啊找!找啊找!找到一个朋友,鞠个躬,敬个礼……”那就是说,你得先把朋友找来,先交朋友,后谈合作。我们用这一种友情、亲情,来建立一种感情。这就是我们亲商的一种战略。同时,我们采取小分队、专业队,根据我们的需要,根据我们扬州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的一些方向,重点放在公司的招商,甚至想千方设百计攻坚每一个难点。
从过去的政策招商到现在的环境招商,从我们政府的行政推动招商到现在我们的服务招商,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这样一种服务环境,让外商到扬州以后,觉得心里有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就是对这个城市认同。我们决心在建立一个亲市政府上下大力气,为外商提供保姆式的贴身服务,增强沿江开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招商引资中,我们要求政府的工作人员有一种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
城市形象提升,投资环境改善,吸引了中外投资者的目光。扬州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仅民资的利用就达50多亿元,而吸引台资从2001年8月到2002年9月相当于过去9年总和的一倍还多,一些跨国公司包括奔驰公司、高露洁公司、意大利的皮瑞利公司都已经在扬州来投资发展。季建业也因此获得“城市招商员”的戏称。
从“运河时代”步入“长江时代”
扬州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历史上是漕运、盐运的中心,143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扬州这座名城昔日的辉煌。为了提升扬州的综合竞争力,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沿江开发、在81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全面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构想,逐步在沿江地区形成纺织、化工、汽车、船舶产业、物流业以及农业、生态林业等生产基地。经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纺织工业园和化学工业园以及28公里长的沿江高等级公路相继开工,从而拉开了扬州沿江大开发的序幕。
在扬州长江黄金岸线上,现建有扬州港、仪征港、江都港,其中扬州港已拥有万吨级码头3座,千吨级客运、货运码头各1座,还有一批与之相配套的疏港公路、后方堆场、装卸设备等基础设施,全年的货物吞吐量已达到800万吨。仪征港、江都港也都初具规模。扬州市委、市政府把港口建设作为沿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一港两区”( 扬州港、仪征港区和江都港区)的思路,整合仪征、江都港口资源,合力打造“扬州港”品牌,建立协同作业机制,计划在3—5年内使扬州“一港两区”货物吞吐能力翻一番。
在扬州经济开发区,同时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7380万美元,其中包括台湾长谷集团投资的长谷科技园项目,香港荣氏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项目,香港泰科环球有限公司投资的光纤连接设备项目和台湾德昌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德昌电子科技项目。在开发区北区,同时开工的就有电子对抗、荷兰机械、可瑞尔科技、扬力坚城锻压机床和标准厂房等几大项目,总投资4250万美元和11500万元人民币。在扬州纺织工业园,投资2000万美元的华芮服装项目、1000万美元的鼎盛染业项目和2.5亿元人民币的通裕纺织项目同时奠基。在刚刚成为外贸百万吨作业港的扬州港,一座3万吨级的泊位码头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17亿元。此举标志扬州经济从“运河时代”正式步入“长江时代”。
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官
季建业出生于张家港一个农民家庭。尽管父亲在外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坚持说,本质上自己还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就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因为如此,他多年来从未停止对农民问题的研究,1997年他出版了一本《新时期的农民问题》,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最近,他又将出版一本30万字的新著《富民论》。
他认为,做官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现在国家将他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他只想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其他的东西不会去考虑。他深信“政声人去后”。问他目前感到最欣慰的是什么?季建业愉快地说:“朋友多,不管我走到哪里,总会有很多朋友帮助、支持我。可以说,这是我唯一的财富。”人们常说“将心比心”。我们想,一个被台湾媒体称作“能够为投资商端洗脚水的市长”,他的朋友多肯定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了。
谈到未来,季建业深有感触: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理解、信任基础上的,前不久,国家卫生城市调研组要来做调查验收。我们表示,欢迎来查!我们希望严格查、全面查、彻底查。“我不怕查,我感到压力最大的是来自老百姓。”调研组在扬州市区随机抽查了577人次,广大市民对市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环境改善的认同度高达98.44%。这样的结果对政府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季建业多次强调:“千讲万讲,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我们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这就是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在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季建业有一本摄影作品,全部是拍的海外的一些建筑、城市小品、楼盘等等。其中写了一句罗丹的话: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
