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是隶属于原化工部的一所化工机械技校,建校30多年,为化工机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这种现象凸显出学校部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因此,專业及专业课程设置应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直接为企业服务,这是市场经济对技工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进行技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市场调查为切入点,对目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进行摸底,了解整个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技校课程改革的总思路应以“就业为导向”,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以“为就业服务”为宗旨,以是否满足企业需求为依据,全面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尽可能做到“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为了真正使专业课程的设置适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首先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及评价、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为此,笔者做了“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及“数控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用人单位和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根据调查,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是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其次是数控编程工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前者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包括: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原理;具有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并进行日常维护;具有对较复杂的零件进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数控编程工艺员则还需具有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能熟练利用三维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则除需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外,还需熟悉接口技术、PLC、熟悉参数设置,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等能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将数控专业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培养“蓝领”人才(中技)及数控编程工艺员(高技、技师)上。所设置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或机械设计基础)、车工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与操作、电工与电子技术、数控技术、CAD/CAM等。实习科目主要包括钳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普车实习、普通铣床实习、数控车工实习、数铣及加工中心实习等。但是,在所设置的课程中,缺少针对数控机床维修的内容及实习,使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
  2.教学内容陈旧
  通常情况下,教材的编写总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例如,学生在数控加工刀具的合理选择、工艺路线的制定及切削参数的确定上,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需要既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现状是,理论课教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不能独立承担实习任务,而实习老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难以担当理论教员。与此同时,学校由于设备所限,也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性知识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感性知识,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各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课程的设置相对独立,很多学生感觉学的时候不知道知识该怎么用、有什么用,等到用的时候,很多内容又忘记了,要花大量的精力进行补习,如公差配合、金属材料等课程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使课程围绕就业市场转
  在市场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希望员工不仅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而且能对机床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还要有一定的机电综合知识和技能。为此,增设了“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教学及实习;同时,笔者学校预备在高技和技师班开设“机床夹具”课程,让学生能正确选择、使用夹具,并能根据工件的类型合理设计简单夹具。
  三、对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感受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势必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此,老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组织编写了一系列项目式校本教材。例如,将“公差配合”、“热处理”和“车工工艺学”整合编写一本“车工工艺学”实习教程,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工艺学”整合编写一本“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从易到难,将实习内容分为一个个子课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从读图分析图样开始,到制定工艺路线,然后根据工件、机床等选择合适的刀具、合理的加工参数,然后进行加工、测量、评价。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获得成就感。
  四、采用一体化教学,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技校教学改革始终贯穿着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招生难、生源素质下降是摆在各技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技校学生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扬长避短,积极推广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学校根据现有设备的情况,采用了“理论——仿真——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企业希望学生入厂后就能顶岗,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入厂后还要经过企业的上岗前培训,才能真正顶岗。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要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就需要有一批真正熟悉生产现场的“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将专业老师送到相应的企业熟悉生产现场和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从企业中引进一些有着丰富生产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专职教师或现场专家。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宜家创始人卡普拉德接受采访时披露了他的赚钱秘籍:买菜要选在最便宜的下午去……  据路透社报道,虽然卡普拉德身为世界上第四号富人,但他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在接受瑞士广播公司的采访时,他证实自己那辆沃尔沃轿车已经开了15年,但他觉得这不算什么,那车“ 几乎还是新的呢”。而且,他花每一分钱都要仔细计算,平常买菜也要选在最便宜的下午去。  卡普拉德不仅自己厉行节约,而且还把这种理念贯彻到了公司经营中。主持
音乐教育是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歌咏美好的未来、抒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改革愈演愈烈,音乐也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上好职专音乐课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好教学    1.以情导入  学生相对比较稳定、教室较安静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以情导入的方式。教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以自己的情绪、语言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以调
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的重大意义、现状分析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进行梳理,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施主体
“青年”的概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理性与实践主体;对青年评价的过程是对人的发展的终极目的探索的过程。对青年一代的评价有三条路径,而世代演进中的突变性以及非线性的演化