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院校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在通识教育语境下,如何创新和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创团学工作的新局面,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中心议题。
一通识教育的哲学内涵与共产主义信念相结合
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性,另一方面具有教育性。在过去,专业化教育“最大弊端便在于过于强调学科分类与知识工具价值的同时,忽略了知识教育的综合性与知识的价值理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造成了知识传授的单向性与片面性,也最终导致了青年一代价值信仰的缺失。因此,加强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通识教育的开展,也赋予了这项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新形势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有利于将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现阶段党的战略部署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是时代赋予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
2培养爱党爱国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爱党爱国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体现,也同样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党爱国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党和国家认同感的灌输,更深层次的表现还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以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养成。爱党爱国精神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通识教育语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培养爱党爱国意识要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着眼于日常生活,着手于社会实践,大力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通过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青年学生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的能力,使其在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提高人格修养,真正地将爱党爱国意识演变成为一种价值理念。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也对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二依托团学组织搭建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
依托团学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当下一个时期,高校共青团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普遍将重心转移到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组织建设功能便显得相对薄弱。“从整体上看,这些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教育,但往往忽视或缺乏在自身层面上的内涵充实和特色塑造,本应起到的思想教育效果还有待提高。有些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广大团员青年,提高其精神觉悟,但是实际开展起来就使活动自身变得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当然,这也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依托团学组织,如何搭建全面发展,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1拓展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各项事务的中心点,在通识教育改革中也不例外。然而,“如果通识教育仅停留在‘理科生练练文笔,文科生学点电脑’阶段,那只是让学生体会一下某一学科之功用而已,依然只是某具体学科之用,而非‘通识’之用”。因此,仅仅依靠专业教师的课堂理论知识,尚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弥补。此时,高校共青团便成为拓展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而,首先,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潜移默化作用,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围绕通识课程的设置,依托团学组织,积极思考、探索和设计适当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其次,还要通过人文性、对话性和反思性的教育训练,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帮助其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批判能力和评价能力,最终理解超越课堂知识理论层面和专业层面之外的问题,真正做到“经世致用”。
2以党建促团建,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型人才。构建学习型团组织,作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就要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高校共青团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要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开展丰富活泼且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营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从自身打破学科壁垒,突破知识局限,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养成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学习结果的应用平台,不断发现和挖掘青年学生的潜能,使其广泛地参与到学生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去,并从中得到肯定和激励,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还要着重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开展人文教育,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叶青春在《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通识教育达至的道德教化、良知哺育、价值(文明)传承的大学精神中所蕴含着的普遍主义理念和‘大爱’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公德心和人文素养、注重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关心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人文教育正是秉承了大学精神,促使其养成浓厚的人文品质,进而促使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通识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过分注重“工具理性”的弊端,在尊重主体的基础上,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知识与能力、素质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本着上述理念,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依托团学组织,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从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也为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重视实践能力,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现阶段,学科分类精细化与社会就业形势的矛盾日益凸显。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就业市场脱节严重,导致大学生就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识教育的改革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更加重视了对学科分类精细化进行了扬弃,促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与此同时,通识 教育还将“文理兼容,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引入高等教育,着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提高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为青年学生的职业生活打下了基础。既然如此,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团学组织为抓手,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活动为平台,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共青团工作还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中,培养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再次,在强化服务社会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青年学生评价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真正的将实践能力、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立足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依托团学组织,开展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避免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挤占课堂教学时间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还要积极配合通识课程的设置,将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活动的人文性、对话性、反思性、实践性和价值性,以提升文化活动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教育能力。
2组织建设与团员培养的关系。首先,要注重学习型团组织建设与团员个体发展之间的平衡;其次,要注重团员干部培养与普通团员培养之间的平衡;再次,要注重平衡各级别团学组织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基层班团组织的建设力度。最后,要注意在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依靠榜样力量,激励青年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3文理贯通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依托团学组织,开展基础性、经典型的文化活动,并有意识地融入不同专业背景的活动内容,使学生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重视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引导其某一学科领域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4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首先就是要处理好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尽管通识教育摒弃了学科精细化带来的某些弊端,但是教育改革的超前性与就业市场的滞后性依然存在矛盾。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着力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要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避免通识教育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冲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洁.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观察,2010(2).
[3]郑大睿,赵凤,汪路勇.开展高校团建的思考[J].世纪桥,2008(7).
[4]魏传光.大学通识教育的异化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LO(11).