季建业希望,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把它最美的东西捕捉起来,融入到他的工作中间去。
●相关链接
季建业小档案
季建业,1957年1月生,江苏省张家港人,苏州大学法学硕士。曾任沙洲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苏州地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宣教科副科长;《苏州日报》副总编辑、党组成员;吴县县委副书记;吴县市委副书记兼苏州太湖度假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其间参加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培训);昆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昆山市委书记;扬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江苏省省委委员,省九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共扬州市委副书记、扬州市人民政府市长。1998年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长奖。
一位深夜十一二点还会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市长,一位与老百姓在街头热情招呼的父母官,一位走访市民时坐着长板凳喝着大碗茶谈笑风生的普通人。他,就是扬州市市长季建业。
2001年7月,季建业从经济发达的苏南昆山市委书记调任扬州代市长,带着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带着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带着为老百姓做实事、谋发展的一腔热忱,开始了他务实高效的新旅程。
2002 年,扬州喜获“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先进工作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光荣称号。开展“三创”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一年得三金”,这是扬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事。
扬州已确立两大奋斗目标:经过加大力度投入,到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人均收入2655美元,年财政收入超过100亿,争取提前13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化拆迁为春雨
2001年9月,以迎接世界华商大会为契机,扬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房屋拆迁、道路拓宽等城市改造工程。拆迁伊始,政府有些担心百姓不理解。毕竟,这么大规模的动作,在扬州历史上从未有过。拆迁后没几天,季建业要到现场了解情况,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拽拽他的衣服,意思是不要下车,以防群众情绪波动有过激行为。他不但走下车来,而且从西到东走了5.8公里,一路上没有群众过来说三道四,倒是遇到老百姓一批批涌上来说:“市长,我们觉得这房子拆得好!这使我们的城市有了脸面。”季建业问:“你们的房子被拆了,有没有意见?”市民们回答:“拆了,但我们没意见。旧房拆掉,经过改造,肯定比原来要好。这对子孙后代有好处啊!”此情此景令季建业心潮难平。他多次动情地对政府官员说:“老百姓这么支持、理解政府,反映了扬州老百姓希望加快发展、加快改变面貌的愿望非常强烈。那么从另一头说,政府就应该把他们妥善安置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不要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2002年元旦万人长跑活动中,一位市民边跑边对身旁正在长跑的季建业说:“市长,政府现在把路修宽了,我们扬州人的心胸也宽了,思路也宽了,门路也宽了。”一番朴素而发自内心的话,又让季建业深受感动。
2001年以来,扬州市政府投资10多个亿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修了68公里的道路,新增150万平米绿化带,整治水环境投资8个亿,用于古运河整治、污水处理、瘦西湖活水工程;市区土地拍卖合同资金11.48亿元,为城市大力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道路宽了,灯光亮了,绿地大了,广场多了,仅仅一年时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活动空间增多,自然乐意出来走走。如今的文昌广场,一到晚上可热闹了,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健身的健身,人们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季建业感到欣慰的是,进行城市改造,一共拆了8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却没有一个老百姓到市政府上访!这真是奇迹。
公布扬州炒饭标准
2002年5月份,扬州市公布“扬州炒饭”标准。一下子在台湾、香港地区炸开了锅,新闻媒体都是头版头条刊登。很多朋友一见到季建业就问,“你扬州炒饭炒什么?”季建业开诚布公地说:“告诉大家一个概念,扬州炒饭是有标准的,是要有特殊的工艺和特殊的配料来做成的,并不是那个随便炒饭。你那个炒的是叫蛋炒饭,我们按标准炒的才叫扬州炒饭。”
