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综合利用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h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是一个宝藏。课本不仅仅有供我们学习的课文,还有单元导引、课前导读、文间批注、课后作业、教材补白等。如果能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不再是零散的一篇篇文章阅读,而是一座大宝藏。
  一、用单元导引,增强课程意识
  初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前面都有单元导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明扼要的说明本单元课文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本单元的课文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学生一般不太重视单元导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上每篇课文前引导学生去关注,具体明确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承担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的重难点,切实做到授人以渔。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单元导引写道:“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篇。在成长中,有和煦阳光,也有风霜雨雪。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以上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气势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编者所选的文章依次是《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结合单元导引和所选课文,我们不难发现,编者以少年生活为选文的统帅,有以下几方面的安排:时间跨度上,从二十世纪初期作品到近期的新作;地域跨度上,从国内到国外;空间跨度上,从学生较远视野到学生身边的公开课。显而易见,编者选取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少年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但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又承担着怎样的教学侧重呢:
  《故乡》: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孤独之旅》: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1.理解小說表现的主题思想,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心声》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单元导读,在充分解读的前提下把教学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每篇课文,学习课文时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真正掌握方法。
  二、教学内容适度调整,走向教学融合
  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一个教学的范本和一种参考,教师如何利用课文让学生学到语文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目的。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能使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但是依次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顺序进行教学,会显得没有什么逻辑性。我对这五首词进行了分析比较后,实施了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整合教学。核心环节有四:
  (1)自由诵读五首词后,按照词的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应该怎么分类。
  (2)仔细研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分析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因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
  (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稍轻?谁的愁最重?
  (4)比较词人在表现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时运用的表现方法有什么异同?
  再如,找到课文中的相关主题,点面结合,探骊得珠。
  古代诗文中对“秋”的文化理解,一是悲秋,一是颂秋。
  在初中课文中整合所有关于秋的古诗,进行归类整合。会发现:范仲淹在《渔家傲》中首句就是“塞下秋来风景异”,秋景异在哪里?“四面边声连角起”,军号是悲怆,“将军白发征夫泪”,征夫悲苦,虽然这首词在表现“塞下秋”风景“异”的悲秋感慨过来,语气一转地用“燕然未勒归无计”来抒写了范仲淹的壮志未酬的豪情,但词中仍然挥不去浓浓的悲壮秋意;悲秋文化的传承从宋代传到元朝,马致远的《秋思》继续沿袭着悲秋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秋意中愁上浇愁,将秋的悲凉写到了极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吟诵出“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人生的悲苦在秋愁中延续;即使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悲凉、落寞乃至死亡中,郁达夫都很好地诠释了“颓废”的美,文人墨客沉浸在悲愁之中,诗人的忧愁有着一种凄苦的美,文人的悲苦是美的,悲凉的秋意已经成为迁客骚人的难免要感慨一番的缘起。
  悲秋,是语文的一种文化;诵秋,又是另一番不同派别的文化。古之有刘禹锡《秋词》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今有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的“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并找到一条主线来串联起看似散乱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前后巧妙勾连,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
  三、借研讨与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课文的“研讨与练习”,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练习,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所有开放性练习,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倡导多向思维,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淡化训练、强化能力、培养语文素质,倡导一种研讨、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散步》课后第一题: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所以我在上课时将课后的开放性练习引入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我校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自学意识较弱,我要求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思考课后练习,在课本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并允许利用手机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各自思考的成果,学生课前已独立思考,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也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
  四、恰当补充,让教学内容更丰满
  为了让教学内容更丰满,丰富学生的视野,建立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联系,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隐晦难懂,这个时候我就把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哭小弟》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近那段对他们来说陌生的岁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课内学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给学生,既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课外可以让学生阅读学习牛汉的《海琴》、《月夜和风筝》、《父亲树林和鸟》等,学习丰子恺的《竹影》,课外推荐学生阅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课外推荐学生阅读《红瓦》、《草房子》等。
  当然,对于课文本身,更应深入钻研,包括构思、拟提技巧、结构、语句、字词、修辞、标点等,以上只是就平时易被忽略的教材资源谈了几点浅薄的做法。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的教育内容本身极具抽象性,随着新课标的应用和推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均是课堂教学的互动载体,而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具有蜡烛精神,都变得崇高和伟大是不现实的。对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级学校开始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高
教学设计背景:由于我们学校的同学是以农村学生为主,尤其面对高三的学生,连续几年的高三教学使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在一遍又一遍的总复习中始终找不到一种令自己满意的课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对话中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显露。已不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英语教学,也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就是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培养语感,在语感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会交往与应用。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从而实现英语的交际功能。教学中对话通常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中交换看法,彼此争论,互相帮助,直到新的语言生成。因此,对学生而言,课堂对话能极大地促进思考。学生不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
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并以此促进外语教学呢?我们试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提高,最终养成一种学习习惯并受益终身。  一、 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1. 多记忆单词。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如何能完成
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都是一条成长之途,积累并利用由自觉走向自在的驱动力,思考结合积淀的特殊性,以及个体相加群体的双轨道,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中必须经历
很多老师反映,在英语课堂上,气氛较沉闷,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这样的教学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无甚差别,学生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会英语,运用英语,更不用说会说英语了。因此,初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我们英语教师所要关注的事情。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
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吸引学生与之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