[5]叶青春.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一通识教育的哲学内涵与共产主义信念相结合
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性,另一方面具有教育性。在过去,专业化教育“最大弊端便在于过于强调学科分类与知识工具价值的同时,忽略了知识教育的综合性与知识的价值理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造成了知识传授的单向性与片面性,也最终导致了青年一代价值信仰的缺失。因此,加强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通识教育的开展,也赋予了这项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新形势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有利于将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现阶段党的战略部署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是时代赋予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
2培养爱党爱国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爱党爱国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体现,也同样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党爱国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党和国家认同感的灌输,更深层次的表现还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以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养成。爱党爱国精神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通识教育语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培养爱党爱国意识要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着眼于日常生活,着手于社会实践,大力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通过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青年学生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的能力,使其在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提高人格修养,真正地将爱党爱国意识演变成为一种价值理念。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也对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二依托团学组织搭建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
依托团学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当下一个时期,高校共青团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普遍将重心转移到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组织建设功能便显得相对薄弱。“从整体上看,这些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教育,但往往忽视或缺乏在自身层面上的内涵充实和特色塑造,本应起到的思想教育效果还有待提高。有些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广大团员青年,提高其精神觉悟,但是实际开展起来就使活动自身变得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当然,这也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依托团学组织,如何搭建全面发展,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1拓展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各项事务的中心点,在通识教育改革中也不例外。然而,“如果通识教育仅停留在‘理科生练练文笔,文科生学点电脑’阶段,那只是让学生体会一下某一学科之功用而已,依然只是某具体学科之用,而非‘通识’之用”。因此,仅仅依靠专业教师的课堂理论知识,尚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弥补。此时,高校共青团便成为拓展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而,首先,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潜移默化作用,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围绕通识课程的设置,依托团学组织,积极思考、探索和设计适当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其次,还要通过人文性、对话性和反思性的教育训练,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帮助其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批判能力和评价能力,最终理解超越课堂知识理论层面和专业层面之外的问题,真正做到“经世致用”。
2以党建促团建,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型人才。构建学习型团组织,作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就要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高校共青团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要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开展丰富活泼且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营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从自身打破学科壁垒,突破知识局限,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养成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学习结果的应用平台,不断发现和挖掘青年学生的潜能,使其广泛地参与到学生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去,并从中得到肯定和激励,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还要着重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开展人文教育,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叶青春在《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通识教育达至的道德教化、良知哺育、价值(文明)传承的大学精神中所蕴含着的普遍主义理念和‘大爱’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公德心和人文素养、注重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关心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人文教育正是秉承了大学精神,促使其养成浓厚的人文品质,进而促使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通识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过分注重“工具理性”的弊端,在尊重主体的基础上,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知识与能力、素质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本着上述理念,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依托团学组织,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从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也为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重视实践能力,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现阶段,学科分类精细化与社会就业形势的矛盾日益凸显。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就业市场脱节严重,导致大学生就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识教育的改革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更加重视了对学科分类精细化进行了扬弃,促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与此同时,通识 教育还将“文理兼容,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引入高等教育,着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提高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为青年学生的职业生活打下了基础。既然如此,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团学组织为抓手,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活动为平台,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共青团工作还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中,培养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再次,在强化服务社会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青年学生评价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真正的将实践能力、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立足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依托团学组织,开展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避免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挤占课堂教学时间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还要积极配合通识课程的设置,将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活动的人文性、对话性、反思性、实践性和价值性,以提升文化活动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教育能力。
2组织建设与团员培养的关系。首先,要注重学习型团组织建设与团员个体发展之间的平衡;其次,要注重团员干部培养与普通团员培养之间的平衡;再次,要注重平衡各级别团学组织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基层班团组织的建设力度。最后,要注意在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依靠榜样力量,激励青年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3文理贯通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依托团学组织,开展基础性、经典型的文化活动,并有意识地融入不同专业背景的活动内容,使学生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重视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引导其某一学科领域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4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首先就是要处理好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尽管通识教育摒弃了学科精细化带来的某些弊端,但是教育改革的超前性与就业市场的滞后性依然存在矛盾。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着力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要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避免通识教育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冲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洁.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观察,2010(2).
[3]郑大睿,赵凤,汪路勇.开展高校团建的思考[J].世纪桥,2008(7).
[4]魏传光.大学通识教育的异化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LO(11).
[5]叶青春.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