季建业逢人便说,我们公布“扬州炒饭”标准,并不是要为了收加盟费或者其它什么费,而是要让大家了解:扬州有一个炒饭。“扬州炒饭”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品牌之一。我们要把扬州建设成为一个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建设一个经济的强市,文化的大市,旅游的名市,还有生态园林城市。这个就是二十一世纪初,我们扬州市奋斗的目标。
一起为扬州打拼
外部条件有了,季建业意识到要同时打造投资软环境。于是,他又着力转变机关作风,以求树立高效服务的形象。“血脉要通,不通则痛”,这是他的切身感受。从重视疏通和老百姓的沟通渠道做起:
第一条渠道:基层走访。季建业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他把需要批示的文件称作“家庭作业”,这样就有大量的时间穿街走巷,徒步家访。在与市民的近距离接触中,他获得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周围的干部说,我们不要怕下基层,只有下去了才能了解到老百姓的真实困难和想法。
第二条渠道:扬州热线。在扬州网站上开通“寄语市长”栏目。2001年8月1日,季建业上任市长第一天就在“寄语市长”上留言:“希望大家给我一点时间了解情况,也欢迎大家继续支持我,多提建议和措施。让我们一起为扬州打拼!”话虽不多,但情真意切,网友纷纷发帖回应。栏目开通一年多,收到“寄语”12244条,访问量超过40万人次。城市脏乱差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曾是市民反映最为突出最为强烈的,引起了市长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城市整治后,网上又出现了这样的帖子:“非常欣喜看见路修好了!市政府给老百姓办了实事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至今,反映的问题已有80%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通过这每月千余条信息的汇聚,老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强了,对政府的信赖度增加了。为提高“寄语”的答复率,2002年“寄语市长”新增了“回音壁”栏目,市政府办公室与市民沟通的“快捷方式”,成了扬州市政府建设政治文明的新载体。
第三条渠道:在每个居委会设立“市长信箱”,写信者不用付邮费,鼓励市民对政府工作畅所欲言。
第四条渠道:正常信访,作为一市之长的季建业,每封信都自己看,自己处理,从不让工作人员代处理。他说:我不要层层过滤,我要了解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在扬州街头:老百姓遇见市长了,往往会很亲热地招呼道:“市长,我们给您写了封信,您收到了吗?”季建业就问:“是反映什么内容的?”老百姓如实一说,市长会认真地告诉他们:收到了,放心吧,我们会尽快解决的。思路转变带来了市容市貌变化,干部工作方式变化,也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无形改变。
季建业有“扬州守夜人”之称。其缘由是来自季建业手机24小时开机。“我手机不开,我可能失去一个机会,失去一条信息,对我来讲也是个很大的损失。所以我的手机24小时开着,市民也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季建业诙谐地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若是建立了规范的领导机制,市民或外商要解决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政府部门,可能我这个手机就没有人打了。”
季建业感慨道:一座城市对外的形象很重要,对内的形象也很重要。它不仅要亮化、绿化、美化,更要发展产业化和文化。如果各种资本能够向这个地区集聚,各种要素能在这个平台上重组、整合,就意味着这个地区会很快发展起来。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支撑,而深厚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力。有内力才有吸引力,它也是一种竞争力。
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理念
扬州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非常重要。所以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外资、民资、内资“三资”一齐抓,把招商引资、引进外商、引进民资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措施来抓。
2002年8月,市政府提出“百千万运动”计划,就是出去拜访一百家大公司,一千家中小公司,还要送掉一万份以上的材料。
季建业解释说,小时读书的时候,有一支歌“找朋友”,歌辞大意是“找啊找!找啊找!找到一个朋友,鞠个躬,敬个礼……”那就是说,你得先把朋友找来,先交朋友,后谈合作。我们用这一种友情、亲情,来建立一种感情。这就是我们亲商的一种战略。同时,我们采取小分队、专业队,根据我们的需要,根据我们扬州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的一些方向,重点放在公司的招商,甚至想千方设百计攻坚每一个难点。
从过去的政策招商到现在的环境招商,从我们政府的行政推动招商到现在我们的服务招商,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这样一种服务环境,让外商到扬州以后,觉得心里有一种定力。这种定力就是对这个城市认同。我们决心在建立一个亲市政府上下大力气,为外商提供保姆式的贴身服务,增强沿江开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招商引资中,我们要求政府的工作人员有一种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
城市形象提升,投资环境改善,吸引了中外投资者的目光。扬州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仅民资的利用就达50多亿元,而吸引台资从2001年8月到2002年9月相当于过去9年总和的一倍还多,一些跨国公司包括奔驰公司、高露洁公司、意大利的皮瑞利公司都已经在扬州来投资发展。季建业也因此获得“城市招商员”的戏称。
从“运河时代”步入“长江时代”
扬州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历史上是漕运、盐运的中心,143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扬州这座名城昔日的辉煌。为了提升扬州的综合竞争力,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沿江开发、在81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全面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构想,逐步在沿江地区形成纺织、化工、汽车、船舶产业、物流业以及农业、生态林业等生产基地。经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纺织工业园和化学工业园以及28公里长的沿江高等级公路相继开工,从而拉开了扬州沿江大开发的序幕。
在扬州长江黄金岸线上,现建有扬州港、仪征港、江都港,其中扬州港已拥有万吨级码头3座,千吨级客运、货运码头各1座,还有一批与之相配套的疏港公路、后方堆场、装卸设备等基础设施,全年的货物吞吐量已达到800万吨。仪征港、江都港也都初具规模。扬州市委、市政府把港口建设作为沿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一港两区”( 扬州港、仪征港区和江都港区)的思路,整合仪征、江都港口资源,合力打造“扬州港”品牌,建立协同作业机制,计划在3—5年内使扬州“一港两区”货物吞吐能力翻一番。
在扬州经济开发区,同时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7380万美元,其中包括台湾长谷集团投资的长谷科技园项目,香港荣氏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项目,香港泰科环球有限公司投资的光纤连接设备项目和台湾德昌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德昌电子科技项目。在开发区北区,同时开工的就有电子对抗、荷兰机械、可瑞尔科技、扬力坚城锻压机床和标准厂房等几大项目,总投资4250万美元和11500万元人民币。在扬州纺织工业园,投资2000万美元的华芮服装项目、1000万美元的鼎盛染业项目和2.5亿元人民币的通裕纺织项目同时奠基。在刚刚成为外贸百万吨作业港的扬州港,一座3万吨级的泊位码头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17亿元。此举标志扬州经济从“运河时代”正式步入“长江时代”。
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官
季建业出生于张家港一个农民家庭。尽管父亲在外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坚持说,本质上自己还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就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因为如此,他多年来从未停止对农民问题的研究,1997年他出版了一本《新时期的农民问题》,获得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最近,他又将出版一本30万字的新著《富民论》。
他认为,做官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现在国家将他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他只想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其他的东西不会去考虑。他深信“政声人去后”。问他目前感到最欣慰的是什么?季建业愉快地说:“朋友多,不管我走到哪里,总会有很多朋友帮助、支持我。可以说,这是我唯一的财富。”人们常说“将心比心”。我们想,一个被台湾媒体称作“能够为投资商端洗脚水的市长”,他的朋友多肯定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了。
谈到未来,季建业深有感触: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理解、信任基础上的,前不久,国家卫生城市调研组要来做调查验收。我们表示,欢迎来查!我们希望严格查、全面查、彻底查。“我不怕查,我感到压力最大的是来自老百姓。”调研组在扬州市区随机抽查了577人次,广大市民对市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环境改善的认同度高达98.44%。这样的结果对政府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季建业多次强调:“千讲万讲,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我们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这就是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在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季建业有一本摄影作品,全部是拍的海外的一些建筑、城市小品、楼盘等等。其中写了一句罗丹的话: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
季建业希望,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把它最美的东西捕捉起来,融入到他的工作中间去。
●相关链接
季建业小档案
季建业,1957年1月生,江苏省张家港人,苏州大学法学硕士。曾任沙洲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苏州地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宣教科副科长;《苏州日报》副总编辑、党组成员;吴县县委副书记;吴县市委副书记兼苏州太湖度假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其间参加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培训);昆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昆山市委书记;扬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江苏省省委委员,省九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共扬州市委副书记、扬州市人民政府市长。1998年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